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可期》:造梦的学徒与温情的指路人

 娱乐独角兽 2020-10-14

“我跟你们说句心里话,你们一定要有一首诗,就是永远要记住的。”腾格尔在家宴上酒过三巡后,突然对着餐桌上7个年轻的男孩郑重的说。孩子们安静下来,这位年近花甲的“草原歌王”慢慢朗诵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一刻你或许能够理解《少年可期》这档节目的意义,当年轻的少年们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梦想行走在人生路上,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产生的焦虑与惶惑,需要善良的前辈指出方向。而这种指点,缔结出的是纯净师徒感情。

3月29日,芒果TV首档师徒关系探索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少年可期》正式上线,朱正廷、范丞丞、黄明昊、毕雯珺、丁泽仁、李权哲、黄新淳等7位少年与助教“师叔”杨迪踏上了“拜师之旅”,少年们逐一去拜访六位音乐界的大咖前辈,前辈们作为“师父”与少年们进行三天两夜同吃同住同行的生活,在少年们与师父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收获一堂堂人生辅导课,感受前辈们的智慧与经验,从而解答内心的疑惑与迷茫。

《少年可期》聚焦在音乐领域,7位少年“乐华七子”偶像出道,熟悉音乐舞台,与“师父们”从事的领域相对垂直,同时少年们年纪相仿,更具备现下年轻一代的精神特征,自由、独立、多元,也有着相似的迷茫与追求。6位“师父”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既是对少年们的指导,也是对年轻一代所有人的嘱咐与祝福,而代际沟通之间,更增添了一份社会温情。

“翻过山就到师父的家,带着努力的心按下门铃,门背后有更好的我。”少年们唱着心里的期待,出发了。

“谁去敲响师父的家门?”

师徒关系的真实记录

《少年可期》节目的第一期,7位少年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好赶上大草原的冬天,万物尚未复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没有出现,迎接少年们的是广阔苍凉的荒漠,与在家里铺好床铺等待少年们到来的师父腾格尔。

这个组合从一开始就勾起了观众的兴趣。一方是青春亮丽的偶像们,少年佩剑,初入江湖,身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生机与活力;一方是草原上的大前辈,自由灵魂的“草原歌王”,歌曲里带着草原的苍凉与豪迈,因成功硬核改编《日不落》、《卡路里》等流行歌曲,获得年轻群体关注。年龄上的差距让这两方对彼此都不熟悉,而节目三天两夜的同行生活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强制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公众期待看见前辈对后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场面,但首先是对这种临时但真实的代际关系产生好奇。

节目首先展示的便是陌生师徒之间的感情融合。少年们期待着能从前辈那里获得对音乐的理解与人生指导,但现实中他们首要面临的问题是,谁去敲开师父的家门?谁第一晚和之前素未谋面的师父同寝?而师父考虑的是,如何安排住宿?怎么记住这7位少年的名字?

这是拜师途中真实发生的小问题,仿佛不值一提,但真实反映着少年们与师父之间小心翼翼又纯净珍贵的情感。明面上腾格尔与乐华七子的“师徒关系”已经成立,但心理上双方都需要一个情感过渡,腾格尔对于少年们的态度带着一两分对孩子的照顾与喜爱;少年们则带着对行业大前辈的尊重与恭敬。在师徒关系刚刚展开之时,少年们首先展现的是应对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

李权哲成为第一个贴身弟子,坐了一天车之后,面对鼾声雷动的师父,他轻手轻脚钻进内侧的被窝,有些拘谨,但也有对拜师规则的尊重,早上起床自动整理床榻。而师父腾格尔醒过来第一件事情是寻问少年,“你昨晚没怎么睡啊,我打呼噜是吧”。

这是师徒之间的相处过程,也是陌生人突破亲密距离之后真实的羞赧与柔软,小心翼翼害怕自己惊扰对方。包括之后师父误将少年递过来的化妆水当成了洗发露,虽然已经洗完头,还是配合的往头上抹去,啼笑皆非的误会都隐藏着彼此配合的真心。

而师父与所有少年们第一个正式的照面是在早餐时间,腾格尔郑重的换上了蒙古袍,而少年们送上自己准备的拜师礼物,这是节目中少年们真实反应之一,“师叔”杨迪送上了礼物,没有准备的少年们有些尴尬,尚未熟悉社会人情的后辈们下意识拿出了墨镜、糖果进行找补,一部分人有,一部分人没有,直到队长朱正廷拿出众人一起准备的礼物才让场面顺利过去。

这其中不难看出“拜师”过程里的世故礼仪,每个人或许都会记起那个曾经还未熟悉人情世故的自己,也记忆自己曾经遇到过的良师益友。

整个节目自然而然展示着真人秀“真”的一部分,范丞丞在饭桌上不习惯受羊肉的膻味,在成员建议范丞丞尝试一下,范丞丞表示强烈拒绝,但是面对师父热情的招待,他没有一丝犹豫,乖巧从顺的接过羊油。“师父很用心的端出来了,习俗肯定要遵守,跟随师父同吃同行同住。”这是少年们习得的社会法则,拜见师父的礼貌,对前辈的尊重,更多的是内心的理解与善意,对他人心意的保护。

公众能迅速在这7位少年和师父腾格尔身上看见自己曾经或将来的影子,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记录,人如何能从互不熟识培养出师徒情谊,除了技艺授教,还是内心情感的交流。

“师父”腾格尔的草原教学

节目的另一个重点,在腾格尔的“草原教学”。这位大前辈并没有采取传统正经的教学方式,他表现得更像一个顽皮意气的忘年老友,浑身上下都带着反差萌。清晨起床,师父看着睡眼惺忪的少年们说,“今天有个重要的仪式!”然后7位偶像少年就在内蒙古寒冷的清晨洗起了头,懵懵懂懂的吃完了早餐,师父带着他们来到了户外。

这时,腾格尔的教学似乎真正开始,但比起音乐知识,少年们第一堂课首先体验的是蒙古民族的“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腾格尔笑眯眯看着少年们笑料百出的射箭比试和摔跤大赛,一行人愉快的笑闹,欢乐得并不像个课堂。重要的是,谁也看不出这种教学与音乐有什么关系。

而就在公众开始质疑这档节目到底是一档户外娱乐真人秀还是师徒体验之时,腾格尔带着少年们去了他儿时玩耍的石林,面对冬日荒凉广阔的草原,风华萧瑟的石林,一行人化成草原上几道渺小的影子,他问少年们,“现在我给你们出个题啊,你们现在看见这些石头,你们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音乐?”

公众在这一刻开始摸索到了腾格尔作为师父的“教学方式”,草原音乐来自于生命,歌声来自于大地,摔跤与射箭是让少年们感受到草原之上的豪迈与野性,而石林中师父与少年们席地而坐,对天而歌,随性舞蹈,是授予草原音乐的灵性。师父看似缺乏章法与系统的安排里,其实蕴藏着音乐最根本的逻辑。

这些是少年们不曾了解的。“第一次会有人告诉我,看到这些风景会想到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可能之后我看到某种风景的时候,我也会去联想某一种音乐风格,所以这件事对我们也有好处。”黄新淳说。

师父与少年看着草原,哼唱歌曲,仿佛千百年前儒家圣人的志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这一刻变成了真的。

而从授艺到授德,教学的内容与风格在最后的家宴上发生了转变。在完成了一天的户外教学,师父与少年们最后围炉而坐,腾格尔举杯表示“今天大家很累了,好多地方叔叔没有安排好。” 这时师父的角色属性被淡化,腾格尔变成了一个慈祥真诚的长辈,然后用一种亲密而自然的方式对少年们吐露了真心的嘱咐。就像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诲一样,他对少年说,“出不出名无所谓,不干坏事就行。”

因为物欲社会,诱惑太多,“坏事就像聚光灯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你)。”这时比起技艺、才华,更重要的是本心。也或许也是少年们最想知道的,乐华7子出道快一周年,7位少年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人已经被推置到公众目光之下,一举一动带着话题与风波,有的人还在努力从一众年轻偶像中脱颖而出,这个过程很容易让人忘记当时是为了什么才出发前行。

“怎么样才能坚定自己的内心,怎么样才能保持初心,我觉得这个其实是挺难的,我觉得腾格尔老师做到了。”丁泽仁说。

这才是《少年可期》师徒教学最珍贵的地方,所谓拜师,了解的不仅是音乐造诣,更是人生观念与价值信仰,教导的是心灵,在物质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承心灵力量。而传承不是说教,而是情感流动时产生的心灵震颤。腾格尔在酒桌上就像一个温和友善的父辈,目光温柔的讲着过去的故事,而聆听的少年们得到自己的感悟。

这是一幅温暖的图景,怀揣着各类梦想的年轻学徒,遇到了自己的指路人。

在两性情感观察类节目、娱乐竞技节目等泛滥的综艺市场上,《少年可期》或许是芒果TV给公众提供的另一个窗口。它一方面展示的是年轻偶像与音乐前辈们音乐理念、生活方式的碰撞摩擦;一方面是前辈、后辈之后的代际情感,两代人之间的共鸣与传承,而这两个内容的交融,让公众看见的是“师徒关系”这一新型社会关系,展现两代人善意真诚的人生。它未必能在观众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却能提醒观众,不要忘记一些珍贵的教诲,过上更加善良温柔的人生。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