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了做点啥(散文)

 新用户7019teQl 2020-10-13

      人过六旬,可以工作,单位也不让你上班。60岁是男子退休的年龄,是男子走进老年队伍的开始。

       人老了干点啥?有人还想为家里搞点收入,出门给社区当个门卫,给工厂当个保安。有人在家做点家务,看管孙子,接送上学的孩子。有人出门溜达,或去湖边垂钓。有人喜爱书画写作摄影,与相同爱好者一起切磋技艺,享受美好的时光。

        我属于喜爱书法写作的人。青年时就爱掏钱买书,挤时间看书,写字,现在老了多的是时间,我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亲热多年来买回的一本本文学名著,写写自己感动过的事,这就是我的乐趣。有人认为这样活着,不划算,不利于身体健康。自己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什么错呢?

        昨天参加文联的一次活动,有70岁以上的程伟老干部,拿着一部单反相机,乐滋滋地在会场来回拍照,我看出他的心里是非常阳光的。还有王木生老人,喜爱写诗词,也兴致勃勃地出席了这次学习。我比起这两位老人,还是年轻的,该不断进取,不断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让思想不落后,让思维不迟钝。

       老年人再不为名利犯愁,只要活得开心,就是有意义的。青年时代,喜爱当先进工作者,喜爱晋级提干,喜爱吃穿时尚。可是到了老年,心里明白:钱财是身外之物,名利是虚无的东西,唯有快乐和健康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该去干什么?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与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我发现身边富裕的老人,趁体魄还硬朗,喜欢出门旅游观光。有人喜欢去晃晃馆,玩玩麻将。有人喜欢去茶楼与朋友一起品品茶、叙叙家常。然而家庭不够富裕的,还要为子孙操心,为孩子们操劳,早晚忙碌,不知劳累,没有玩的心情。

        人的特长是生活赐予的。我爱写作是读书阶段,老师常要我写表扬稿,上班后领导要我常写写典型材料形成的。其次是书本影响了我,作品感染了我,让我尝到了文学的甘美滋味。写字也是学生时代老师管教形成的习惯,“字好一半文”这句话带我走进了祖国的书法宝库,发现了字写得非常漂亮的名流。古代的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现代的启功、沙孟海、邓散之、单晓天、顾仲安、张秀等,他们的字帖陶醉了我,吸引着我要下功夫把汉字写好。

        我觉得每天待在家里,看看书,写写字,打开电脑敲打键盘,写完一篇随笔或散文,心里是无比舒服的。我觉得这就是我老了喜欢干的事,就像妻子每天喜欢拖地、洗衣服、做饭、种菜,清理家里一样。

        “常动脑,不痴呆。”我相信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有72岁,就是每天看书、写作,工作到了100岁还想写呢!“多思延年”说的就是爱动脑的人容易长寿。冲着这一点,我走进老年,一心一意想再当一回学生,更新知识,提高特长,让生命的长度延长,厚度加厚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