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孝道观 | 《竞石说》

 竞石频道 2020-10-13


竞石孝道观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孝经》里说: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一)
百善孝为先
在我国,影响深远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孝”一直处于核心地位,是千百年来维系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围炉夜话》中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庄子·天运》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在《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意思是: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对长辈永远保持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综合《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观点:
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持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
父母过世后,丧祭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合乎的言行,合乎父母在世时的心意做事。(孝悌中的“悌”,就是对兄弟姐妹好,就是合乎父母的心意对他们好。)
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尽孝吧。
 
 

 
(二)
孝为德之本
人的德行有很多,其中,“孝”是最重要的德。
《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一个人最根本的的德行、教养,就体现在“孝”字中,做到了孝才能去谈其他的德行,没有孝,就是没有德,就没有做人最基本的教养。

对任何人而言,父母都是世上最亲,对自己恩德最大的人。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从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一点点长大,是父母喂养我们,照顾我们,将我们培养成人。


子女在襁褓之中时,父母就开始夙兴夜寐地照顾,“抚我育我,养我喂我”,不辞劳苦,劬劳之至;
子女有疾病时,父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辗转反侧,甘愿以身相待;
子女稍稍长大时,父母操劳奔波,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为了给他们更好的未来而劳苦奋斗;
子女长大以后,游于四方,父母仍然时时牵挂,日夜盼望,为他们担忧,为他们操心。
 
父母对子女,恩德高于苍天,情义深如大海,子女无论如何报答父母都不为过,尽孝道,关心他们、养护他们,回报他们的恩德,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
 

 
(三)
孝是天地间的因果大道
《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
“孝”字,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子背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没有孝,就没有德。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都是天经地义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
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天地的因果之道。

 
《论语》:三十而立。
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

“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简单说就是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做事做人的原则:以德行,以道立,而不是以“财利”立。

人生到了三十岁,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
 
 
(四)
孝德可察人品
 
我们做企业的,可以从“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得到什么智慧吗?

孝是人性中的“根本”,以一个人是否孝来考察一个人的人性、人品,放眼四海而皆准。

因为孝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道理、最根本的人伦、最根本的共识。
 
《孟子·离娄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意思是,“子女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子女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为子女。”
 

我们常说的修身育德,就是先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意味着他不懂感恩。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不懂感恩的人,往往没有同理心。他们的所做所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做出为人不齿的事情。
 
换个角度去想,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会爱护他人,父母都不能顺从的人怎么能对他人忠信,连父母都不在乎的人,又有谁不能背叛、抛弃呢?

 
历史上,那些受人尊重的贤人君子,无不恪守孝道,以孝作为立身基础:那些有为的明君良臣,无不敬爱父母,以孝作为治民根本。

在君子看来,孝就是这么重要,它是为人、立世的根本,没有孝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德行,即便是有,也是虚假的。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是因为孝顺与否,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实道德水平。

 
《后汉书》的编者范晔是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才华出众,一直被世人看成是名士君子。后来他犯了罪,被抄家时候,人们看到他家中的金银财宝无数,妻妾都锦衣玉食的,可他的母亲“居止单陋,唯有一厨盛樵薪”,他的“弟子冬无被,叔父单布衣”。世人知道这位大学者竟是如此的不孝顺后,无不以其为耻。

直到今天,依然有无数这样的例子:父母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长大,当父母老了,他连赡养之责都逃避,将父母赶出门外;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念完大学,他却嫌弃父母地位卑贱,不愿与父母见面;子女为了自己生活安逸,想法欺骗父母,甚至盗取父母的养老积蓄……做人如此,真是不如禽兽,令人心寒。

 
 
(五)
尽孝须尽心
 
中国有一个关于孝道的对联式名言: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
 
这句对联告诉我们,人性中,所有善事里,孝敬父母第一,但这个主要看心,不是看表面行为,不是说锦衣玉食给父母就是孝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贫寒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所有的恶事里,以好色为第一,但这个主要看行为,不是看心,如果按心念论,世人都免不了面对美色动心,这样的话,世上就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了。

 
 
(六)
尽孝趁亲在
    
尽孝,要尽早,要当下,要及时,要趁亲在。

社会上有些人,父母在时,很少回家侍亲,等到父母不在了,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孝顺,在父母逝后,大办特办,豪华奢侈。此种做法,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早年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可他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一次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很多,所积的粮食更多。坐在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想起双亲,慨叹说:“即使现在我想吃野菜,想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要知道,父母健在,那就是我们的福气,那是上天眷顾我们,给我们尽孝的机会。


孟轲在《孟子·梁惠上》一书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孝应该与尊老爱幼联系在一起,在孝顺自己老人时,也要把这份感情推及到别人的老人身上;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也要把这份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孩子身上。这种“孝”显然范围更大,层次更高,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演变。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趁父母还在,及时行孝,方无愧此生。

(黄竞石.2020.10.13)


本文为《竞石说》卷六“现代孝道观”之第二篇
《竞石说》——从“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