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维文旅:乡村发展的四大线索

 北京绿维文旅 2020-10-14


(一)产业线索:在城市与乡村间摆动的工业化

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乡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出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将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为农村就地发展非农产业提供了剩余劳动力。这一背景下,乡镇企业开始蓬勃发展,成为当时带动农村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

总体来看,19841997年,乡镇企业获得了爆发式发展,乡镇企业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经营范围以农产品加工、服装、纺织、酿酒等轻工业为主,同时涉及建筑、化工等重工业。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步伐加大,集体所有制的限制、短缺经济的结束、民营经济的兴起使得乡村工业面临着越来越困难的发展局面。21世纪,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城市战略的实施,使得社会资源向城市集中,工业也开始向重工业、高科技等方向转变,大中城市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开始向这些配套成熟、资源富集、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区域聚集。原来遍布乡村的小型工业、加工工业企业,在成本、规模、人才等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走向衰落,一部分倒闭,一部分改制。乡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影响逐渐减弱,与城市的距离逐渐拉开。

(二)城市化线索: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城镇化

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呈现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异地化特征,城市显现出了极强的虹吸效应,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才吸引进来,读书进城、打工进城、移民进城构成了农民进城的三条主要线索。但是,一方面由于城市缺少良好的城市规划、一流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结构,导致了农民工问题,另一方面,造成农村的空心化,加速了农村的衰落。

(三)逆城镇化线索: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发展

与发达国家逆城镇化出现在城镇化成熟期不同,我国的逆城镇化现象与城镇化进程相伴共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黄金周、周末游、城郊游带动的乡村旅游与度假养生。这一现象一开始仅是旅游活动引起的人口暂时流动,以观光为主,时间相对短暂。而随着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主流,游客到乡村体验参与的需求日趋强烈,停留时间开始延长,一些游客乡居意愿强烈。而后,随着乡村度假养生的发展,长时间的乡居度假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渐成潮流。二是城里人到乡村养老成为潮流。

(四)政府推动线索:多层面的乡村支持与发展

19821986年,政府连续5年下发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2000年前后,三农问题逐渐凸显,推进乡村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综合来看,政府推动乡村发展的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通过农业补贴、教育医疗补贴、贫困人口补贴等方式直接支持乡村发展,同时,中央财政预算关于农林水业务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二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提供发展基础,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大部分乡村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是通过政策引导对乡村形成一定补偿和支持,如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扶贫,以及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等,都为乡村导入资源、建立发展结构提供了极大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