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见闻】容子 |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聚力阅读 2020-10-14

总第1222期

版权©️归原作者

2006年2月,我去到以色列。

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入口,两位以色列大兵,一高一矮,头戴贝雷帽,肩挎冲锋枪,在城门口站岗。来到圣殿山下的哭墙,又见挎枪来此祷告的以色列大兵。在哭墙广场上,见到以色列女兵,穿着绿军装,没有戴帽子,手拎黑包……

身着军装的国防绿,仿佛是以色人日常生活的特色。每位市民都被视作是准假的士兵,在任何时候都能被军队召回。这种能在市民和军队生活间的快速转化,使以色列国防军成为大众的部队。在国防意识极强的以色列,妇女也积极参军,女兵之多不足为奇。

历史上,犹太人曾抵御罗马军团入侵,在死海附近的马萨达殊死抵抗,寡不敌众,最后几千名犹太人宁死不屈,集体自杀。现在,马萨达已经成为以色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色列年轻士兵入伍后,首先来到马萨达宣誓:“马萨达永不再陷落”。这个经典在以色列妇孺皆知。

 本文作者与站岗的以色列大兵合影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这句犹太人用生命铸就的民族尊严口号,吸引着我前往马萨达一探究竟。在前往马萨达的途中,我们路过全世界最低的地方——“死海”(Dead Sea)。在通往死海的公路中,在海平面0米的地方,路边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SEA LEVEL”,从这里去死海越来越低。

   以色列死海地区(途中0海拔处)

长76公里、宽18公里的“亚巴拉的海”(引自旧约《约书亚记》),即“盐海”、“死海”。死海位于海平面以下400米,一年之中阳光灿烂的日子超过330天,海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死海由于它的盐和矿物质浓度超过了30%,海里几乎没有生物,因而得名“死海”。“死海古卷”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圣经文件,记录了2000年前从耶路撒冷撤离的犹太人一支——艾塞尼人的历史和生活。1947年由贝都因牧羊人在死海北岸的古代岩洞中发现了这部圣经文件,故称“死海古卷”。

从死海去往马萨达,路程不远。

马萨达(MASSADA)是古代犹太的城堡,耸立在死海的南岸。它是以色列发掘最彻底的考古遗迹,是以色列第三个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可的世界遗产所在地,在马萨达废墟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工艺和建筑。马萨达要塞上的建筑和堡垒长600公尺,宽91-168公尺,由犹太希律大帝建于公元前37年(2000多年前)。最初作为冬季度假地,后来作为要塞堡垒和练兵场。

“整个高地被墙围绕,墙周围又建了37个加固堡垒。而内部则是一个大殿以及一个可容纳1000多名士兵的练兵场。要塞内部充足的供水,来自盛满雨水的巨大地下水池与水管桥。高地的广大面积都已开垦种植,食物原料储存在被掩盖的大仓库中。要塞里的供热系统明显受到罗马人的影响,洗热水澡的房间至今保留着通道,这是典型的取热系统。考古发现马萨达要塞保留了许多极重要的古代建筑和物品,例如墙、城堡、马赛克艺术品、柱子、壁画等,还有打击敌人用的大圆石。”——(资料引自大型画报册《以色列 Israel》) 

走在马萨达的山岗上,黑色的苍鹰挺立在褐色的山崖上。从崖顶向下望去,眼前一片沙漠色。古堡遗迹和山岗混为一色,沙丘覆盖着大地,远处的死海泛出淡淡的蓝光,山崖上的苍鹰羽毛漆黑发亮,在黄褐色的山景中显得格外醒目。这样的一个画面,给人的本能感觉就是一幅悲壮的史诗。

在希律大帝之后,马萨达要塞曾被罗马军团围困,犹太人与罗马人开战。在公元73年左右,弗拉维乌斯的军队再次围困了要塞。4年之后,罗马士兵在要塞的围墙上打开了突破口,1000名被围困的犹太人宁愿自杀,也不投降。

在马萨达展览馆入口处的大厅里,有一幅巨画描绘了这个地方曾经血雨腥风的历史画卷——犹太人与罗马人殊死肉搏,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他们怒火燃烧,奋力厮杀,竭尽全力,视死如归。最后,这些可怜的犹太人寡不敌众,血染战场,被罗马人冲开了堡垒缺口。剩余的1000名犹太人已知末日来临,自愿选出代表,先将自己同胞妇孺绝命,男人再最后全部自杀,集体与马萨达同归于尽,留给敌人一座空城,留给犹太后代一曲传世悲歌。

马萨达展览馆入口处悬挂的一幅画

马萨达不只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建筑古迹考古之地,它同时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象征之地。它是历史上1000名犹太勇士英勇抵抗罗马军团被困4年之久,最后弹尽粮绝,用生命谱写犹太人宁死不屈精神的见证地。正因如此,以色列军人入伍后都要来到这里举行宣誓仪式,新兵们发誓:“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我不由地想起耶路撒冷老城门口站岗的年轻士兵,想起了哭墙前身着绿军装的以色列女兵,他们在入伍的第一天就来到马萨达,宣誓“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面临法西斯纳粹对他们的疯狂屠杀,在种族灭绝生死存亡的关头,上海留给了他们一小块可以登上诺亚方舟的地方,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对上海人民一直报以感恩之心。我又想起了以下这个故事:

艾森·波德默曾经有个富有而幸福的家庭,父亲贾迪·波德默是一名成功的犹太商人,艾森和弟弟也都有自己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可是在二战期间,疯狂的纳粹分子使这个幸福美满的犹太家庭分崩离析了。当得知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时,年迈的父亲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应该向谁求助呢?在这种时候,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必须是对他们绝对忠诚的人,否则就是自寻死路。艾森和弟弟都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金·奥尼尔曾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才拥有了现在的事业。然而,父亲却不同意儿子们的提议,他认为应向木材商拉尔夫·本内特求助,本内特曾给予波德默家族非常慷慨的帮助,虽然彼此很少往来,但贾迪·波德默每逢危难时刻总是最先想到本内特。兄弟俩虽不赞成父亲的意见,但也尊重父亲的选择。于是,分别去找以上的两位朋友求助。弟弟刚到银行家的家中不到一刻钟,就被金·奥尼尔打电话叫来的纳粹抓走了。几天之后,家中十口老小全部被抓,死于纳粹集中营。而艾森·波德默找到木材商后,很快被拉尔夫·本内特藏到他家的地下室里。由于危急,本内特只能帮助艾森·波德默和他的五个儿女逃出德国。二战结束后,艾森·波德默在他的回忆录中感慨父亲当时的明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一个全新而又深刻的忠诚理念:“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对你忠诚的,往往都是曾经主动给过你恩惠的人。”他的这个观点,正是通过自己和家人的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以色列-马萨达一景(古迹遗址)

从马萨达回来,一路上大家都在沉默。

以色列的民族文化太深厚了,这个地方让人看到了古老、历史、战争、流血、死亡、不屈、呐喊、悲叹、励志、顽强。

苍鹰从空中飞过,发出嘶哑的叫声,似乎在喊:“永不再陷落......”。

车子路过基布兹的原野,沙漠上挺立着一排排整齐的椰枣树林。

绿色的防沙林就像身着绿军装、列队整齐的以色列大兵们,倔强地屹立在荒芜的沙海中。这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精神,这种在沙漠中创造奇迹的民族,有什么力量能打垮他们?他们说:除非死海枯竭、沙漠消亡。

转自作者散文集《走出国门》2014年版

作者简介

容子,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于1985年在《特区文学》发表日本中篇小说译文《破产制造者》等;1991年合著出版《中外文艺家及名作辞典》;2013年出版“母女诗歌集”《远方的梦》;2014年出版散文集《走出国门》(海外篇)《守望家园》(国内篇);2019年10月出版散文集《故乡在何方》。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联合时报》《杭州日报》《福州晚报》《今日上海》《上海滩》《档案春秋》《译友》等报刊及新媒体“上海纪实”、“朝花时文”、“上海观察”、“文汇APP”、“新民APP”等,发表过散文、随笔、纪实文、短篇译文等。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