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地、公地和监管失败

 品质公共生活 2020-10-14

小区西门口,一户邻居新养了一只小狗。这条小狗见陌生人就叫,叫了好几天。有邻居不厌其烦,希望物业把这条狗赶走。这位邻居和我讲了他的诉求,我当时没有表态。我觉得这事有点难办:物业能做的就是要求这条狗的主人看管好这条狗,不要它乱叫扰民。要说把狗赶走,无论是物业还是邻居,都有点越界。

两天过去了,物业好像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小狗却安静了下来。就连调皮的小孩子从它面前经过,它也不叫了。我很奇怪,难道这条小狗未卜先知,为了避免被赶走,自己学会收敛了?

真相是这样的:小狗终于认清了现实!小狗认清的现实,就是它的领地范围。

小狗来到一个新环境,一开始,就要抢占地盘,到处去撒尿。它用它的气味圈了一个大大的领地。这时候,出现在它“领地”范围的陌生人,它都要“大声抗议”。可是慢慢地,它逐渐发现,这些人类,对于它的”抗议“一点反映都没有,理都不理,且“肆无忌惮”。小狗估计想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了,这个地方它叫了不算,它的”领地“就是它所在的狗窝,然后它就安静了!

由小狗的”领地意识“,我联想到了产权概念。

卢梭说,第一个用篱笆把大家公共使用的土地圈起来,并让其他人相信这是"他的”的人,是现代社会的创立者。我很好奇,不知道看到这条用尿骚味“圈地”的小狗,卢梭会怎么说。族群的“我者“和”他者“的区分,是生物本能。我想,卢梭的意思,估计是在”我者“的共同占有中,有了个体私有的区分。也就是说,个体产权开始出现。事实上,人类部落公有制的长期存在,就是因为某些个体总想占大家的便宜,有专业术语说,叫做搭便车,用民间口语说,就是大锅饭、混吃混喝。

没有清晰的产权,激励就成了问题。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结果就是大家都混吃混喝,然后就是产品匮乏、物质短缺。所以,部落公有制长期解决不了匮乏问题,人类数量也一直徘徊在低点上。只有到了一家一户的农业社会,到了打破家族集体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人口才有了爆炸性的增长。

产权明晰,且有法律保障,发财致富、创新投资,这些行为对于个体才有了意义。

也就是说,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地”,勤劳、节俭、责任心、投入和情感忠诚才有了着落,才能谈得起道德感。

进一步地,推己及人,这种个体责任的道德感也会推演出群体生活的规则意识以及族群延续的利他主义。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并不认同“个人自扫门前雪”的道德伦理。因为,人类生活的公共性,注定了一些资源的不可分。比如道路、桥梁、池塘、草场。这些公共资源如何分配和维护?需要每个个体出力。否则,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公地悲剧”。

理性算计下的个体利益最大化,结果是非理性的公共资源的不可持续,反过来损害到每个个体的利益。大家都在集体的牧场投入过量牛群,草场就完了。

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表面的原因是”公地“的”无主“,背后的原因则是缺乏监管。”公地“事实上是有“主人”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道路、桥梁、池塘、草地等,都是有产权归属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人性,这种聚合而成的“产权”的委托代理链条过于漫长,从而在个体心理上造成了“无主”的假象。

无论是公共资源过度开发形成的“公地悲剧”,还是公共资源的闲置和集体合作无法达成造成的“反公地悲剧”,实质都是无人监管,因此从产权上进行入手,是找不到出路的。其不可分割性使得这类产品和服务都只能通过集体的、公共的面目来掌控、监管。主张市场化方案的人士认为,可通过市场来解决。可是,没有监管的市场、自生自发的市场,和自然状态下的社会,有多大区别呢?

因此,问题还是回到了政府身上。

人类创造出政府出来,不是为了膜拜,而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对外,不要让别人欺负我们;对内,我们内部不要互相欺负。这些问题,因为属于”集体产权“,所以我们个体解决不了,需要集体出面、建立政府来解决。

政府要改善的民生福祉,不是某家某户的脱贫返贫,而是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商人们身上的道德血液,不会被其他群体更多或更少。根本的问题在于政府的监管!

个体的事情,就交给个体去办;公共的事情,就是政府的责任。我们小区小狗的困扰,在于没有搞清楚私家领地和公共领域的界限,混淆了自己的”权力边界“和根本职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