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武地名」兴隆山镇村屯名字及由来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10-14
兴隆山镇

1985年资料


自然情况

位于彰武县中东部。东与兴隆堡、二道河子乡接连,西、北接前福兴地乡,南接城郊乡。总土地面积73平方公里。共有2,231户,9,482ロ人。辖7村民委员会、39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地兴隆山,位于彰武县人民政府驻地彰武镇北,相距6公里。乡名以驻地而得。

兴隆山乡土地平坦,属本县低洼易涝地区。耕地面积40,993亩。以农业为主,作物为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向日荽、甜菜等。因其土质多适种甜菜,近年甜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境内有兴隆山水库,可灌溉7,000亩土地,养鱼事业亦有发展。

乡办工业已有农机、综合、皮毛等厂,年产值近20万元。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7所和1所医院。乡人民政府驻地设有供销、邮电、中、小学和医院等单位。全国铁路先进单位孙家养路工区在该乡赵家村境内。大郑铁路由境内通过,设有新兴隆火车站。丹霍公路和彰开公路亦均由境内通过,属交通便利地区。

政区沿革

该乡于民国时属本县第一区长坨子村。

伪满时期为兴隆村。国民党统治时期属兴隆乡。

1947年冬彰武解放后为本县第三区所辖。1956年划乡时为县直属的兴隆山乡。1958年10月属兴隆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时,从兴隆堡人民公社划出兴隆山、赵家、花家、长坨子、老虎5个生产大队,建立兴隆山人民公社。后又增设三合、田家生产大队。1984年4月改为兴隆山乡。

村屯名字及由来

兴隆山  村民委员会

驻地九间房。位于兴隆山乡中部。地势为北高南低,北部有少量丘陵,南部低洼易涝。耕地7,179亩,以农业为主。全村411户,1,733ロ人。辖4自然村。以辖区内兴隆山得村名。

九间房  自然村

系兴隆山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山西北,相距1.2公里,县城北6.5公里。耕地1,630亩。82户,377口人。清宣统年间已形成屯落。相传建村时因盖有相连九间房得名。村内设有小学,村北有敬老院,附近建有烈士纪念塔。

兴隆山  自然村

系兴隆山乡驻地。在地河西岸,彰开公路转折点西侧,县人民政府驻地彰武镇北,相距6公里。村内有乡人民政府机关、供销社、中学、小学及医院等单位。耕地1,302亩。86户,352口人。清宣统年间建村,依人名命地名“高彦窝堡”。伪满时期以附近有浅山,更名兴隆山。村中文化站房前地为金代遗址。

碱锅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南偏东,相距1.4公里。彰开公路从村中通过。耕地1,220亩(碱性土壤)。83户,339口人。清宣统年间建村。因居民曾在此地设锅熬碱得名

腰高坨子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北,相距2.9公里。地河西岸。耕地2,560亩。160户,67口人,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地处高坨子中间而得名。

赵家  村民委员会

驻地赵家窝堡。位于兴隆山乡西北部。大郑铁路纵贯境内。土地平坦。耕地6,931亩,以农业为主。全村450户,1,894ロ人。辖6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

赵家窝堡  自然村

系赵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山西北,相距3.9公里。县城北偏西9公里。村西有大郑铁路及丹霍公路通过。设有新兴隆火车站。有公路养路道班。村西铁路东側有供销商店及赵家小学。耕地2,406亩,土质肥沃。21户,845口人。开是后以先有赵姓定居而得名。

王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北,相距3.9公里。大郑铁路从村中通过。耕地1,483亩。88户,392口人。清光绪年间已形成屯落,系王恕(民国及伪满初期,曾任彰武县长)的地窝堡,曾名“王恕窝堡”,解放后改为王家窝堡。

平安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北,相距5.8公里。大郑铁路西侧。耕地1,672亩。101户,427ロ人。清光绪年间建村。居民祈求吉祥命地名为平安堡。附近有“平安堡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兴隆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北,相距4.7公里。大郑铁路东侧,约50米,系新兴隆车站职工住宅区。稍北处有孙家养路工区,为全国铁路先进单位。新兴隆火车站1960年6月建,1981年郑家屯铁路分局授予新兴隆火车站为红旗站。

北地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北,相距4.8公里。地河西岸,大郑铁路东侧。耕地400亩。30户,120口人。清光绪年间建村。以该村在赵家窝堡北,而得名北地。

西北街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北,相距5.2公里,大郑铁路西側。耕地320亩。20户,90ロ人,清光绪年间建村,以该村位于王家窝堡西北而得名(别名西坨子)。

花家  村民委员会

驻地腰花家。位于兴隆山乡西南部。大郑铁路纵贯境内。地势平坦。耕地6,907亩,以农业为主。全村367户,1,510ロ人。辖7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腰花家  自然村

系花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山西南,相距2.8公里,县城北偏西4.1公里。设有花家小学。耕地621亩。35户,136ロ人。清宣统年问有花占润的先人来此地定居,形成屯落后名花家窝棚。解放后习惯简称花家。由于屯落增多,今分为花家、前花家、后花家。

后花家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南,相距2.9公里。大郑铁路东侧。耕地788亩。40户,181口人。地名含义见腰花家。

前花家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南,相距3.1公里。大郑铁路东侧。耕地641亩。48户,185口人。地名含义见腰花家。

丛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南偏西,相距3.1公里。大郑铁路和彰开公路中间。耕地1,113亩。73户,323口人。清光绪年间建村。村因姓氏得名。

刘家街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南偏西,相距2公里。村东靠近彰开公路。耕地679亩。34户,132口人。清光绪年间建村。以姓氏得名。

东杨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偏南,相距2.7公里。大郑铁路、丹霍公路东侧。耕地1,560亩。60户,249ロ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建村。以姓氏和方位得名。

西杨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西偏南,相距3.2公里。大铁铁路、丹霍公路西侧。耕地1,505亩。77户,304ロ人。清光绪年间建村。以地处东杨家窝堡之西得名。

老虎  村民委员会

驻地腰中合堡。位于兴隆山乡东南部。土地平坦。耕地4,966亩,以农业为主。全村333户,1,315ロ人。辖5自然村。以老虎坨子得名。

腰中合堡  自然村

系老虎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山南,相距4.1公里,县城东北2.6公里。小地河北向二支流中间。耕地1,107亩。92户,346口人。村内设有小学。清宣统年间建成屯落。因介于两河之间,谐其音称“中合(河)堡”。后屯落增多,今分为前中合堡、后中合堡。村南200米处有一辽代遗址。

后中合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南偏东,相距3.4公里。村东、西各有地河支流。耕地1,231亩。68户,264ロ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村。村名含义见腰中合堡。

前中合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南偏东,相距5.3公里。耕地898亩。63户,260口人。伪康德十ニ年(1945年)建村。村名含义见腰中合堡。

西高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2.6公里。地河西岸。耕地901亩。63户,263口入。1945年(伪康德十二年)建村。因处地河西岸,东岸有东高家窝堡,此地遂名西高家窝堡。

西老虎坨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3.9公里。地河西岸。耕地829亩。47户,182ロ人。1937年(伪康徳四年)建村。据传此地坨岗上过去曾来老虎,取名老虎坨子,村在地河西岸,而得名西老虎坨子。

三合  村民委员会

驻地腰古井子。位于兴隆山东南部。半丘陵、半平原地形。耕地6,000亩,以农业为主。全村278户,1,265口人。辖7自然村。以辖区内三合成得村名。

腰古井子  自然村

系三合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4.6公里,县城东北6.6公里。地930亩。4户,198ロ人。民国五年(1916年)建村。地名来历见前古井子。村内设有小学。

前古井子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5.9公里。耕地930亩。40户,182ロ人。清宣統年间建村。相传该地有早年遗井,而得名古井子。后屯落增多今分后古井子和腰古井子。

后古井子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4.2公里。耕地1,450亩。64户,309口人。民国四年(1915年)建村。地名来历见前古井子。村西北有辽金时期进址一处,遗址中部有一古井,尚可使用。

三合成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3.4公里。地河东岸。耕地780亩。52户,244口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已形成屯落,张姓等三个股东,集资在彰武县城开杂货铺,字号“三合成”,村名以商号名称而得。

东老虎坨子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4.4公里,地河东岸。耕地940亩。22户,91口人。1936年(伪康德三年)建村。与地河西岸的老虎坨子冠以东西方位区別之。

东高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2.9公里。地河东岸。耕地750亩。36户,152ロ人。1941年(伪康德八年)建村。地处河东,西岸有西高家堡窝,此村遂称东高家窝堡。

苏家街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南,相距3.5公里。耕地220亩。20户,89口人。民国二年(1913年)建村。以姓氏得名。

前长坨子  村民委员会

驻地前长坨子。位于兴隆山乡中东部。地属半丘陵、半平原。耕地4,790亩。以农业为主。205户,924口人。辖6自然村。以驻地得名。

前长坨子  自然村

系前长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山东北,相距1.6公里,县城东北7.4公里。北靠兴隆山水库。耕地1,240亩。6户,297ロ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村,以村西有约5公里长的坨子取名。村内设有小学。

腰长坨子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北,相距2.2公里。地河东岸。耕地970亩。35户,161口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村。因地处前、后(北)长坨子中间,取名腰长坨子。

前道木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偏北,相距1.3公里。地河东岸。耕地1,350亩。46户,204口人。地名约为蒙语“前德门”转音,意为“宝石”或“珍宝”。旧名“千徳木”、“千德木坨子”,见宣统元年(1909年)《彰武县與图》、1933年《彰武县志》。

东程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相距3.1公里。彰开公路北侧。耕地600亩。28户,127口人。1936年(伪康德三年)建村。以姓氏取名,此村在西程家窝堡东,因名东程家窝堡。

西程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偏北,相距2.1公里。彰开公路北侧。耕地490亩。23户,101口人。民国元年(1912年)建村。以姓氏得名。村在东程家窝堡西,因名西程家窝堡。

西大坝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东偏南,相距2.3公里。彰开公路南侧。耕地140亩。7户,34口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村。以西面地河大坝取名。

田家  村民委员会

驻地西田家窝堡。位于兴隆山乡东北部。地河东岸。耕地4,200亩,以农业为主。土地平洼。全村187户,841ロ人。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西田家窝堡  自然村

系田家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兴隆山北偏东,相距3.3公里,县城东北9.3公里。耕地1,100亩。52户,235ロ人。村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因姓得名。村内设有小学。

东田家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北偏东,相距4.2公里。兴隆山水库东侧。耕地1,120亩。50户217ロ人。村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因姓得名。

北长蛇子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北,相距3.1公里。兴隆山水库南侧,地河东岸。耕地1,000亩。45户,210口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村。地名含义见前长坨子。

头道窝堡  自然村

位于兴隆山北,相距5.3公里。兴隆山水库东侧。耕地1,000亩。40户,179ロ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村。据传是以这里土地好,称此地为“头等窝堡”,后传为头道窝堡。

图片:来源网络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