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氏家训《教子篇》(古今对照)

 沧海一粟1951 2020-10-14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

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

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

师保固明孝仁礼义,

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

便加教诲,

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

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今译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

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

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

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

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

捶挞至死而无威,

忿怒日隆而增怨,

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今译

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这些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

亦非欲陷其罪恶,

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

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

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又宜思勤督训者,

可愿苛虐於骨肉乎?

诚不得已也!

今译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

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

狎则怠慢生焉。

今译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

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

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

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

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

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

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亦不愿汝曹为之。

今译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