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初中生活(散文)

 新用户7019teQl 2020-10-13

          1969年秋,我的母校来了几位大学生,由我的大叔领头,开始创办初中。

          初中有3个班级,按成绩、小学毕业时间分为上、中、下三个班。下班由本地几位代课教师负责,上班、中班由新来的老师负责。

          我的班主任是戴老师,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年老师,他任我们的语文课。数学由青年女教师叶老师担任,英语由青年教师郭老师担任。历史地理由青年教师张老师担任。政治课由胡老师担任。

         老师的办公室是原来天主教堂的更衣室。我们的教室在办公室旁边,位于校园北面的西边一个土砖瓦教室,光线不够好,但很清静。

         几位青年大学生教师教了我们一年,他们就调到区里办高中去了。之后的教师是地方的老师。数学是东西杨大队的杨老师,语文是桥西大队大梁老师,英语是我大队的魏老师,物理是桥西大队的知青梁老师担任。到了初二最后一学期,班主任是宋老师,他担任物理课,戴老师又任语文课,数学是杨老师,英语是魏老师,化学课没有开设。

        与我同班的有三届小学毕业生:1967年、1968年、1969年。

        1970年秋,区高中招生,对象是1967年、1968年的小学毕业生。

        读初中和读小学一样,早晨、上午读书,下午回家劳动。实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数学课有时搞单元测验,不刻印试卷,老师在黑板上布置几道题目,让学生把答案写下作业本上,题目可以省略。

        秋收季节,老师带着班里的同学,下队抱谷、栽油菜劳动半天,,体验一下农业劳动的滋味。

        初中的物理书是一本《工业基础知识》,农业课有一本《农业基础知识》。

        读初中前的两年,那是文革高潮期间,学校开会多,政治学习多,但没有停课闹革命。语文、算数教材很简单,分数、百分数、比例等常识是在初中数学课上由叶老师慢慢补上的。

        写作文主要写批判文章,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几乎没有写过。

        1971年腊月,我们结束初中生活。中途改换招生办法,上初二延长了半年。所以在初中我待了两年半时间。

        1972年春,我们3个班的毕业生有120多人,由学校推荐了17名学生上区级高中。后来,靠“走后门”的途径,有10余名同学也去上了高中。

        现在回忆起自己的初中学习生活,我觉得远远比不上改革开放以后的初中教学质量。新时期,教材改版了几次,学制改为三年全日制,毕业班实行了住宿制。招生推行中考制度,读初中的学生,刻苦学习三年,目标是瞄准重点高中。“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每个学生升入初中就明白这句话的涵义。

        时代造就人才。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你这个人一生就有好运气,好福气。我们那个年代的初中生倒霉呢!好多没有上高中,即使上了高中的,都不能毕业考大学。时代好像捉弄了我们一次,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接受生活的严峻考验,自己选择一条生存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