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盘薛之谦人设崩塌的背后:一场本该可以化解的“公关危机”?

 娱乐独角兽 2020-10-14

9月21日10点刚过,沉寂了几天的薛之谦终于开始反击。

这篇有图有真相、逻辑清晰、时间线层层递进的长文。不仅直指女方“满口谎言”,还爆料女方曾经出轨,其家人甚至曾借堕胎一事企图讹钱。

从9月8日李雨桐第一次在微博进行“爆料”至今,随着双方的“隔空对质”,这件八卦已然发酵成了一个“社会事件”。

同时,随着网络舆论中“站队”现象愈加两极化,群体极化现象如约而至,而薛之谦此前设立的一个个人设,也在悉数崩塌。

崩塌的人设,

是“公关危机”还是“弄巧成拙”?

从出现在大众视野至今,“薛之谦事件”诞生不过9天。而在这9天中,随着李雨桐一条条博文的“实锤”,薛之谦人设逐步崩塌,即使在今天做出长文回应,局势也已不可扭转。

放眼这次“薛之谦事件”:

9月8日薛之谦宣布和前妻高磊鑫复婚;

9月12日晚,自称是薛之谦前女友的李雨桐微博发文,直指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复合;

9月13日晚,李雨桐发文回应网友质疑,贴出了与薛之谦私下进行股权变更的合约,并强调所提供的所有证据属实;

9月14日,李雨桐再次爆料,图文并茂揭露薛之谦当年泰国出车祸一事的真相,暗指薛之谦为了博取关注,“移花接木”夸大自己伤情;

9月15日,回国后的薛之谦第一次发声,但并未做出有力的回击;

9月19日,不能释怀的李雨桐再次发声,此时薛之谦的形象,是既欠钱又身负感情债;

9月21日,薛之谦发博2篇,图文并茂、条理清晰、时间线明了地做出了具体回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博早已成为八卦集散的“狂欢所”。而依托社交媒体的群体传播中,每当有足够吸人眼球的事件出现,群体中的占据主流的情绪和观点便能以异常的速度蔓延开来,形成“沉默的螺旋”。

遥想去年的,因一些事件也被网友围观许久,但不同的是,风波很快便掀了过去,甚至对如今的他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而同样是陷入“负面风波”,短短几天,薛之谦的人设却接连崩塌。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纵观事件,本人并未作出具体回应,局面全由公关操作以及粉丝“解围”。不同的是,薛之谦虽然做了回应,但回应并不全面,存在避重就轻的嫌疑。除了死忠粉,大部分网友并不买账,甚至有网友分析聊天记录截图存在P图“造假”现象。

其实,与其急于辩解,最好的办法是,一是不回应,就像当初的,虽然会被说“怂”,但网友讨论几天注意力便会被其他事件所分散;二是仿效不久前的郭敬明,摆出“清者自清”的立场,其他交给律师处理就好。

可薛之谦的性格决定了他做不到不回应,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让大众目光更加聚焦,所谓“说得越多错的越多”。

“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

正如心理学者苏晓波所言,八卦的力量不可小觑,更何况明星隐私一直都是公众猎奇窥探的重点对象。

如今,这个微博上的八卦故事,早已变了味,发酵为一个社会事件了。 

从“八卦”到“社会事件”,

“群体极化”的衍生与反哺?

薛之谦和李雨桐这件事到底达到了怎样的热度?

据百度指数显示,9月8日当天,关键词“薛之谦”抵达指数峰值为1,113,174。与此同时,关键词为“薛之谦”的微博热搜指数也达到了当月最高1,326,526。此后,随着双发的发博节奏,数值也随之波动。

纵观那些能迅速引起关注,并可发酵为社会事件的八卦,一般而言包含以下几点特质:

1.矛盾大、戏剧性强;

2.信息众多且“尺度”较大;

3.一方较弱,双方并不势均力敌;

4.相对强势一方并未进行妥善处理反而避重就轻,试图进行辩解。

而以上几点,在此次薛之谦人设崩坏事件中均有所覆盖。若李雨桐爆料属实,那婚内出轨、脚踏三只船、约P、吃软饭、设计骗财……随便一个标签摘出来便足以引发围观,更何况是全部涉及,大众的兴奋点能不被击中?

目前,除了站队薛之谦的粉丝,前来围观网友们俨然一副一边倒向李雨桐的趋势。而网友对这一事件的反馈也反映了全网围观下,群体极化现象对事件介入和干预。可为何会出现这种“群体极化”现象?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薛之谦事件中,一队是站薛之谦的粉丝;一队是站女方的围观群众,站队分明,各持己见。而随着“站队行径”的日益明确,又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双方各自的身份认同感,进一步推进了群体极化现象。

而在这次事件中,出现了更有趣的现象。

信息传播裂变下,“二次传播”再插一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传播行为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信息不再局限于某种既定的传播网络,传播行为也不断在塑造者新的网络语境。

在新的传播模式中,大众传播权利趋向平等,人人都能成为传播者,人人都可能在进行“二次传播”,成为舆论的领袖。

就这次薛之谦时间而言,在薛之谦发出大量聊天对话、转账等信息后,出乎意料地激发了网友的“鉴定”行为。大量“技术帝”纷纷发声,对图片进行分析、测评,指正薛之谦发布的对话图片系PS。

迫于舆论压力,薛之谦本人在说完“我不会再做任何回复”后,不得不再次发声进行回应。

 

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传播回上一个人,千万个“二次传播”的串联,形成了绵长且无方向的传播链条,对事件的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再看双方微博粉丝,一个三千多万,一个十几万。在李雨桐最开始进行爆料时,大部分围观群众都认为是借势炒作,毕竟刚宣布和前妻复合的薛之谦正值“风光无限”。李雨桐这一招先发制人,成功引起大众对事件的围观和先入为主,再加上每次发文时条理清晰,逻辑明确,有理有据,不仅逐渐扭转了整个战局,还意外的圈了一批粉。

如今,一个人设逐渐崩塌,一个粉丝骤涨到一百多万,无论结局如何,李雨桐都像是那个赢家。

信息爆炸的当下,大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膨胀,自发去挖掘“证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已成为常态。而随着大众参与度和话语权的增加,也进一步促使了事件迅速升温至“高烧”状态。

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它让人们的声音更大,传播的更快、更远。但在事件的“B面”,对自由的放纵,往往也容易演变为“多数人暴政”。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