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霁蔚:东坡的词与情——《“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任务群设计

 山湖微波 2020-10-13

东坡的词与情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任务群设计

孙霁蔚

一、东坡印象

1.课前布置学生自选一首最喜爱的东坡词,并用一个词概括对东坡最深的印象。

2.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东坡词。

学生对苏东坡的印象可概括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坦荡);《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豁达);《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深情);《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愁苦);《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幽独);《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俏皮);《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随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温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乐观)。

[设计说明]

在学生对苏轼已有既定印象的前提下,这一设计可算作课前热身,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重温东坡词,温故知新。学生对最喜爱的东坡词的挑选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一个词的概括是整体性的评价,给学生留下最初也最深的印象。学诗词离不开吟诵,那就从最喜爱的那首苏轼词开启这堂研究课。

二、苏词之“新”

要评价诗词,离不开鉴赏分析,而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必须建立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于这个任务群,我们必须先找准一个小一点的切入口。于是,笔者事先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梳理苏轼年谱。在此基础上聚焦苏轼在黄州四年创作的词。

1.了解东坡其人,梳理苏轼年谱。(略)

2.聚焦黄州。

贬官黄州的四年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有人说这是苏轼变成苏东坡的四年:起号“东坡居士”,性情也发生转变,从自视甚高转变为“自喜不为人知”。这四年也是苏轼创作最丰富的阶段,四年又二月,创作诗词约50首,自称“日近新阕甚多,篇篇皆奇”。

教材中的三首黄州词《定风波》《水龙吟》《卜算子》,笔者让学生从中自选一首,分析鉴赏苏词如何“篇篇皆奇”,安排学生形成学习小组自主研习,并指导学生从选材、手法、语言、情感四个角度进行鉴赏。

3.过程性指导。

学生研读诗词、查阅资料、课堂讨论、形成评价,这些都属于前置性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的过程性指导也必须参与进来,及时引导纠正。学生的评价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即抽象评价,脱离诗词的语言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扣住文本“炼字”“炼句”。经过师生的共同研讨,教师梳理出较为精当的鉴赏分析,并且推荐名家词评给学生借鉴。

(1)《定风波》

梳理学生的鉴赏分析: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入手,借题发挥;“烟雨”“风雨”双关;将日常生活与人生哲理统一;对待风雨的超然胸襟;雨后的东坡是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推荐名家词评: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2)《水龙吟》

梳理学生的鉴赏分析:杨花飘落之态(点染);杨花“有思”(比拟);写思妇情怀——惜花之情,春去之恨;“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奇妙的想象、夸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思妇,虚实结合,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推荐名家词评: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王国维《人间词话》)

(3)《卜算子》

梳理学生分析:“缺”“疏”“断”写幽独凄清的环境;“惊”“恨”“寒”“寂寞”“冷”写忧谗畏讥的心境。全篇人似鸿,鸿似人,把寂寞心绪表达得清超高妙。推荐名家词评:此首为东坡在黄州之作。起两句,写静夜之境。“ 谁见”两句,自为呼应,谓此际无人见幽人独往独来,惟有孤鸿缥缈,亦如人之临夜徘徊耳,此言鸿见人。下片,则言人见鸿,说鸿即以说人,语语双关,高妙已极。山谷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良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4.东坡词“新”在何处?从题材、语言、手法、情感等角度评述。

教师示范:东坡词即事名篇,随物赋形,不拘一格,信手拈来。

《定风波》生活小景,借题发挥;《水龙吟》咏物拟人,物我合一;《卜算子》非鸿非人,语语双关;《临江仙》如话家常,率性而为。

[设计说明]

这个环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鉴赏诗词,并且给出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鉴赏评价。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提供评价角度,引导、梳理、总结学生的赏析;提供名家词评的范例,让学生修正自己的分析和语言表达,并且做出引导示范;让学生亲自实践如何评价诗词。聚焦黄州是因为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意义非凡,也便于下一个环节深入探讨苏轼之“旷”。

三、东坡之“旷”

苏轼转变成苏东坡,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自号“东坡居士”,还有心境上的转变。有人统计苏轼358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而这4首词中也出现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句子。由此展开深入学习。

1.问题探讨:东坡归向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有学生说回归田园,有学生说回到官场,有学生说寻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苏轼 “自喜不为人知”,却从没有真正退出官场,归隐田园。在闲职中,他能发现生活的乐趣,在任职中能为百姓切实做事,在朝廷中能直言弊病,而不投身于新党、旧党中的任何一派。“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是他的内心,内心“没有风雨,何来晴明”?所以,苏轼的“归去”是归于心。苏轼的潇洒里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隐喻而已。儒、道、释三家的结合,让苏轼在黄州的四年完成了一场自我的精神救赎,从此他在任何苦难中都能发现世俗生活的乐趣。

2.读写结合:王国维评价“东坡词旷”,“旷”在何处?用一段话评价东坡。

教师提供一组名家评论,提醒学生评价人物可以涉及的角度:人生际遇、生活态度、诗词艺术、个人情感……

[设计说明]

探讨苏轼“归向哪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旷”。这个环节通过对苏词中“归去”的整合、探讨,让学生理解“归于心”是一种综合了儒、道、释而达成的一种既能平和超脱,又不忘在苦难中享受世俗生活乐趣的洒脱心境,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而深入地评价苏轼。参照名家的评价,是为了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评价人物的不同角度,最终自己可以进行个性化评价。

四、读写实践

请学生为诗词吟诵会推荐一首东坡词,并写出推荐的理由。

[设计说明]

前面三个任务的内在关联是扣住东坡词的“新”和东坡的“旷”,将学生的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从初步获得审美体验,到技法分析评价,再到对人物的个性化点评,最终落到总任务上:再次挑选一首东坡词,写出推荐理由。这是一个小型的综合读写实践,包括了挑选、鉴赏、评价、选择角度、个体感悟、磨炼语言。

教师范例:

【推荐】《蝶恋花》(写于惠州)

【理由】“天涯何处无芳草”,没走过几处天涯,谁有资格说这样的话?这个故事里的有趣多于落寞。东坡面对苦难的“旷”,源于儒家固穷的坚毅,老庄的超越,禅宗的平常心。元好问说:“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他就像个口无遮拦的孩子,心中所想都流入笔端。一肚子不合时宜,到了词中,全成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