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义聚成酒铺烤涮 2020-10-15

四年前,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计划 )结束时,在北京东郊的荒地上出现了一座“纺织工业城”,它主要是由北京国棉一、二、三厂组成的。这些工厂的出现,结束了北京没有现代棉纺工业的历史。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北京东郊纺织城住宅区的一角

今年(1961年)九月十七日,适逢二厂建厂六周年,我们参加了庆祝会并参观了工厂。年轻的纺织女工们在机器前熟练地操作着。我看着一台台织布机上卷动着精细雪白的布疋,不禁想到每天在街上看到的穿戴整齐的男女老少,特别是节日里那些打扮得像花朵般的妇女和儿童,这又促使我特别想看一看这些纺织工人的生活。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林荫道旁花枝招展的纺织姑娘们

在旧中国,纺织女工的生活比男工更悲惨:她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居住在茅棚或直不起腰的亭子间,怀孕、生孩子都有被开除的危险,还有被搜身、打骂等等诉不完的屈辱,回家还要操持沉重的家务。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挡车工吴桂香正打算在厨房里一显身手时,邻居家小朋友来串门了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美丽的医务所保健员,负责妇幼的健康

我离开了工厂,边走边想着,不觉跨过工厂前面的一条马路,来到了职工住宅区。走进一幢楼房,我轻轻地敲了一家的房门,一个大眼睛的男孩开出现在面前,他用的目光望着我们,又回过头去喊道:“爸爸,有客人来了!”厂里日夜分三班生产,这一家的主人昨天是夜班,正在家休息。出来接待我们的是李锡康。他一边让座,一边把他的妻子于阿宝介绍给我们。他们夫妇俩都在二厂清花间工作,丈夫是工长,妻子是生产调度。他们原来是上海国棉一厂的工人,几年前,为了支援首都的纺织工业建设,才调到北京来的。房里的陈设简朴整齐,桌上摆着花瓶和收音机,桌上玻璃板下压着精心排列的照片,显得十分明净。李锡康对我说:“两个男孩子都上小学了,另外还有两个女孩。大儿子在小学三年级念书,我像他那么大的时候,正成天为生活奔波呢,哪有读书的机会。”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职工家庭内景

主人不胜感慨地又讲起一些往事: 十四岁那年,他跟着母亲进了一家纱厂当童工,母子俩整天劳累,也只能吃个半饱。住的亭子间被战火焚毁,一家人就只好在马路边空着的下水管里安身。主人接着告诉我们,他们一家现在住着一套舒适的房间,每月的房租和水、电、煤气、暖气和家具费,总共不到夫妻俩工收入的十分之一。他们俩下了班,有时一起到业余学校。于阿宝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是文盲,现在已经上高小的文化课了。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细纱车间挡车工薛根弟在家喝丈夫张金林一起学习文化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粗纱车间车工曲秀魁大喜的日子,好朋友都过来帮忙

我们向这家的主人告辞出来,沿着白杨、绿柳夹道的小路走去。街心花坛里丛丛彤红的美人蕉开得分外艳丽,从宿舍的窗口飘出悠扬的乐曲,大食堂的门旁贴着当晚放映电影的广告,食堂正为职工们准备饭菜,以便按时把饭菜送到厂房的餐厅去。甬道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纺织姑娘们有说有笑地走过;有些小伙子在自行把上吊着足球网袋;妈妈们推着婴儿车缓缓地散步。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琴声悠扬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爱好绘画的工人利用业余写生,用画笔记录下眼前的美景

老照片中的记忆:1961年北京东郊“工业纺织城”的工人生活

养热带鱼是老工人李维发的乐趣

在集体宿舍的大楼里,一些房间都上了锁,有的门上还贴了字条:“我们进城去看戏,有人来找,请留言。”当然,也有不少姑娘在家看看书,洗洗衣服。我们在一个房间里认识了准备车间的女工徐秀堃和她的伙伴们。她们刚吃罢午饭,正凑在一起聊天。姑娘们大多是初中和高小毕业生,抱着献身祖国建设的愿望,考进了工厂。她们经历了初上机器操作时又兴奋又有些胆怯的日子,现在都成了熟练的挡车工了。不过,她们对此不感到满足,都在业余学校里继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看更多各地老照片,尽在右上角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