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后的家乡(散文)

 新用户7019teQl 2020-10-13

       看见门前车水马龙的车辆,昼夜不停地来回穿梭,我就想起了落后的家乡。

       那是一个拖拉机稀奇的年代,那是一个电影里看吉普车的年代,那是一个身边没有一个大学生的年代。

       我16岁去15里远的高中读书,每周回家一次,拿米拿咸菜。我们人人是用脚步行的,穿的衣服是母亲手纺的棉线,用织布机织出来的格子布、白布用染料染成的蓝色布、青布、红布。

       父亲在生产队劳动,每日拿10工分,折合5毛钱。母亲参加集体劳动,每日拿7工分,折合3,5毛钱。父母一天的劳动收入总计8,5毛钱,养活全家5口人。想想看,我们农民平日吃什么?穿什么?

      低收入低消费。我们一家和湾上的农户一样,成年吃野菜饭,穿旧衣服,住土房子。家里零花钱往往不足10元,家里食油不足1斤,家里看不见一件电器。夜间照明一直用一盏小油灯,罩子灯是单位人用的。

      小时候的玩具是泥巴沱,树枝,杂草,瓦砾。

      我们小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大人是放心的。每餐饭熟了,大人找自家的孩子回家吃饭。爆发脑膜炎的年月,有些小孩预防不力,抢救不及时,丢了性命。读书的孩子,学校老师给我们滴防御脑膜炎的药水,从鼻腔滴入,味道很苦。

       家乡属于丘陵地带。生产队不足200人,社员人均不到1亩地,每年集体收的粮食,交齐国家的公粮、余粮3万多斤,到了春季,队里就没有粮食分给农户。我们靠吃点国家下拨的返销粮度日。班里的学生把我看成是山里的孩子,学校给我评了乙等助学金,每月发2元钱。爱学习的我,从那时起,就把手里的钱送到了书店,换来自己喜欢的书籍。生活相当俭朴,就是我青春时期的记忆。

        弯弯的小河,从京广线王子桥通向南边的王母湖。河水负责灌溉队里的农田。遇上暴雨,河水漫过农田,大片的水稻被淹没在浑浊的水里。遇到大旱年成,田家岗电站从王母湖提水,通过渠道送到家乡的农田。那个岁月,丰收的季节大快人心,荒年的岁月家家户户愁吃愁穿。

        社员们不怨走大集体,心里抱怨地方不好。土地少,水路差。下雨一周,庄稼叫爹。干旱半月,禾苗喊娘。

        用水车提河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高处农田,用7、8部水车一起车水。凭力气吃饭的年代,女同志佩服男同志有力气。背水车、车河水男同志是主力军,女同志是配角。

        自解放那年算起,有32年湾里没有一栋红砖瓦房,没有一台电视机,没有一台拖拉机,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这就是家乡的落后局面!

        是不是走大集体道路,限制了家乡发展?束缚了乡亲们的手脚?当时我是糊涂的,现在才幡然醒悟。

        农民完全种地是种不出金娃娃的。

        农民种好现有的土地,中青年劳动力走入城市务工赚钱,这是加快农村发展的一条新路。

        1981年湾里出了一个包工头,他率领几百人闯入黑龙江洪河农场。3年功夫改变了湾里落后的模样,一栋栋红砖瓦房拔地而起。10年后,一栋栋红砖楼房取代了昔日的平房,20年后,家用电器普及农家,小轿车走进了农家小院。收入增加了,住房变了样,湾里孩子读中专、大学的逐年增加。还有部分富裕户进城买房子,融入了城市人行业。眼下男劳力打工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妇女打工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出外打工的每人每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在地方工厂上班的青年人每年收入有4万元左右。

        落后的家乡面貌不存在了,可是它的容貌时刻记在我的脑海。门前的公路、工厂、公园、社区取代了昔日的农田、土屋村庄。要不是祖国的经济发展,我的家乡会有如此美丽的图画吗?我知道每个人的家乡变化,都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在变化的。国家是我们的大靠山,共产党是我们富裕起来的领头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