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S林志玲首次开撕!集结康熙原班人马的《“吃吃”的爱》能让蔡康永成功转型吗?

 娱乐独角兽 2020-10-14

在电影门槛逐渐降低的今天,电影行外人参与电影制作,演员、编剧、摄影等非导演职业的人转行做导演,这样的现象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仅在2017年上半年,就有《大闹天竺》、《有完没完》、《指甲刀人魔》、《喜欢你》、《麻烦家族》和《抢红》等六部电影为非导演的转型作品,还有如《乘风破浪》、《嫌疑人X的献身》这样成功转型为导演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

中国电影市场在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带动着中国电影的变革,再随着时下新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媒介的迭代更新,使得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呈现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这样的趋势中,电影创作就有了更强的自主性,少了传统模式下对电影语言和电影表达的惯性思维,在新的变革里,门槛降低的另一层面,即参与度增高,是演员、编剧、摄影等职业转型为导演后,带给电影行业的新局面。

蔡康永执导的《“吃吃”的爱》于今日上映,这是其转型为导演的首部作品,从综艺咖到导演,这在上半年的几部电影中算“跨界”最远的。从令其功成名就的综艺界转投到电影圈,并亲任导演,蔡康永的这一步走得和当初决定停掉《康熙来了》一样,让人倍感惊讶,拉来老搭档小S、陈汉典以及林志玲担纲主演,蔡康永的转型会取得与主持界一样的成功吗?

对电影心心念念的科班生

提到蔡康永,大多观众都会想到《康熙来了》,这个令他声名鹊起同时也影响了一代华人的综艺节目,自节目停播后,观众也都一直期待着蔡康永和小S会以何种方式搭档回到主流视野。《“吃吃”的爱》里两人合作是早在节目中就定下的,蔡康永许诺若是拍电影,处女作一定找小S当女主角。

从《康熙来了》到台湾金马奖、台湾金钟奖,再到进入内陆后的《奇葩说》,蔡康永都以主持人的身份受到大家的认可和肯定,“综艺咖”的标签令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硕士”的学位鲜有人知道,因此蔡康永转型为电影导演,与其说“跨界”,倒不如用“回归”来的合适。

蔡康永从UCLA毕业后,开始写影评,会出专栏,慢慢地做起了编剧,也因为其父的缘故(父亲蔡天铎是台湾知名律师,也曾在上海经营过轮船公司,“太平轮”就是他父亲公司的),很快蔡康永就在台湾有了名气,早年刘镇伟的《功夫皇帝方世玉》和许鞍华的《客途秋恨》,他都有参与,而后凭借出众的才华,得到邵逸夫的赏识,被签约到邵氏公司做编剧,这在蔡康永的电影生涯中,一定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

若是能在当时坚持做电影,也许蔡康永现今会用另一个身份家喻户晓,不过在90年代末机缘巧合中,蔡康永接触到了电视综艺节目,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就往另外的方向发展了。

在综艺节目里,蔡康永总是以温文尔雅的谈吐征服着嘉宾和观众,他会静静地倾听对方的声音,并用富有哲学思辨的观点和见解回应对方,温柔且令人舒服的方式总能赢得所有人的喜欢。也许是从小家庭环境的原因,蔡康永的性格会有极为个性和固执的一面,他的固执算是褒义,是对他所坚持的东西的一种概括。

他把自己生活的阅历和对人生的看法融进《说话之道》中,向读者和观众展示着自己完全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诚恳的态度及极大的包容心。《“吃吃”的爱》同样如此,作为蔡康永第一部从所有环节主导的电影作品,影片有着观众对其熟悉和喜爱的许多元素。

蔡康永是电影学硕士,也从事影评人工作很久,因此对剧作和电影语言是十分了解的,这在华语电影的新人导演中是稀缺的,《“吃吃”的爱》从剧本、叙事和影像上看,都能看出蔡康永的积累和对电影的挚爱,成熟的风格体系有着优于同类型处女作的地方。他会从影评人苛刻的视角上要求自己的导演尽善尽美,也会借用丰富的阅片经历找寻能移植到作品中的元素,影片的“迷影”情节是比较浓厚的,从这一点看,蔡康永的这次转型,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准备良久,在他觉得合适的时候推出的这部作品。

从硕士毕业,到《“吃吃”的爱》上映,已经27年,蔡康永的这次“回归”是科班出身的他对电影执着的热忱和难以割舍的情结。

从综艺到电影,距离有多远?

看到《“吃吃”的爱》演员阵容:小S,林志玲,陈汉典,赵正平、沈玉琳、范湉湉,横跨《康熙来了》和《奇葩说》,全部为综艺咖,这就不得不好奇“这部电影是否会成为一集综艺节目?”

近两年,在电影市场异常火热的时候,有一些综艺节目会借用自己的IP和电影的文本,变现出一部“定制综艺电影”,如《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欢乐喜剧人》、《奔跑吧!兄弟》等等,这些综艺电影根本不具备电影的任何元素,只是单纯地将电视内容电影化而已。因此,在看到《“吃吃”的爱》演员表时,观众的担忧也是情有可原。

看完影片后会发现,虽然影片并不是直接将一集综艺节目改成电影,但影片整体呈现的效果还是会有综艺感。究其原因,应该是小S的表演。

在《康熙来了》中,小S的主持风格属于恶搞、无厘头和夸张,尽管是为了节目效果,但在十多年的节目中,这样的风格已经定型成为其出现在镜头前的固有模式,熟悉《康熙》的观众也会对小S各种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十分了解,在《“吃吃”的爱》里,蔡康永给小S设定了不同的身份,需要其用不同的方式去表演,但她在诠释这些人物时的动作、举止甚至表情都似曾相识,与节目中的效果有些雷同。这并不是否定小S的表演,而是在很有可能被“综艺化”的影片里,用“综艺化”的方式去表演,自然会被拿来与节目进行对比。

蔡康永在编剧和导演两个职位上已经尽可能地做到很好,他让影片的质感很与众不同,但却忽略了“演员”在电影中所占据的分量,既然要启用综艺咖为电影主角,就要设法使其脱离本身的表演习惯和处事风格,“调教演员”也是导演的必修课之一

像伍迪·艾伦,阿莫多瓦,包括中国的李安和张艺谋,就在调教演员方面比较成功,以章子怡为例,《我的父亲母亲》、《卧虎藏龙》、《十面埋伏》三部作品,就很有说服力地诠释了母亲、侠客和杀手,这是演员自身的优势,也一定有导演辅助其表演的成分在。

在综艺节目里,主持人可以随意发挥其性格特点,且有可能成为其标签,而在电影中,受制于角色,演员就不能任凭自身性格去发挥,而需要在和导演的沟通下,克服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逻辑,体会角色,更完美地呈现出电影需要的角色来。

蔡康永为小S量身定制的剧本有属于它的锋芒在,不过在从综艺到电影过渡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地出现了过于“综艺节目”的一些瑕疵,若是要继续坚持对电影的挚爱走下去,还在综艺“囹圄”中的蔡康永是需要将自己抽离出来,去一一处理那些影响成品的瑕疵。

蔡康永等了27年,才实现了学生时代的梦想,尽管有不太完满的地方,但他多年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阅片经验,以及对电影的了解,使得处女作完成度很高,在各方面都较为成熟,从主持人到导演,跨越的这一步是令人满意的。

在当下中国电影大环境对新人导演和新类型作品接纳度如此之高时,如蔡康永这样科班出身但沉淀许久的导演,是对中国电影新格局建立的填充弥补,尽管还些许稚嫩,但比起“连电影是什么”都没搞清就转投为导演的那些人,蔡康永无疑是成功且具备责任心的。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