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尘一门之隔

 讲故事的婉小姐 2020-10-14
 提示点击上方"婉兮清扬"免费订阅本微信

文丨婉兮

讲故事、熬鸡汤的婉小姐

微博@婉xi   简书热门作者婉xi


普应寺的斜对面就是文庙,一街之隔,儒与释遥遥相对,在临安路的世俗街景里,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此对立而又不矛盾,呈现出一种奇特而和谐的人文景观。

这些年,文庙名声在外,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对门的人声鼎沸清晰可辨,普应寺的清净便在这鲜明对比里更被衬托了出来。

想想也不足为怪,儒生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生始终怀着入世的积极态度。而僧侣们却一直在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多少是有些消极避世的。

少年时我就读于建水一中,日日在孔子脚下吟诵古文诗歌,无数次从普应寺门口走过,却从未想过停下脚步,走几步进去看一看。

在那时的我看来,烧香拜佛是老奶奶们才会做的事。世人看法大概也如我所想,少年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心奋发图强展翅高飞,对粗衣素食青灯古佛的日子,不会产生一丁点儿兴趣。

因此,我与普应寺的相遇,在十多年后,才姗姗来迟。

寺门不大,和寻常人家的大门相差不多,朱漆的红墙与大门则鲜明标识了它与周围一干建筑。还未进门,檀香已幽幽传来,抬头一看,一尊高大的弥勒佛像已笑眯眯望向我。香烛燃烧着,一个坐在角落叠纸元宝的老奶奶和我打招呼,慈眉善目的,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如果以人比喻佛寺,那么指林寺算得上临安城中带有中原血统的大家闺秀,普应寺则是寻常巷陌里生长着的小家碧玉。

因为面积小,这里的庭院仿佛缩小了一个码,格外小巧玲珑,显出一种清秀雅致的风格来。然而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正殿、佛堂、禅房一个也不少。正殿里正邦邦敲着木鱼,诵经声不时传来,未见僧尼而闻禅语声声。

庭院打扫得很干净,说是一尘不染也不为过。禅房的墙壁被刷成乳黄色,一排小小的盆栽点缀其间。

一墙之隔的饭堂正升起了袅袅炊烟,饭菜香味传来,我不由想起《少年包青天》里一个片段,相国寺论禅,一个和尚说自己的修行不过每日读经书、关门洒扫,另一个和尚却反驳“空门何须关?净土何须扫?”


当时年幼,只觉得后一个和尚学问高深,回答得如此精妙无破绽,真真一代大师风范。那时候,修行那样的字眼离我还太遥远,我所能想象到的佛与禅,便是电视剧里浮光掠影间的只字片语,不求甚解。

事隔经年,当经历过生活种种,在佛门清净地蓦然想起那句关门洒扫,却忽然茅塞顿开。所谓修行不就是日常生活里积累下的一点一滴顿悟吗,落到了实处,也不外乎一粥一饭,平平常常的劳作打扫。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从厨房转出,一路的甬道都由石碑铺就,碑文上零零碎碎地写着xx之墓,仔细辨认,竟还写有明万历、清光绪之类的字样。

蹲在地上细细察看,这些几百年前的石头不知道从何处移来做了佛寺里的小道,只愿它们的主人也能在每天的暮鼓晨钟里,得到神佛永久的庇佑。

自甬道而出,一尊金光闪闪的观音塑像出现在我面前,“丈八观音”牌匾高悬。是了,普应寺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观音仓”,难怪有一尊如此华美的观音在此。

到了现在,建水城中保留最完整,香火最繁盛的寺庙大概就是普应寺了。

春节那几天,前来吃斋的人络绎不绝,早在汉代,寺庙就“持斋吃素”,并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寺院僧人平日汪刖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办素席,吃香粳米饭。

如今,三三两两香客陆续前来,上一炷香,吃一顿素斋,捐上三两香火钱。回家继续热闹纷繁的俗世生活,这才是普通人最常见的修行模式。

红尘就在门外,往前一步是烟火人间,退后一步,便为万般自在。而这一扇门,其实就在我们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