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览《三国演义》有感

 桃下成蹊读书会 2020-10-13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根据汉末、魏、晋初历史改编的一部小说;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开创了中国章回小说的范式。因此其作者罗贯中也被视为章回小说的鼻祖。

子曰:温故而知新。予小子读三国有多年,基本上一年一遍。每次读完都有不同感悟。

此次览毕,有如下感想:

其一、整体结构后劲不足。

前半部尽展崎岖跌宕,后半部略显平凡无奇。从汉桓帝汉灵帝汉末败乱之由至八十五回刘备白帝城托孤;其间英雄数出、群雄逐鹿、斗智斗勇、叙名叙忠、言功言义,荡气回肠。刘备既亡,接下来浓墨重彩描写的就是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孟获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了;感觉诸葛亮一个人是主角了,显得有点板滞。

其二、能者上庸者下,以及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其实无论汉献帝和董卓、李傕乃至和曹操之间、魏帝和司马家族之间、以及孙吴皇帝和诸葛恪、孙峻、孙綝之间的矛盾,其实不过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诸葛亮六出祁山,假如曹魏皇族中有人能力优于司马懿,能够抵御诸葛亮的进攻,那司马懿也就不会得到重用,也就无法通过后期政变把握实权。所以还是自己能力不足,才会导致别人上位。

董卓、李傕这等遗臭万年的人就不分析了。假如曹操(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不一定这么坏)把权力都交给汉献帝,那么当时的北方还不一定什么时候能统一,毕竟在人治而非法治的时代,汉献帝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汉灵帝。

刘禅,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有句话说的有道理:阿斗不是一开始就是阿斗的。或许诸葛亮不事事亲力亲为,给阿斗多一些处理国事的机会,阿斗也不至于时间太多而去事事其他(予小子愚见,一家之言,仅供探讨)。其实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得出来,刘禅一开始也还是很有想法的,很务实的。

刘备托孤的时候将了诸葛亮一军。原文是: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刘备一代英雄,一句话就把问题搞定了。其中真意,各位读者自己细细品味吧。

其三、情商中言语表达的重要性。

曹操深忌刘备的英雄气概,但是刘备被吕布逼得走投无路来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见面第一句话确是:吾与玄德,兄弟也。

诸如此类,三国演义中,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做大事者,会说话是非常重要的。

其四:大器晚成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曹操、孙策、孙权,好歹都是官二代,刘备确是草根出生;凭着汉朝宗室的身份和名号、沉稳的政治智慧(如和董承等共签义状、在曹操的软禁下种菜以自黑),以及:宽以爱人,柔能克刚,英雄无敌,远得人望,近得民心(黄权劝谏刘璋不要对刘备引狼入室时候说的)的对人对事风格,虽然军事才能一般般,但是靠着桃园结义、留恋子龙、三顾茅庐等明智的举措,成为最后一个站稳脚跟的三足之一,此时刘备已经六十岁了。

司马懿是最大赢家,但是他最大的资本就是身体好,熬得住。诸葛亮如果能够不像秦始皇、雍正那样三更半夜还批奏折而累死,那司马懿也不一定能有出头之日。司马懿从效力曹操开始,一直到曹操的曾孙曹芳,能力越来越凸显,官越做越大,知道夺取实权。假如这期间司马懿身体不行,一命呜呼,也不会有三马食槽的事情了。

人们都说:身体是数字1,财富、声誉、喜好等等都是后面的n0。假如没有了前面那个1,后面再多的0,那都是0 了。

其五、阿Q精神的来源。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这其中部分,很多回的标题都是些蜀兵胜,魏兵败。然而结果却是魏兵胜。用笔也很夸张,比如:魏兵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死者几多、魏兵大败等等。看到此处,予小子不由得想起来鲁迅先生描写的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

其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操、孙策孙权、刘备,创业之期,多么用心拼命,打下一片江山。结果到了后代手里,骄奢淫逸、处安忘危、任意妄为(后期的刘禅、曹爽、孙皓),结果胜利果实被别人夺取。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鄙陋之至,暂此为止。欲知更多,且看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