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军大业》争议不断,“小鲜肉”背后是主旋律转型的多方博弈?

 娱乐独角兽 2020-10-14

近日,《建军大业》无疑成为了影市最大的焦点。作为建军90周年和党十九大的“双献礼”片,这部被视为“超级航母”的主旋律大片今日正式起航。

近日,叶挺后人叶大鹰连发微博怒怼《建军大业》“娱乐历史”,引发一片哗然。

随后,影片的主要出品方之一博纳影业的总裁于冬随后也接受了媒体采访,也详细回应了叶大鹰的疑问,并认为主旋律和商业并不矛盾。但很显然,这样的回应并没有得到叶大鹰的认可。

今天下午17点18分,叶大鹰再度发博,在关于影片《建军大业》致广电总局领导的公开信最后有着革命先烈后代的集体签名,并要求要求《建军大业》制片方对所有八一南昌起义主要参与者家属赔礼道歉!

流量与争议齐飞的“小鲜肉”必将让《建军大业》面临着双重考验,如今电影面临的质疑不单单是“小鲜肉”能不能用的质疑,更重要的可能是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市场的“路线”争议。

54位小鲜肉齐聚,

主旋律的类型化是“福”还是“祸”?

“青春版主旋律”,这是《建军大业》一直以来的宣传重点。而“小鲜肉”必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在影市,小鲜肉身上的流量效应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号召力可能是电影最终走向市场最重要的“法宝”之一。

7月22日凌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发文,鼓励为“青年演员正名”,引发了诸多网友的纷纷点赞。此类主旋律大片不仅可以继续探索主旋律题材的市场化,也是为“小鲜肉”提供了一个证明自己的平台。

但是在电影剧照公布的时候,对于“小鲜肉“的诟病就让片方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但片方用“青春是演不出来的”回应质疑。认为“那时候是1927年,毛泽东是34岁,周恩来是29岁,还有更年轻的,正因为他们当时年龄是这样,就要求我一定要找些年轻演员去演,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片方公布了演员和历史人物的对比剧照,这种争议和“愤怒”其实已经减半甚至更多。

其实可以看出,普通观众的质疑大多仅仅是来自于小鲜肉长期诟病的演技所作出的“本能回击”。

但如今叶大鹰发文批评,其所占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叶大鹰不光是作为一个历史革命人物的后人对于电影的“不满”,或许是作为一个同样是主旋律的电影导演,对于主旋律类型化探索的不认可。

在看似“鲜肉经济”的争论背后,可能是主旋律类型化的“路线”争端。叶大鹰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也执导过多部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其来说,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能所面对的是高度还原历史人物原貌,严格遵循历史史实,严肃历史、正解历史。

但如今的电影市场,此类“绝对红色”的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已经证明在市场失去了吸引力。与此同时,官方恰恰希望主旋律可以融入市场,进行类型化的探索和突破。于是,以博纳为首的“主旋律类型片”油运而生,通过《智取威虎山3D》、《湄公河行动》等电影,市场也认可和接受此类主旋律类型片。

54位小鲜肉齐聚《建军大业》的确也有自身不可忽视的“槽点”,除了鲜肉演技的问题,也有明星过多导致“主旋律作文流水账”的问题。但也似乎不应该否认,电影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带动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积极转型的努力。

电影终究能否被市场接受,被官方接受、被影迷接受,或许才是检验一切最好的办法。毕竟电影是艺术、也是商业。

疑似获45%的排片保底,

 天平“倾斜”注定让口水和票房齐飞?

除了张宏森局长发文“喊话”外,电影的的确确获得了官方的全力支持。随后一系列“红头文件”在网络曝光,包括中影南方院线的《建军大业》的排片建议指导文件,要求保证该片上映的首周末排片不低于45%,以及一系列影院的奖励返点措施。

电影提档至今天下午2点在全国院线上映,在昨日单日票房冠军仅以24.2%的市场排片占比报收1642.35万的情况下,今日《建军大业》拿下了26.6%的排片量,截止19点50分票房已经达到了3582.86万。

作为一部投资巨大、有31家出品方全力“站队”的超级大片,又具有建军90周年和党十九大“双献礼片”的特殊背景,官方站队支持并无可否非。

但是如果让《建军大业》在上映首周末获得45%的排片占比,这种天平“倾斜”无疑会被影迷认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毕竟《建军大业》希望的是让主旋律彻底打开市场,而如今又站在官方的“保护”之下,无疑让这种尝试的力度减弱。

其实《建军大业》经过了超大规模的点映之后,其过硬的质量以及新颖的拍摄角度已经赢得了充分的好感。即便是完全依靠电影质量和“小鲜肉”的流量效应,电影也能获得非常强的关注度。

官方的支持的确会让电影在前期获得更加稳定的市场保证,但与此同时,这种削弱观众主观选择权的行为或许也会引发观众不满。“大业”系列的前两部都采用了明星云集的“大卡司”阵容,然而第一部的票房价值明显高于第二部。

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主力消费观众的结构层次发生了变化,如今的年轻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电影猎奇”,如果电影本身不具备充足的吸引力则不会获得影迷的青睐。

即便是官方通过“调控”的方式来对影片进行适当的倾斜,但所起到的作用也微乎其微。而一旦电影质量无法令观众满意,观众的“抵触”情绪或许会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

虽然《建军大业》采用了更加年轻化、市场化的全明星阵容,但与此同时也让电影的期待值增高,这种增高来自于电影密集型的曝光和高调的宣传方式。倘若电影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则势必会面临更严重的口碑风险。

不过,《建军大业》似乎并没有达到首周末45%的排片占比。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明日正式开画后其排片占比为35.9%,反而是《战狼2》的排片占比达到41.4%,随后进入周末其也基本和首日开画的排片占比相差无几。

虽然近段时间缺乏新片与之竞争,但《建军大业》和《战狼2》组成的“主旋律热”还是抢占了较多的风口,两部影片首周末的排片占比相加很有可能突破80%,其余商业类型片的市场份额则会大幅度削减。这对于普通影迷来说,心理层面的“强势压迫”似乎远远大于其实际影响。

主旋律电影商业化, 

是否“过犹不及”?

毫无疑问,主旋律电影必然应该把尊重历史放在首位。尊重历史人物、尊重基本史实体现的不光是主旋律的首要素养,更是检验主旋律是否质量过关的基本标准。

于冬在回应电影质疑时,也强调电影面临的困境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官方满意,还需要市场满意、专家满意。主旋律电影不应该仅仅是为了“献礼”而“献礼”的电影,而应该是既符合献礼,同时又能赢得市场检验、影迷认可、业内称赞的电影。

既然寄希望主旋律进行转型和市场化,那么允许适当的艺术创作是必不可少的成分。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建军大业》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别有深意,对开拓电影市场、吸引年轻人,影响深远。毕竟如今的影市消费主力军对于老一辈革命任务缺乏实质性的概念,通过具备偶像气质的青年演员还原历史,重新塑造英雄,才能避免用面谱化的方式来让观众被动的接受。

与此同时,香港导演在类型片创作方面的突出经验,似乎也能保证电影创造保持其独立性和新鲜感。能否让主旋律驶出类型的“死角”,似乎在于电影能否让观众产生一种新鲜的共鸣。

于冬在接收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香港导演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永远在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他们永远要使自己电影的语言发生新的变化,以跟观众建立更密切的叙述关系。这一点,他们比内陆导演走得更快,因为他们始终为生存而奋斗。”

这似乎也说明了,香港导演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把控力可能是现阶段最适合主旋律突围的重要法宝。

但任何事物都过犹不及,“青春版主旋律“的确让《建军大业》此类”国家任务“重新圈粉,但与此同时电影在“小鲜肉”这一宣传尺度上似乎也有不可避免的“失误”。

例如在一张海报中,将“这是主旋律?这根本是中国版的漫威!”以及对于“小鲜肉”过多的“浮夸”式褒奖都引发了许多影迷的反感,这也会让很多影迷开始重新思考和判断电影目前所面对的种种质疑。

主旋律的确在市场待遇上有所改观,但今年上半年几部主旋律类型片在影市发挥不利同样可以看出这种成长中的“柔弱”。主旋律彻底“拥抱”市场,被影迷当做完全的类型片去欣赏仍然需要一段漫长的接受过程。

此时,无论是“小鲜肉”还是好莱坞的视效场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尝试,但这种尝试的背后注定会有诸多的争议和博弈。两代主旋律电影人需要“和解”,主旋律作品需要和长期带着“有色眼镜”的观众“和解”,与此同时官方调控似乎也需要和市场竞争去“和解”。

主旋律影片的票房、口碑、艺术成就或许才是检验电影是否合格或优秀最好的评判取向,但在探索的历程中,争议似乎注定会伴随左右。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