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思|从“马上见”到“开讲啦”

 阳光之波 2020-10-13


       有一阵子迷上了“马上见”这个节目。这是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出品的一档视频节目。是无意间刷学习强国里,看到有这个节目的视频简介,印象较深。之后,又上网搜索,终于关注了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得以完整地观看到他们的四集节目。他们给“马上见”定义的属性关键词是三个,“互联网+跨学科+思政”。将其关联在“课程思政”范畴内。节目画面精美,剪辑考究,谈吐睿智,每期话题均能从观众的期待点切入,而总能给人或耳目一新,或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或许是因为节目的跨学科属性有关,目前的几期节目中,要么邀请了心理学、社会学的教授来参与讨论,要么是邀请了文学院的教授来参与。马列主义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的观点碰撞、视角置换,就从中获得许多理智的趣味。

       我总在想,他们一个团队用5个固定机位+1个移动机位+1台无人机,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效果呢?主持人又需要在课外做多少功夫,才能让每期节目能够达到窦文涛《圆桌派》的那种效果呢?

        看他们的节目多了,耳朵里总是想起“珞珈山”三个字。

       “开讲啦”这个节目很久之前有学员给我推荐过。在我向他们征求什么样的节目可以很好地与思政课程结合的时候,他们极力推荐此节目。那时看了几期,感触不是很深。可是最近翻到这个节目组出品的《人生路莫慌张》这本关于“开讲啦”几期节目的文字稿的时候,还是有不少的感触。

       这本书里收集的是陈坤、冯仑、王石、杨利伟、赵启正、葛剑雄、李少红、王潮歌、邓亚萍、郎朗参加的几期节目文字稿。你不能说它不励志,也不能说它是给青年们打鸡血。这里面每一位嘉宾的光环都有其磨砺的过程,让这些嘉宾能够面对面地跟大家说说这个过程,谈谈他们在人生的不同岔路口的选择,或许对我们真的有所启发。

       陈坤对于内心世界的求索让我一直很认同。冯仑对于理想的理解和形象表达,让我觉得,如果有高中生能够认真领会,那么再让他写容易空乏的“理想”之类的作文题,或许也可以写出点深度来。冯仑说:“人生中什么时候最让我们恐惧呢?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不是没有水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车的时候,而是没有方向的时候。当你有了方向,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了。”他说:“当人有了方向感以后,人会快乐,生活会变得简单,可以避免很多生活中的纠结。”他打了个比方来说明理想的坚守、价值观的引领对于人生方向的把控感的作用。“钱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是我们的一生最苦恼的有三件事情算不准。第一算不准今后你要赚多少钱;第二算不准有多少幸福和痛苦;第三算不准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当我们碰到大量金钱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很纠结,但是你如果有清晰的价值观、方向感,你算起帐来就会非常简单,也会活得很痛快。”他还有一个比喻很绝,让我过目不忘。他说“理想是墙上的美人,现实是炕上的媳妇。你的本事就在于,把墙上的美人变成炕上的媳妇,能生儿子。这就是平衡操作,这样的过程是对每一个人的挑战,所以我们都不能放弃。”看到这段话时,我琢磨了很久,忍俊不禁。

      王石对于自我边界的不断探索与挑战让我心生敬佩。这绝对不是对于一个富翁的盲目崇拜,而是对其骨子里那股顽强向上力量的钦佩。他所有的探索和挑战都源于这样一句看似普通却又石破天惊的发问:“这样的生活怎么会甘心?”因为不甘心,他登珠峰,去哈佛,在万科风生水起的时候,辞去总经理。他说:“所谓想做的事情,无非是两点:第一点就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第二点就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的一生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已经非常好了。”他甚至认为不确定才会有很多机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确定,你才有了机会。如果什么都确定了,什么都非常非常稳定,你要想发展,你要想出人头地非常困难。在你不确定的时候,你就好好学习,学习多少知识都不为过。”

       杨利伟的宇航员生涯竟然是从同学那当飞行员的爸爸那里萌生的。赵启正的演讲中关于外国人对中国印象停留在晚清时期这个细节让我影响深刻。葛剑雄先生之前不熟悉,但是最近看到写得很好,让人很受启发的一本关于发展的书里,总是引用他的话,葛剑雄怎么怎么说。就觉得很奇怪,再一看这里的介绍,果然是学界的大牛。

       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对白,简约凝练隽永,在极简的字句中隐藏着无限的张力和优雅的韵味,可让人反复琢磨。她对于梳理自己和经验积累的独到见解,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我们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时候,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时刻记得梳理一下自己。把你自己梳理得越清楚,你就越淡定,你也会有更强大的力量。”关于经验积累,她说:“不能因为跑龙套,你作为一个演员的艺术追求就消失了。而是看你怎么在跑龙套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在每一次的表演中学到新的知识。就像运动员一样,有一天让你站在奥运会起跑线上的时候,你没有在底下的苦练,给你机会你也跑不出好成绩来。你为了当演员去积累,任何经验都不会白费。”她认为:“其实你走每一步的时候,都会有下一步的梦想。你也许一下看不到一生的梦想,但你可以看到下一步的梦想,为你下一步的梦想去努力。”与她对话的青年代表有一个总结,很生动:“我觉得你们那一代的人,每天把梦想当成闹钟,叫醒沉睡中的自己;可是我们这代人,我感觉很像每天把梦想当成枕边的小说,晚上睡不着觉了,就拿出来翻一翻,催眠自己。”

       王潮歌是个干练的女人,她的一句发问,极为警醒:“为什么在饿不死的情况之下,人们会抛弃自己的爱好,抛弃自己的理想,去寻求那碗饭呢?这个我想不通。”邓亚萍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读书,她对于过程的理解更透彻:“我不会,但这不能把我吓倒。因为任何事情,你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再逐渐去感悟和提炼,成功的规律,一定是这个过程。”郎朗几乎是家庭教育的理想蓝本,成了很多教育机构、家长的竞相模仿的范本。可是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琴童,但有几个成为了郎朗?郎朗很警惕,他说:“一个人在迷失了方向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精神,这个教训我一直牢记着,不管出现什么困难,都不能失去方向和精神。”在郎朗身上,国内对于获奖的追求与国外对于音乐的内在体悟这种矛盾,折射出国内教育的功利化,这或许会损坏一个儿童的本具天赋。

       从“马上见”到“开讲啦”,我其实一直在追逐有着理智趣味的节目。

写于2020年6月24日

(本文图片均来自“马上见”栏目)

特别关注:兄弟有难,江湖救急!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