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五拾八: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狄仁杰并不是神探,却是“唐室”砥柱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狄仁杰,生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四年(公元63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狄仁杰是“官三代”,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kuí,今重庆市奉节县)长史。狄仁杰是“科班出身”,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

狄仁杰的命运之门,是从被人诬告打开的。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称赞他为:“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有鼎鼎大名的阎立本背书和推荐,狄仁杰从此便走上了一条通达的为官之路。先后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尽管如此,狄仁杰本人始终“不忘初心”,为人正直不阿、有勇有谋,以不畏权贵著称,是唐朝一位值得称颂的人物。

大理寺是当时唐朝最重要的司法审判机构,负责审判京师长安的相关案件。狄人杰在大理寺任职期间,由于他判案公正,审理的案件中竟然没有一人诉冤。因其断案如神,名声迅速传遍朝野。当然,他并没有小说影视剧中吹嘘的那么神,不是欧洲人臆想的“神探狄仁杰”,甚至他根本不会验尸。

狄仁杰在办案之所以声名远扬,传至后世,是因为他能刚正不阿,决不因畏惧权贵而改变自己的判决,即使面对皇帝也是如此,这才是被古今中外牢牢记住、深深景仰的关键所在。有一次,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的柏树。昭陵可是唐太宗李世民及长孙皇后的陵墓,在儿子李治朝,这种行为可是犯了大忌。

古时候,中国人相信,在陵墓边种柏树可以阻止喜食死人脑髓的魑魅(chī mèi)侵扰,有辟邪的作用,而皇帝陵寝的柏树更是一种威严。唐高宗李治听说有人竟敢在先皇(父亲)陵寝的柏树上动斧子,顿时火冒三丈,下令必将两人处死。狄仁杰听到皇命,急忙赶来上奏道:“陛下,按律令,此二人罪不当诛!”

李治本就怒气未消,现在居然有人反对自己的命令,更是生气,说道:“权善才、范怀义他们砍了先皇陵寝上的柏树,这是要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要将他们处死!”皇帝很生气,决定很任性。但面对盛怒中的李治,狄人杰神色不变,据理说法:“皇上,汉文帝时期,有人盗取汉高祖庙的玉环,汉文帝想要诛其九族,但张释之在朝堂上劝谏说:‘盗玉环就处以诛九族的话,假如今后有人在长陵上取了一把土,这又该如何定罪呢?’”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汉代张释之以“长陵之土”来说服汉文帝刘恒。唐代狄人杰也借此说服唐高宗李治。他继续道:“汉文帝最终也不过是将盗环者弃市(处以死刑后曝死街市)而已。陛下您颁布的法令,也没有这一条。如今两人罪不该死,而您怎能下令将其处死呢?如果就因为误砍了昭陵的一棵柏树而杀死两位大臣,后世将怎样评价陛下呢?”唐高宗李治听后,明白了狄人杰的良苦用心,于是撤回命令,免两人死罪。

狄仁杰被唐高宗李治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道:“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

唐高宗李治也没有护住王本立,其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今山西宁武),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按当时的出行线路,要经过妒女祠。当地人迷信,传说如果有身穿华丽盛装的女人从妒女祠道上经过,就会引得妒女发怒,引发天地骤变,风雷骤起,这一说法影响甚大。

当地的长官李冲玄知道皇上和皇后要路过此地,担心如果传言属实,惊了圣驾如何了得。于是,他立即发动当地数万军民连夜动工,准备修建一条绕过妒女祠的新驰道,供皇帝皇后“二圣”使用。工程搞得声势浩大,很快就传到了狄仁杰那里,狄仁杰认为:“真命天子出巡,风伯(风神)都要为他清扫灰尘;雨师(雨神)也要为他洒湿道路,还避什么妒女?!”

狄仁杰坚决制止了这一劳民伤财的举动。后来,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出游,豪车华服从此而过,但并没有风雨交加,一切安然无事。李治知道狄仁杰不惧妒女的事情后,极为赞叹,说道:“真大丈夫之所为!”身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唐代,却能有如此的科学精神和民本思想,狄仁杰是真大丈夫!

 

公元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同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颂狄刺史功绩的人沿途皆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

唐朝时期,文化思想领域相对自由,各种宗教都很兴旺发达,民间信仰也非常盛行,基中,民间淫祠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所谓的“淫祠”,就是未经朝廷批准的,民间自建的祠庙,称为野祠、淫祠。民间淫祠的盛行,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它的盛行,对唐代社伎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狄仁杰后来任江南巡抚使时,对地方上崇信神鬼的淫祠也明令禁止,抑制了盲目祭拜的淫祀之风,稳定了生产和社会秩序。他针对当时吴、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有鉴于此,唐朝政府及各级官吏均进行过多次“移风易俗”的工作,并得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公元691年,武周天授二年,武则天称帝建周的第二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zèn,诬陷)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公元693年,武周长寿二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第一次审问就承认谋反,可以免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为求自保,认罪服法:“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准备待日行刑,便没有严加防备。狄仁杰拆被子写申冤书,放在棉衣让狱吏转送家人。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拿到申冤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当面问道:“当时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为什么要上谢死表?”答说:“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

于是,武则天下令释放此案的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利用熟悉律令和应对智机的条件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了。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

公元696年,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宰相才能穿)、龟带(表示功勋极高),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公元697年,神功元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此时的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

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曾劝武则天继续以四子李旦为嗣,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从湖房州迎回庐陵王李显,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或许没有狄仁杰之劝,武则天传位于武家侄辈,对“唐”来说是坏事,但对中国整体政治制度进程和发展来说,是好事。谁说当时江山一定归“李”家?

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李显较弱,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并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后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公元700年,武周久视元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今河南登封石淙河畔)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

同年秋天,武则天想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国库财力不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宾几年来,水旱不断,至今边境还不安宁。若费官财,又耗人力,万一哪里有灾难,将如何救济?”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宰相,深知谋国在人。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常以举贤为意。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相当于京城洛阳的卫戍司令,已经相当了不得了。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说:“之前推荐张柬之,您尚未使用。”武则天回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说:“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狄仁杰死后,公元705年,武周神龙元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后来,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

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不称呼他的名字,以示尊敬。狄仁杰做人光明磊落,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狄仁杰入见,武则天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没什么大事,就不要去烦扰狄国老了。

公元700年,武周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李显继位后,更是追赠司空。唐睿宗李旦又加封其为梁国公。后两位唐朝皇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狄仁杰及其推荐的张柬之,是唐朝复辟的不世功臣。综观狄仁杰的一生,其不是民间所言的“神探”,而是李唐王朝的砥柱。小说影视剧,看看而已,不要入戏太深。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