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一百三十四: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鼠年(甲子年)。春秋又是一甲子(60年)。今年是周定王十年,默默无闻的周定王“满五年露脸”的规则,来刷一下周室的存在感吧。这一年,国际社会上发生了很多事情,安葬陈灵公、楚庄王灭萧、清丘会盟、宋国伐陈、卫人救陈,等等,这些都是“晋楚争霸”的常规动作,而处在下行通道的老牌诸侯霸主晋国,与处在上升通道的新兴诸侯霸主楚国,在郑国的邲地展开了激烈地决斗,这是“晋楚争霸”的特殊动作。决斗的结果是楚国完胜,以“邲之战”为标志,确立了楚国的诸侯“霸主”地位。战后,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好好炫耀一下武功,昭示后世子孙,楚庄王说了一句很清醒的话:“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意思是,止戈二字合起来为“武”。武功,要具备“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等7个方面的德行,而我一个都没有,拿什么昭示子孙?“邲之战”,楚庄王完胜,但他却能够在人生得意时,保持清醒头脑,是何等的难能可贵,这或许才是楚庄王能成为春秋“第五霸”的玄机吧。《易经》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十二年,春,葬陈灵公。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秋七月。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宋师伐陈。卫人救陈。”

        孔子老先生用68字记载今年7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晋楚之间的“邲之战”,从此晋楚十年无战事。

             (一)

            “十二年,春,葬陈灵公。”

        鲁宣公十二年,春季,安葬了陈灵公。

        去年,楚庄王杀了夏征舒,为陈灵公报了仇,并在楚国大夫申叔的劝说下,从晋国迎回逃难的陈国太子午,立为陈国国君,安定了陈国。这样,就有人料理陈灵公的后事了,殡放了至少21个月(快两年)的陈灵公终于得以入土为安。楚庄王这算是主持道义的人吗?从一个方面看,惩治了弑君篡位的不法之徒;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是在维护淫邪之人。(陈国的情况,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三十二、一百三十三

            (二)

           “楚子围郑。”

        鲁宣公十二年,春季,楚庄王发兵包围郑国。

        去年夏天,楚、陈、郑才在辰陵结盟,后半年,郑国又返过来与晋国讲和。郑国这是两边都想讨好,两边都不得好。今年春季,楚庄王亲自领军包围郑国十七天。从后边的叙述来看,包围的应该是郑国国都吧,如果要把整个郑国包围起来,估计强如楚国也很难办到。

        这次郑国人是被困得走投无路了。郑国人占卜求和之事,不吉利;在太庙号哭以告别先祖和出车于街巷准备迁居别处,占卜这样做是吉利的。要离开家国,城里的人们在太庙大哭,守城的将士在城上大哭,实在是被楚国逼绝望了。楚庄王看到后,可怜郑国人,就撤围退兵,希望郑国人主动顺服。没想到郑襄公却利用楚国退兵的时间,修筑城墙,负隅顽抗,于是,楚国再次进军包围郑国,这次包围了三个月,攻克了郑国国都。最终,郑国国都被攻破,楚军从皇门进入,到达京城的大路上。郑襄公脱去上衣,牵着羊迎接楚庄王(肉袒牵羊,表示臣服为奴仆),说:“我不能承奉天意,不能事奉君王,使君王带着怒气来到敝邑,这是我的罪过,岂敢不唯命是听?要把我俘虏到江南,放到海边,也听君王吩咐;要灭亡郑国,把郑地赐给诸侯,让郑国人作为奴隶,也听君王吩咐。如果承君王顾念从前有盟誓之好(郑襄公这时候还提自己屡次违背的盟约,真是脸皮比郑都的城墙还厚啊!),向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求福(这四位是郑国的创始人和开国之贤君),而不灭绝我国,让我国重新事奉君王,等同于楚国的诸县(“夷于九县”,楚灭九国设置为“县”。九县:鲁庄公十四年灭息,十六年灭邓,鲁僖公五年灭弦,十二年灭黄,二十六年灭夔<kuí>,鲁文公四年灭江,五年灭六、灭蓼<liǎo>,十六年灭庸。传称楚武王克权,使斗缗治理;又称楚文王“县”申、息。这样算来有十一国,说九县,可能是形容数量之多。),这是君王的恩惠,我的心愿,但又不是我所敢奢望的了。谨坦露心里的话,请君王考虑。”楚庄王的左右随从说:“不能答应他,夺取了的国家没有被赦免的。”但楚庄王却说:“他的国君能够屈居他人之下,必然能够取信和使用他的百姓,恐怕还是很有希望的吧!”于是,便答应了郑襄公的请求,楚军退兵三十里(“一舍”)而与郑国讲和。楚国大夫潘崇之子潘尪(wāng,字师叔)到郑国与郑襄公结盟,郑国大夫子良(公子去疾,郑襄公的弟弟)到楚国作为人质。

        从整个过程来看,楚庄王不愧是一个有胸怀的国君,战略眼光深远,能够看到武力之后更持久的道义,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推动伟大的“楚国梦”的实现。

          (三)

          “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鲁宣公十二年,夏季,六月十四日,晋国大夫荀林父带领军队和楚庄王在邲地作战,晋国军队被打得大败。

        春季,楚庄王包围郑国国都,郑襄公不肯投顺服,估计内心中期待着晋国人来救援,但晋国这个远水实在解不了近渴,才与楚庄王结盟和谈。等到夏季六月,晋国的军队才出发去救援郑国,这是不是有点晚了呢?!更不幸的是,晋国荀林父率领的晋国军队,因为将佐不团结,各自为政,被楚庄王在邲地(今焦作市武陟县至郑州市的荥阳市一带古时称邲)打得大败。

        战争的具体情况是,晋景公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得知郑已降楚,打算退兵。副将先谷私自渡河,荀林父只好下令全军进至郑国邲城。这时晋军内部许多人不满荀林父为将,想要让晋军战败,故意激怒楚军。郑国也看出晋军必败,反过来帮助楚军,把来救自己的晋军闪在了半道上。楚、郑联军(据说还有唐国)发动袭击,晋中军、下军溃败,只有上军早有准备,没有损失。

    邲之战后,楚庄王确立了春秋霸主地位,晋国的霸业进一步衰落,国际社会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秩序得以建立,中等国家中,宋、卫、曹事晋,郑、陈、蔡、许服楚。但晋、楚两国在之后十年里没有再正面交战。

        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天,六月十五日,楚军的辎重到达邲地,军队就驻扎在衡雍。潘党说:“君王何不建筑起军营显示武功,收集晋国人的尸首建立一个大坟堆?下臣听说战胜了敌人一定要有纪念物给子孙看,表示不忘记武功。”楚庄王说: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说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来是个武字。武王战胜商朝,作《周颂》说:“收拾干戈,包藏弓箭。我追求那美德,陈于这《夏》乐之中,成就王业而保有天下(《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时迈》)。”又作《武》篇,它的最后一章说:“得以巩固你的功业(《诗经··周颂·臣工之什·武》)。”《周颂》的第三章说:“布陈先王的美德而加以发扬,我前去征讨只是为了求得安定(《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赉》)。”它的第六章说:“安定万邦,常有丰年(《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所以要让子孙不要忘记他的大功。现在我让两国士兵暴露尸骨,这是强暴了;显耀武力以使诸侯畏惧,战争不能消灭了;强暴而不消灭战争,哪里能够保持强大?还有晋国存在,如何能够巩固功业?所违背百姓的愿望还很多,百姓如何能够安定?没有德行而勉强和诸侯相争,用什么调和大众?乘别人之危作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乱作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丰富财物?武功具有七种美德,我对晋国用兵却没有一项美德,用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还是为楚国的先君修建宗庙,把成功的事祭告先君罢了。用武不是我追求的功业。古代圣明的君王征伐对上不恭敬的国家,抓住它的罪魁祸首杀掉埋葬,作为一次大杀戮,这样才有了京观以惩戒罪恶。现在并不能明确指出晋国的罪恶在哪里,士卒都尽忠为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死,又难道能建造京观来惩戒吗?楚庄王说完,就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神,修建了先君的神庙,报告战争胜利,然后回国。楚庄王从此确立了春秋霸主地位。(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四)

            “秋七月。”

        鲁宣公十二年,秋季,七月,《春秋》无大事记载。但仍按照“四时具备,方为一年”的规则记载时令。

          (五)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

        鲁宣公十二年,冬季,十二月戊寅日,楚庄王灭亡了萧国。

        冬季,楚庄王攻打萧国。宋国华椒联合蔡国去救萧国。萧军囚禁了楚国的熊相宜僚和公子丙。楚庄王说:“不要杀他们,我立即退兵。”萧国人还是把他们二人杀了。楚庄王发怒,就包围并最终灭亡了萧国。萧国是宋国的属国,楚国灭亡萧国,这是通过蚕食的方式削弱宋国势力,也是对宋国顺服晋国予以报复和打击。现在的晋楚交锋,楚国不论在气势上,还是在实力上,都胜晋国一筹。

          (六)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鲁宣公十二年,冬季,晋国、宋国、卫国、曹国在清丘结盟。

        晋国大夫先毅、宋国大夫华椒、卫国大夫孙达、曹国不知是谁,在清丘(今河南省濮阳市西)结盟,盟约的核心内容就是,“周济有困难的国家,讨伐三心二意的国家。”对这次盟会,《春秋》没有记载各国卿大夫的姓名,这是由于各国没有遵守和践行盟约的原因。因为我们会看到,紧接着会盟,“宋伐陈,卫救之”,这不是讨伐三心二意的国家。“楚伐宋,晋不救”,这不是周济有困难的国家。这说明,清丘之盟的约定,是一纸空文而已。

          (七)

          “宋师伐陈。卫人救陈。”

        鲁宣公十二年,冬季,宋国军队讨伐陈国。卫国救援陈国。

        因为陈国顺服楚国,宋国依据清丘的盟约讨伐陈。如果遵守盟约,卫国应该帮助宋国讨伐陈国,但卫国却反过来救援陈国。卫国执政大夫孔达说:“先君之间有约定,若大国(指晋国)来讨伐,我孔达则为此而死。”卫成公与“大忽悠”陈共公有旧好(公元前626年),所以,孔达背弃盟约而救援陈国,这为鲁宣公十四年卫国杀了孔达埋下了伏笔。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晋国组织诸侯结盟的实质意义已经不大,晋国在诸侯中的威信确实已经严重不足。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