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地理复习精讲-非洲3

 ldtsg1957 2020-10-13

【例2】(2008年高考全国卷)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从经纬度判定这是赤道穿过的中部非洲,从地形上看属刚果盆地,从气候看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森林茂密。

【答案】

1)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为盆地。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水区域面积广。

3)①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海泥沙数量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5.人口和经济

1)黑种人的故乡: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有“黑非洲”之称。外来的移民有阿拉伯人、欧洲人和亚洲人。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到非洲,主要在非洲的东南部登陆,因为冬季东北季风使印度洋海水向西流动,船只可以顺风顺水到达非洲东海岸,再随莫桑比克暖流或马达加斯加暖流到达非洲东南部沿海登陆。

2)政治地位的变化:15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非洲,到19世纪70年代殖民主义占领非洲大陆部分沿海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其它各地分属英、法、葡、比、西等国强占和瓜分。非洲被欧洲列强强占和瓜分的历史及非洲黑人被奴役和贩卖的历史。这些惨痛的历史也是造成非洲目前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19903月非洲大陆上由白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非洲黑人政治斗争的胜利是非洲社会进步的表现,也为非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摆脱贫困创造了有利条件。

3)矿产

南非:黄金产量第一;几内亚:铝土产量第一;赞比亚:世界重要产铜国;刚果(金):金刚石世界产量第一;尼日利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4)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非洲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大部分地区生态脆弱。

长时间的殖民统治导致非洲经济畸形发展,科学技术、农牧业的生产方式、耕作制度落后,人口素质低,导致粮食单产低;非洲各国独立后,经济得到发展,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在保持人口高出生率的同时,死亡率却大幅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使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粮食供给不足;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使非洲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各国贫穷落后,无力购买大量粮食。因此,非洲缺粮严重。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当地居民只有大量开垦草原,砍伐森林,来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得燃料,最终破坏了环境。因此,要解决当地的环境问题,就必须消除殖民统治造成的影响,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使人口的增长与粮食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5)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品和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生产一、二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首先,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本区大量出口初级产品的基础。本区的主要出口产品有:矿产、森林、畜产品和热带经济作物。其次,不发达的工业使本区的产品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工业制成品,是本区出口产品停留在“初级”状态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因技术含量低,一般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则因技术含量高而价格较高。本区各国以出口初级产品而购买工业制成品,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吃大亏,影响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6.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首都比勒陀利亚,绕着好望角的航线是世界最为繁忙的航线之一,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的港口。

2)矿产丰富,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金刚石、铀、锑的重要产地,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例3】非洲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l20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

材料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自给性游牧与商业性定居牧业对草场的不同影响

材料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农作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

1)分析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2)绘制示意图说明你对萨赫勒地区人口、荒漠化与贫困问题三者关系的理解并试着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行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图文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既有气候干旱的自然因素,又有过牧过垦的人为因素。从本区荒漠化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环境、贫困和发展问题的内在联系。

【答案】

1)自然因素:萨赫勒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人为因素: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的转化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必然导致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草场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加剧。

2)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加剧的恶性循环(如图)。如果能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与实行环境整治同时进行,恶性循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