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孩子的问题都是沟通和相处问题2020年第106本书

 长沙7喜 2020-10-14

今天推荐的书籍是《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 菲利帕·佩里,一本说亲子教育的,但这本书跟常规书籍角度和观点完全不一样。所有的问题都是沟通和相处问题。真正让我理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

2020年第107本书

我发现自己做为父母时犯过的种种错误,以及如何改,再重读,先分享一些重点内容的摘录。

不再评判

个人练习:揭穿内在的批判声音

随身带着纸笔,记下一天中冒出来的所有自我批判。以前你是否也听过其他人说过类似的自我批判的话?

想想你想达到的目标,以及你需要采取的步骤。现在注意你如何跟自己谈这件事。你是不是说了什么劝退自己的话?那个声音是不是让你想起某个人?

与其根据你做了什么来评判自己,不如观察及欣赏你做对的事情。注意这样做给你的感觉有何不同。

例如,不要说“我做的面包很好吃”,而是改成“全心全意投入烘焙是值得的”。不要说“我不擅长瑜伽”,而是改成“我开始练瑜伽了,而且比上周进步了一些”。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不要轻易评判。

重点不是那些字眼——我并没有完全禁用“好”或“坏”,而是停止评判,或是别把结论说得太死。这样做对我们自己和孩子的伤害会小一些。

对孩子:

人随时都在改变及成长,尤其是小时候。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评判。比如,与其说“你的数学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与其说孩子“画得好”,不如说“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我喜欢你画的那栋房子,看起来好像在微笑,让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描述你的观察,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远比“干得好”“太棒了”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也远比批评更实用。

如果孩子写的作业看起来像鬼画符,乱成一团,但有个字母P写得很完美,你只需要说:“我喜欢你把P写得那么工整。”下次你会看到另一个完美的字母。

孩子的成长环境

重点不是家庭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你和跟你一起生活的人,构成了孩子的环境。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亲子关系以及你周围的小圈子——你的伴侣(如果你不是单亲抚养孩子)、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以及付钱请来的保姆和你的挚友。

重点在于:“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

拆解争论

想想上次你和关爱你的人意见不合的情景。先不要纠结谁对谁错,用正式的方式进行沟通,并解析每个角色的感受。然后,扮演明智的调解者,思考如何改变争论中的对话,以及如何让对话变得更正面。

什么才是理想的争论方式呢?

处理意见分歧时,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别把怨气憋在心里,而是一次讲个明白。从那个问题带给你的感受开始讲起,而不是先攻击或责备对方。

理想的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而是在追求理解。比如当碗没洗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回应:“哦,亲爱的,对不起,我不想让你不开心。我今天事情太多,忙着处理,没顾上洗碗。我知道下班回家看到一堆脏碗盘很刺眼。” 是不是就好很多。

争论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

例如,你可以说:“你刷手机时,都不回我的话,我觉得很受伤。”而不是说:“你刷手机时,都不理我。”人们大多不喜欢被别人定型或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你是在谈论自己,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没有一种抱怨可以确保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良好的互动不是为了操纵对方,而是为了培养和谐的关系。开诚布公地表达你的感受及需求,将有助于双方有效沟通。

这样做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减少家人间的怨恨,促进理解。孩子有了你们做榜样以后,将来更有可能效仿这种相互尊重及高情商的争论风格。

下面是一份摘要清单,当你谈论棘手的议题,或感到恼怒,或觉得你和对方快吵起来时,请记得以下几点:

1.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也就是说,不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不要坚持自己“很聪明”、对方“愚不可及”。一个人老是坚持自己是对的,那是对一段关系或一个家庭最大的耗损。与其想着谁对谁错,你更应该思考你们各自的感受。

2.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所以要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

3.不要反应,而是反思。你不必在每次反应之前都先反思(我不是主张你放弃所有的自发性),但是如果你现在感到恼火或生气,我觉得暂时停下来了解原因是个好主意。如果基斯在上述例子中那样做,他会意识到,儿子向他要皮衣时所触发的怒火,其实不是儿子造成的。

4.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在上述例子中,基斯意识到自己害怕变老,他想以愤怒来掩盖那种恐惧,而不是展现出脆弱。但是唯有展现脆弱,敞开心扉接纳自己,才可能培养亲近的关系。

5.不要径自认定他人的意图。不要设想太多或是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在他人身上,想办法了解对方的感受,如果你误解对方了,就坦然承认。了解自己及对方的感受不仅是良好协商的基石,也是健全关系及同理心养育的基础。开启这种互动永远不晚。我发现,当父母能做到上述五点时,亲子关系的模式通常会迅速改善。

培养善意

在夫妻之间或家庭之中,能够顾及彼此的感受,需要大量的善意。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特别欠缺,那就要好好加强。

怎么做可以培养善意呢?有两种方式:

1.回应对方寻求回应或关注的请求;

2.在对方身上寻求慰藉,而不是把对方视为对手。换句话说,就是要合作与协作,而不是竞争。

伴侣在身边让你感到压力越大、威胁越大时,你越有可能以敌对或冷漠的态度对他。当你们的关系是建立在压过对方,计较谁输谁赢、谁对谁错的基础上时,你对伴侣怀有的是敌意,而不是善意。那是关系的恶性循环。

相反,夫妻在一起感到平静及舒服时,这使双方更有可能对彼此展现温情和深情。

注意对方提出的关注要求

多注意家人对你提出的关注或回应的要求。可能的话,最好马上回应那个要求,而不是置之不理。不管那个要求是来自伴侣、父母或孩子,都要这样做。人际关系非常宝贵,回应对方的要求是维系关系的一大关键。

回应孩子的感受

你接受自己的情绪吗?

这个练习很适合用来观察你对情绪的常见反应,包括你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

每次只观察一种情绪,你可以观察恐惧、爱、愤怒、兴奋、内疚、悲伤、快乐。你平时习惯流露哪种情绪?哪些情绪让你觉得不安?你更容易控制哪种情绪?如果是别人对你表露的情绪呢,或是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情绪呢?

我们都需要情绪,即使是令我们感到麻烦的情绪也是必要的。你可以把那些麻烦的情绪想成汽车仪表板上的警示灯。油箱的警示灯亮起时,你的反应不该是把警示灯拆掉,使它无法再闪烁,而是赶快为汽车加油,让它顺利行驶。对待情绪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尽量不去忽视它或压抑它,而是关注它,通过它去找出我们需要什么,并把握机会去争取。

体会他人的感受

平时练习体会别人的感受,等真实的情境出现时,你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

想象一个人或一群人对某事的看法与你不同。例如,他们投票支持的对象与你不同。与其认为他们愚不可及,你应该想想他们的处境、希望和恐惧。站在他们的角度,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与你不同的决定。跟他们一起体会他们的感受。

发挥同理心,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真正明白及了解为什么别人有那种感觉,最重要的是,你要跟他们一起去体会那种感受。

先表达感受

想想你感到沮丧的时候,在你准备好以看电影或读书来转移注意力之前,你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用言语表达那些感受,并试着去适应?虽然我们和孩子感到难过的事情不同,这不表示他们的感觉就不强烈或真实。

婴儿不会伪装,时时刻刻真情流露。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可以学习观察自己的感受以掌控情绪,但他无法自动学习做到这点。他需要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纳及包容他的所有感受。我们都迫切希望孩子幸福快乐,有时我们却会在他们生气或悲伤时推开他们。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也需要学习以大家接受的方法来表达所有的感受——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注意你的行为模式

孩子想获得关注时,如果你几乎每次都想到你还有更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例如家务、工作或打电话,于是你以那些事情为借口推开孩子,那可能是你的交流恐惧症又犯了。

注意你什么时候有这种反应,然后停下来,克服那个想要把孩子推开的反应,让孩子一起参与你需要完成的工作。

你愿意听他人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别人告诉你一些你早就知道的事情时,你有什么感觉?如果别人告诉你的事,是你觉得你应该知道却不知道的事,你有什么感觉?请不要以你回应这些问题的方式回答,而是说出这种事情发生时你有什么感受。无论这个练习让你产生什么感受,那些感受是否可以追溯到你的童年?

你不必时时刻刻与孩子面对面互动。但研究显示,你和孩子在一起时,若是忽视孩子对关注的请求,孩子会很失落。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妈妈与宝宝面对面坐着,但不对宝宝做出任何表情,也就是说,不表现出任何情绪反应。母亲这样做仅仅三分钟,婴儿就出现失落的反应,露出焦虑、尴尬、难过的表情,而且持续好几分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放任婴儿不理。

儿童需要照顾者的互动,否则会产生无助感,以为他的行动毫无效果。如果婴儿能用言语表达感受的话,他可能会想:“如果我无法影响你,那表示我不存在。”这是有些婴儿放弃尝试的原因。我们对婴儿的暗示反应不足时,是在无意间教他不要尝试。

.

如何改善交流能力

为了进一步改善交流能力,想想你在倾听婴儿、孩子或成人时,你是如何倾听与观察的。你是注意说话者的动作、语调、手势和表情,还是注意他说的内容,或者注意说话者让你产生的感受。

那么,什么情况会阻碍你的倾听与观察?你在心中提前准备你的反应,或你开始分心走神时,通常有碍倾听与观察。当然,这种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但你可以留意你何时停止关注说话者或婴幼儿,并把注意力拉回他身上。

多做练习,你就能成为更好的倾听者,并在交流中成为与对方对等的伙伴。

让孩子主导

养成和孩子在一起的习惯,不是一起做事情,而是陪伴他,让他主导。从旁观察与帮助他,而不是直接伸出援手。协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他做事。

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不要干扰全神贯注的孩子。

·年幼的孩子想和你一起玩时,陪他一起启动游戏。等他沉浸在游戏中、不需要你时,你就可以抽离了。

·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孩子,你看到他不知道该做什么时,不需要替他规划娱乐形式。孩子感到无聊时,你应该告诉他,你相信他一定可以找到有趣的活动。无聊可能是发挥创意的必要条件。

·不过,一定要腾出一些时间跟孩子分享你喜爱的活动(例如桌游、纸牌、运动、歌唱或任何你喜欢的活动),以便与孩子同乐。

·与不同年龄的玩伴一起游戏,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如何预测麻烦的状况

如果你想改变让孩子感到困扰的状况,或是你知道有一个很麻烦的新状况可能出现,你可以停下来想象如果你是孩子,那种状况是什么样子;你也可以想象,如果孩子知道那是什么感受,能够说出来,也知道怎么做会有帮助时,他会如何表达。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写一封信给你自己,就像我上面做的那样。写下来确实可以帮你进入孩子的思维模式,也可以帮你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度过更平静的亲子时间。

给孩子设界限的准则

·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不要假装你的决定是基于事实,但实际上却是基于你自己的感受与偏好。

·记住你和孩子是站在同一边。

·与孩子合作,一起头脑风暴,而不是对他下命令。

·对孩子刻意隐瞒一些事会导致关系破裂,当你变得诚实时,就可以修复关系。

·切记,孩子受到什么样的对待,他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人。

把较年长的青春期孩子想成房客

如果你不知道对孩子设定什么界限是合理的,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住在你家的房客。你依然可以设定家规,但你的家规是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他。

例如:

·“我希望你把包包放在自己的房间,而不是走廊上。”

·“我希望你十二点以前回家,因为你回来太晚的话,我会一直担心被你吵醒而睡不好。”

·“我不喜欢看到脏盘子堆在水池里,我看到会很不舒服。”

·“你可以随时使用洗衣机。”

如果你把快成年的孩子想成房客,那就可以给他一些渴望的距离,彼此尊重。

家长应该记得:为了帮孩子树立得体行为的四个基石,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我们需要忍耐挫折,灵活应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事情。

全书总结版:

·抛开童年留下的障碍,那些障碍阻碍了你的温情与接纳、身体接触、身体的存在感与理解力。

·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意见分歧得以安全地化解。

·孩子需要和不同年龄的人一起玩耍,需要抚慰,也需要你投入大量的关注与时间。

·你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和你自己的角度来看事情。

·你可以帮孩子找到表达真实感受的方法(而不是你希望他有的感受),你可以确认及想办法了解他的感受(和你自己的感受)。

·不要急着拯救孩子,而是让他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不要急着告诉他该做什么。

·借由界定自己来设定界限,而不是界定孩子。

·承认你会犯错。不要为那些错误辩解。承认错误并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修复裂痕。

·把争输赢这种传统的亲子相处模式抛在一边,以亲子合作取而代之。

换句话说,你珍惜亲子关系,因为你知道孩子和你有安全、相爱、真实、包容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切记,出现问题时,不要只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认为问题出在他身上。仔细观察你们的关系,看看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那才是你寻找答案的地方。

无论你和孩子的年纪多大,这些一般规则都适用。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我们犯了种种错误——吝于对孩子付出关爱,任意对孩子发泄怒火,轻率地对待孩子,经常瞒着孩子,无法陪伴孩子,不信任孩子,或拒绝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或过度占有孩子,不让他离开自己,或对孩子要求太多——我们和孩子依然连在一起。

诚实勇敢地修复任何裂痕,原谅自己并意识到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可以让亲子关系更美好、更牢固。我们可以帮助及鼓励孩子锁定他们的愿望、希望和梦想去奋斗,我们可以相信他们。我也相信你可以做到。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