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一集就上瘾的小甜剧,一口气追完也不够!

 未来电影局 2020-10-13

一口气可以追完的简单小甜剧,完全是秋日放松自己的最好选择,《艾米丽在巴黎》就用快节奏带来了这样一针兴奋剂,让观众在轻快中无脑享受巴黎好风景和美丽女孩的时装秀。

             

艾米丽是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女孩,非常典型的美式作风,自信大方,言语之中都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息,对生活和工作都充满热爱和希望。在上司意外怀孕以后,外派工作就自然落在了她头上,这个对于法语几乎一窍不通的女孩,即将前往世界上最时尚美好的城市之一——巴黎。

             

初来乍到的艾米丽对于巴黎的全部认知就是景色、浪漫时尚以及随处可见的美食。但是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过于典型的美国式性格会让艾米丽在巴黎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孤立”。

在被外派到营销公司的第一天,艾米丽就因为没有了解法国10:30上班的固定时间而浪费两小时,因为不会讲法语而被同事隐隐嘲讽,被上司暗中点名穿小鞋。

             

可能对于时尚门外汉的我们来说,莉莉·柯林斯的颜值配上每天都不重样的服装来说可以算是视觉盛宴,而她的穿着打扮却被公司同事称作乡下人,这种傲慢的感觉正是来源于法国人骨子里的傲慢——对自己的品味自视甚高,为了保持自己世界里传统的做法而排外,在过度自信之外,或许也存在着对于时代过快变迁的不适应。

             

在其中的一集中,这种傲慢被放大。社交网络至上的时代,网红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传统的营销公司,品牌方不再愿意将宣传外包给营销公司,而更加愿意与网红本人直接接洽,艾米丽作为夹在两者之间的角色,充满了矛盾感。

她来到法国公司的一大原因就是将这种快消文化中的“爆款”推销方式和社交网络推广能力传递给观念非常保守的人,而显然,“看不起”网红文化让她的工作非常困难,永远无法被承认能够独当一面。

             

上司希薇是典型的优雅法国美女,举手投足都是慵懒,在淡淡的微笑之中展现出轻微的不屑和傲慢。她希望保持法国作风,将工作和生活割裂,也永远接受不了美国做派中的咋咋唬唬,但是当然,她也能够保持着对于工作的清醒认知,在认识到艾米丽的方式或许更加适宜这个时代之后,她也同意作出自己的让步,保持磨合。

             

提到法国生活,不得不说的也必须有“爱情”元素,在浪漫到极致的巴黎,很难没有一些艳遇出现,而法国人的爱情观也显然与传统观念有所差别。希薇已经是优秀女性的代表了,而甘愿做安托万情人的行为却也被认为是可以理解,他们之间既没有婚姻制度的束缚,也不需要强烈的爱情上的约束感,若即若离是最贴切的形容。

             

当然这也并不是什么令人不齿的事情,对于希薇和安托万来说,这段关系并不需要被遮掩,安托万的妻子知道希薇的存在并且与她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从妻子的角度来说,她觉得这种三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我不想要他百分之百拥有我,也不需要百分之百拥有他”。这句话中的人生哲学或许就在于明确界限的消弭,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自由的状态和自我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爱情成为服务于生活的点缀。

艾米丽与厨师加百列的爱情则是不同感觉的浪漫,除了随性之外,纠结和传统美剧小套路才是主打特点。无论是走错楼层进错房间的尴尬,还是家中停水借用浴室的暧昧,抑或是突然发现对方有交往多年的女友,而这位女友恰好是自己闺蜜的狗血剧情,都是熟悉极了的惯常路线,只不过在帅哥美女的加持之下依然保持看头,在剧情中快速穿插出现,也不会显得累赘。

             

《艾米丽在巴黎》可以被归类为爽剧,与《欲望都市》、《绯闻女孩》相似,在拍摄风格上又不免让人联想到《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一电影,在职业风格和剧情上会有点《公关》的调调,但是从内核上说来,这部剧还是更加浅层,很多时候让主角的生活光环加持,过于顺风顺水地解决问题让艾米丽的人物形象过于单薄,毫无挑战的剧情让这部剧选择在第十集结束是非常明智的。

             

爽剧一旦开始冗长就会让人觉得腻味,控制在能让观众一口气追完、还能保持一点欲罢不能的感觉时更能保证不会高开低走。

             

有趣的是,这部剧并没有想要深入探究文化的差异性,而是选择了用强化“刻板印象”的简单方式呈现出女主人公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一些我们惯常的认知被反复强调,当成“梗”来让人会心一笑。剧中所有的法国男人几乎都被塑造成带点骚气的形象,处处留情,“会撩”成为标志性特征,无论是安托万还是加百列还是在咖啡馆偶遇的教授,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献殷勤,但也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清高。

             

比如说举重若轻讲出咖啡馆历史的教授,口中有一套套哲学理论,他与艾米丽的对话颇有《爱在黎明破晓前》的风格,他说他爱的人家里一定要有书,所以在清晨去翻艾米丽的书柜甚至“要求”检查她的电子书库。在表面做足文绉绉的戏码,表明自己的高品位,挑剔一切,但是本质也是为了满足生理欲望而搭讪美女,所有的人设在被戳破的恼羞成怒中不值一提。

             

艾米丽的中国朋友也是刻板印象的典型,严厉的父母和有钱人的身份背景,连“为了自由远走他乡”的设定都充满了偏见,完全是《摘金奇缘》中“crazy rich asian”的翻版。为了追梦而与家庭决裂可以说是大陆狗血剧已经用烂了的套路,放在这里居然没有过多的违和感。

             

这种做法当然并不值得提倡,稍有不慎,这种刻板印象输出就会被批判为偏见歧视,而且充斥了精致美国白人的傲慢无理,对于其他文化的浅薄理解,但是《艾米丽在巴黎》却并没有让人感到明显的“不舒服”或者是反感。这里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种刻板印象被包裹在“善意”和“趣味”之中——加入对自身文化的自嘲会让这种不适感大大减弱,感觉大家都被黑一把就不会关注于对某种特定文化的误解之中。

             

这种自嘲只是爽剧的简单体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并不通用,叠加的刻板印象和傲慢感会让人们逐渐从觉得有趣到觉得冒犯,更为重要的是,浅薄的刻板印象与深入探讨文化意义是相悖的,在想要通过不同文化碰撞以及差异性来表现主人公的成长和内心变化时,通过对比文化本身的异同是很难做到的。

             

表现出来的部分永远只是浅层,而深入背后的是不同文化区域历史背景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可颂与甜甜圈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是西欧南欧的饮食文化不同,而在这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区别以及欧洲宫廷文化追求精巧与美国阶级分化之下对于高糖食物的需求之间的难以调和。

             

当你想看一个浅薄、简单但又能充满快乐的爽剧时,不妨点开《艾米丽在巴黎》吧,在轻松的几个小时内看遍美景美人,无论如何也值回一个满分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