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有嘻哈》成“现象级”后,下一个风口会是“电音”吗?

 娱乐独角兽 2020-10-14

被嘻哈热潮席卷的夏日趋于冷静后,电音似乎正在抓向“夏天的尾巴”。

早在一档《中国有嘻哈》掀起嘻哈音乐的爆点之前,电子音乐在中国市场已经卷起了一阵“电音热”,不过相较于嘻哈,这场覆盖面不够广、普及范围不够大的短暂热潮在去年似乎就已经达到了顶点。去年中旬,一档打着“中国首档EDM音乐综艺”标签的《盖世音雄》也未能如愿催化电音燃点。

嘻哈与电音,二者的行进轨迹是如此相仿,一个“地下音乐”、一个“夜店背景音”,在主流市场眼中,这两种垂直音乐类型牢牢挂靠着小众属性的标签。而在嘻哈终于得到“正名”后,有人认为EDM或许已经脱离了快速赛道。事实上,两种音乐类型的重合性使其并不相互冲突,年轻人们短暂告别嘻哈盛筵后,仍愿意赴往下一场万人攒动的Raver狂欢。

随着UMF、Electric Zoo等国际电音品牌陆续向中国市场伸出橄榄枝,如百威风暴等中国的电音品牌也将输送向海外市场。嘻哈风暴辗转稳步发展趋势,电音会成为垂直音乐类型的下一爆点吗?

EDM沃土中,先驱者

《盖世音雄》的澎湃与落寞

新事物的香味太过浓郁,每一种外来文化被接纳总需要经过一段“拧巴”的过渡期,而最稳妥的方式无疑于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嘻哈如此,电音亦然。

以中国最大的电音品牌百威风暴为例,随着主办方A2LiVE在2014年宣布百威的品牌加入,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伴随着百威风暴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一场电子音乐与中国音乐人的文化碰撞正在形成。几乎每一届百威风暴电音节都会邀请知名中国音乐人诠释主题曲。2014年,王力宏与知名DJ Avicii合作单曲《Lose Myself -忘我》,在2016年的百威风暴电音节中,蔡依林也与国际知名DJ Alesso合作了单曲《I Wanna Know》。

有网友在网易云音乐的这首歌曲下留言,“她在努力拖带着华语舞曲向国际跑,黑子却还朝着她身上扔砖头。”这条收获5000个赞的评论似乎也映射出中国电音节目市场。

尽管电音在中国早早步入了蓄势阶段,但是中国的垂直电音节目却像处于“风暴眼”一般平静无波。

直到2016年,《中国有嘻哈》总导演车澈在享誉“嘻哈盛名”之前,曾推出的一档EDM音乐节目——《盖世音雄》。节目嘉宾有王力宏、鸟叔、庾澄庆、凤凰传奇,四组画风迥然不同的国内外音乐人的加盟也并未给节目带来更多观赏性。无论看好与否,作为中国首档电音类型的电视综艺,这档于江苏卫视播出的节目都令行业率先为之“澎湃”。

遗憾的是,尽管这档节目在被称作中国电子元年的2016年推出,却并未给市场带来多大冲击,甚至沦为业内人士口中的“笑柄”。原本旨在为中国听众“扫盲电子音乐”的宗旨也并未获取良好反馈。一年之后再提起这档节目时,导演也更多的是向市场传递警醒经验。

“将一些华语乐坛上的老歌或经典曲目,通过音乐人的EDM向改编成新的流行音乐的节目,每期将角出的金曲合成一张专辑进行打榜。”显然,内容上依然以歌手的演唱为主的方式与EDM的风格相悖,一方面节目承担着来自电子音乐圈的批判与质疑,另一方面也让观众觉得“不伦不类”,这种不纯粹的“新瓶装老酒”方式在内陆市场似乎并不受用。

这也导致此后做《中国有嘻哈》时,导演雷打不动的坚定决心:“我们一开始还讨论要不要做经典中文歌曲的HipHop改编,我说不要,这个事情我尝试过,要做就做原创。”

不够垂直与“新瓶装老酒”的诸多因素,使得这档本被寄予厚望的节目遭遇惨痛失败。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档电音节目失败背后的多方面因素中,观众对电音文化的普及度占有重要比例。而这同嘻哈音乐的小众属性竟大同小异。

综艺市场面临“舶来品”之困,

资本的“野望”却从未停歇

“不够成熟但仍在蓬勃发展。”以此形容中国电子音乐市场并不为过。

不久前于上海落幕的Ultra电音节、即将于巡演至上海的百威风暴电音节,尽管去年一档《盖世音雄》的失利似乎给行业打了一针清醒剂,但这丝毫未影响各大海内外电子音乐节紧锣密鼓的追赶着中国“夏日的尾巴”。

有数据统计,电子音乐节在2016年已经达到了音乐节整体数量的22%,是除了综合类音乐节之外垂直领域数量最多的音乐类型。A2LiVE 的 CEO Eric Zho 也在今年五月的一场发布会中提到过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百威风暴电音节在中国五个城市举办,吸引了 18 万的乐迷,而这个数字比前一年翻了一倍,此外,在网易云音乐 3 亿的用户中,有 20% 的用户听电音。

不可否认的是,EDM音乐类型在中国各大重要音乐节中备受追捧、让更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了解了Rave与舞曲音乐的生活方式。而这些通过审批、没有被“扼杀在摇篮”的音乐节逐渐增多的背后,究竟是一场仅属于Raver们的狂欢,还是能够让电子音乐同嘻哈一样,在合理的市场运作中发展成为下一个音乐垂直类型的爆发点?

每年十月,成千上万的电音爱好者以电音之名从世界各地集结而来,去年,随着蔡依林的加盟也再次让这一中国电音品牌彰显出向主流音乐市场进军的“野望”。而在今年,除了登陆内陆九大城市外,百威风暴还将进军悉尼市场。这不仅预示着国内有能力的电音品牌和厂牌也正在逐步向外扩张,对于中国电子音乐市场的发展也无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动力与市场信心。

在音乐人方面也是如此,除了中国DJ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在今年已经落幕的Ultra与百威风暴电音节中,除了被S厂(Spinnin' Records)签下的冷炫忱CURTIS,忻若言Carta、Panta.Q、SHAO等等中国年轻面孔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而如蔡依林等知名音乐人也在进行着EDM风格音乐的探索与转型。

但这些“没那么大众”的音乐节,又如何能够让电子音乐在主流市场中分一杯羹?

嘻哈之后的又一爆点,

距离下一个“盖世音雄”的诞生还远吗?

同嘻哈的“地下”、“街头”相似,电子音乐给大众的印象中,“夜店风”、稍不留神就会被打上的“土嗨”标签。都是在普及度不够的听众眼中,尚未被展现出的电子音乐的丰满。

显然,同嘻哈相似,电子音乐市场也需要一档深入大众市场的“主流”节目来为观众普及文化。一档《盖世音雄》的落寞,需要有更多个“盖世音雄”的“后继”。据娱乐独角兽获悉,已有知名投资商参与的电音节目正在策划中,而据业内人士分析,布局电音节目乃至其他项目的资本将不在少数。

在中国市场中,在《中国有嘻哈》尚未带来现象级效应之前,电音较嘻哈的市场开拓力更为超前,甚至在2016年一度濒临爆点。近两年,世界最大电音厂牌 S厂在中国的动作频频。签约中国音乐人、入驻网易云音乐、与虾米音乐合作担任寻光计划II评审团,与百威风暴电音节主办方A2Live共同成立新的电音厂牌风暴唱片。S厂对中国电子音乐市场紧锣密鼓的展望很好的映射着国际电音厂牌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

“不够成熟“却备受海外资本青睐,是中国市场成为“电音沃土”的背景板。海外资本已是如此,国内资本又如何按耐得住对电音市场的澎湃情绪?预计下半年开始,即将面世的电音类节目与动作将不在少数,不过在此之中,以文化为内核的电音节目才能够走得长远。

而无论是国外音乐厂牌对中国电音市场的布局与信心,还是中国音乐受众对垂直文化的接受力伴随着嘻哈而后的增强,除了资本的青睐,两种垂直音乐类型所产生的交集似乎也将使其具备更多爆发底气。

或许一档失败的《盖世音雄》能够为市场展示“舶来品”与中国市场的文化隔阂。而关于嘻哈背后,被“延迟”的电子音乐爆点会否实现,答案似乎是充满希望的。在具备了海内外市场属性后,国内似乎亟需出现一档能将电音带到大众的视野、填补电子音乐在大众市场席位的类型节目,下一档更加垂直的EDM音乐节目的诞生与电音的爆发似乎也将成为迟早的事。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