分享

二战德军的惩罚营,由犯人组成的敢死队

 James5291 2020-10-13

把犯人送进军队效力,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我国古代称为“充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军队里就有一支特殊的“充军”部队,它的成员全都由违反军纪、逃兵或监狱的犯人组成,他们通常被命令去执行九死一生最危险的任务,这个带有明显惩罚性质的部队,就是德军的“惩戒营”。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惩戒营的前身

当纳粹取得德国政权后,就开始在军队里清理那些被认为不可靠的“破坏分子”,1935年5月,希特勒颁布新的防御法案,规定凡是从事反纳粹的军人一律逮捕入狱或关进集中营,但对那些仅仅是违反军纪、在政治倾向上并不反对纳粹的军人,则送进一个带有“思想改造”性质的特殊部门进行惩罚性服役和洗脑培训,这个部门德语叫Sonderabteilungen,大概就是特别部门的意思。

被遣送到特别部门的成员并没有开除军籍,他们依然是军人,在特别部门里,纪律严明,惩罚严厉,正常部队享有的福利待遇一律取消,同时进行大量的关于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强化洗脑教育,旨在改变这些“落后分子”对纳粹德国的认知。经过考评,被认为合格的士兵可以回到国防军部队继续服役,而屡教不改一再犯规的老油条和对国防军不忠诚的人,则会被送进集中营。

进入惩戒营的军人不再享有以前的级别,只能做最底层的士兵。

二战以前德国设立了九个这样的特别部门,大概有6000左右的国防军军人在其中改造,最后有300多个“不可救药的害虫”被关进了集中营。这个特别部门就是惩戒营的前身,二战爆发后,德军部队对违纪军人和逃兵的惩处,就完全复制了这个模式,只不过,惩戒营的惩罚要严厉得多。

二战中的惩戒营

二战爆发后,特别部门实际上已经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战地宪兵控制的“特种野战营”,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惩戒营。随着战事进一步扩大,德国对兵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最高统帅部认为,把那些犯法的士兵关在安全的后方躲避战火,对前方浴血奋战的军人太不公平,必须让这些违纪士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以此来洗刷他们的罪行,于是,正式的惩戒营(德语Strafbataillon)、或者叫做缓刑营(Bewährungsbataillon)的惩罚性单位出现了。

惩戒营的士兵经常执行最危险的任务。

需要明确的是,惩戒营并不仅仅是一个营的编制,这里的“营”带有营地的意思,如500缓刑营,它就是以500为代号的许多个惩戒营地的统称,并非通常理解的“第几营”。

缓刑营由战地宪兵控制,担任警戒和监视任务,宪兵一般不会直接参加战斗,国防军抽调的军官及士官担任缓刑营的各级军事指挥官。宪兵和指挥官大约占到缓刑营人数的四分之一,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有2.7万名逃兵、违纪军人和“意志动摇分子”被送进缓刑营以命赎罪,他们主要被派遣到东线作战,如列宁格勒、乌克兰等地,也有少数缓刑营被派到西线或南线,在巴尔干和希腊就布署了17个缓刑营。

500缓刑营

1940年12月,希特勒命令组建500缓刑营,每个营人数约1000人左右,这支部队对人员的“要求”还挺严格,必须要第一次被军事法庭判刑、甚至被判死刑的士兵才可以入选,屡教不改的惯犯和后方监狱的平民囚犯是不能加入缓刑营的。

战地宪兵在执勤,被他们抓住的逃兵都会送进惩戒营。

被判刑的士兵送到缓刑后,往往都在前线执行最危险的任务,比如排地雷炸碉堡攻山头之类要命的活儿,一旦他们在前线完成了一定的刑期还没有丢命的话,那就可以获得特赦回到原来的国防军部队服役。但是,对于拒绝执行命令、胆小畏战的人,则会继续执行法庭的判决,他们往往被送到最艰苦的地方从事最艰苦的劳役,要么去前线拼命,运气好没准还能活下来被赦免;要么去后方沼泽干苦役被慢慢折磨死,自己选吧。

可见这时候的缓刑营,其根本目的还是以改造“思想”的任务为主要目的,让那些恨铁不成钢的人有机会在战场上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忠诚,而不是单纯的让他们去当炮灰送死,但这种情况在二战后期又发生了改变。

二战后期,最高统帅部以获得过战功的老兵为基础成立了督战队,它拥有比战地宪兵更大的职权,督战队配属有临时军事法庭,可以随时随地开庭审判违纪军人,逃兵基本上都是判处死刑,但从1944年9月开始,判决后立即执行的案例很少,大多数人被缓刑,直接送进缓刑营执行高风险任务。这时的缓刑营不再是以“改造”为主了,纯粹就是把违纪士兵当成炮灰使用,反正都是死,与其浪费子弹枪毙你,还不如把你送上前线卖命,死在敌人的枪炮下,也算物尽其用了。

第999轻装师

国防军第999轻装师在1942年10月组建,与缓刑营有所不同,它不是由犯罪的军人组成,反而是由后方监狱里那些“不适合服兵役”的平民囚犯组成的。纳粹当局鼓动这些囚犯自愿参军,到战场上去洗刷自己的罪行,如果表现优异,以前的罪行将全部减免,当然,如果拒绝当兵打仗,以前的刑期非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加重惩罚甚至被送进集中营,说起来是“自愿”参军,实际上是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强迫囚犯入伍,这就给部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反映惩戒营故事的电影剧照。

先后共有2.8万名囚犯加入999师,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政治犯”,该师先编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参战,后又调到东线。1944年999师调到希腊和巴尔干充当守备部队,参与反游击作战,在此期间发生过多起叛逃事件。有很多反纳粹的“政治犯”士兵在与游击队作战时,临阵倒戈投奔了游击队,虽然反纳粹组织并不鼓励这样做,他们认为“政治犯”留在德军队伍里,能对纳粹的统治起到更大的反对作用,但身临前线的反纳粹士兵显然没那么好的耐心,先后有500多人主动叛逃到游击队及盟军那里。还有一些反纳粹的士兵潜伏在德军部队里,为游击队提供情报、印刷反纳粹的宣传材料,约有200多反纳粹士兵被逮捕并遭到枪决。

对惩戒营的客观评价

惩戒营是在战争环境下,为解决人力资源缺乏而出现的特殊产物,客观来讲,它就是一把优劣势都非常突出的双刃剑。

那些渴望在战斗中用实际行动来洗刷耻辱、“重新做人”的士兵,往往会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爆发出惊人强悍的战斗力,几乎能够完成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惩戒营的士兵往往要承受巨大的伤亡。

另一方面,本身就对纳粹统治持反对态度的士兵,非凡不会配合部队的军事行动,反而会起到破坏计划、动摇军心的反作用,这种情况纳粹高层也早有预估,所以采取严厉的纪律惩罚和互相监视是惩戒营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总体而言,反纳粹士兵只占到惩戒营很小的比例,对纳粹德国来说,惩戒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影响。

迭勒汪格旅

严格来说,迭勒汪格旅并不属于惩戒营范畴,只不过这支垃圾党卫军部队的起源与惩戒营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迭勒汪格是一个老牌军人和纳粹分子,同时又是一个人品卑劣的罪犯,曾经因偷窃和强奸少女被判入狱,后经狐朋狗友搭救出狱参加西班牙内战,以此洗清了自己罪行并重新加入党卫队。

迭勒汪格。

二战爆发后,他灵光一闪,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受到启发,搜罗了一批监狱里的犯人组建了一个党卫军“奥宁堡偷猎者”部队。希姆莱一心希望扩大党卫队的武装力量,所以早就把加入党卫队的严格标准扔进了废纸篓,不管什么烂番茄臭鸡蛋,只要愿意加入党卫军卖命,他都统统照单全收。奥宁堡偷猎者部队带有一定的特种任务色彩,其他党卫军不愿干、如屠杀平民和犹太人的“脏活”,都由这支部队配合特别行动队来完成。

最初的偷猎者部队配属给骷髅师指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迭勒汪格的部队也逐渐升级为团、旅的编制,其大部分成员依然由来自监狱或集中营的刑事罪犯组成,这就注定了这支部队军纪败坏、手段残忍、毫无底线。

迭勒汪格旅的士兵镇压华沙起义。

迭勒汪格在波兰期间的表现连党卫军高级指挥官格吕克尔都看不下去,打报告把他们赶到东线战场去与苏军作战,结果该部队损失惨重。在后来镇压华沙起义的过程中,迭勒汪格旅再次回到波兰,一如既往地对平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据统计该部队在华沙至少屠杀了几万名平民。

1945年迭勒汪格旅扩编为党卫军第36掷弹兵师,但很快就在与苏军的战斗中崩溃,迭勒汪格本人逃到西线被盟军俘虏,后来在监狱里被波兰籍盟军士兵打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