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0 未知文明中可能存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嘉宾:苏磊)

 梦幻水书屋 2020-10-15

技术与美学

——10. 未知文明中可能存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


嘉宾:苏磊,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家,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执行总监。

提问 

您觉得未知文明中可能存在的艺术形式会有什么?


当然,我们连外星文明有没有艺术都不知道,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艺术。 或者他们认为的垃圾,我们认为是艺术, 他们认为的艺术我们认为是垃圾。艺术是一个交流的场所。 在不能沟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因为艺术或者其他的方式, 通过唤起和外星人的想象力, 从而产生交流呢?

设想宇宙中, 如果出现一个以超越人类经验的方式而存在的结构体, 它对于人类的意义在哪里?它本身的意义是否重要?

我觉得,“超人类的结构体”主要是对于他们自身有意义,对于人类而言他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的模本。 因为人类有时候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就会希望通过外力来解决这些。比如,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名诗《等待野蛮人》,就是讲,某一天,皇帝和平民都穿着盛装在街上, 等待野蛮人对自己发起进攻。  但是最终野蛮人没有来,人们非常失落, 因为野蛮人也许会为今天的问题, 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所以,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不全面的论调。


大刘回答 

首先像前面所说的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美学体系,他们的艺术,也因为他们的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的技术能力而不相同。请注意技术能力,这一点相当重要。 

这一个拥有超级技术的文明,可能会建立起一种我们这种低技术文明想象不出来的艺术方式。这种艺术形式,包括可能会在宇宙中会造出很多尺度巨大的,天文尺度的艺术品。是什么东西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可能会直接利用恒星为材料去制造某些东西,或是用超强的辐射来弹奏音乐,这都是有可能的。具体到他用这些巨大的材料所表现的美学内容,和我们现在认为的可能也极不相同。比如人类可能认为对称是美,认为和谐整齐是美,但是可能在外星人那儿,对称是很丑的一个东西,和谐也是很丑的一个东西。 

可能和所处的自身的生物学特征,所处的环境都可能都是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宇宙中的艺术形式,能想象的会有很多种的,只要拥有相应的技术和能力都会创造出来。

现在的问题在哪呢?当我们通过某些东西面对,通过某些渠道面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话,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能判断出这是艺术品吗?基本不可能。对吧?就是说因为我们在美学上,我们判断艺术品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我们得感受到它的美感,才能知道它是一个艺术品。 

但有的艺术品是以丑为美或以怪诞为名美,但是我们能感觉到这种丑和怪诞,对吧?而如果你感觉不到这一点的话,你没法判断它是艺术品。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科幻的一个很大胆的猜想,就说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里面有没有艺术品?不知道。也没法去判断,很可能是有的。很可能很多的天文现象,像那些类星体爆发,很多的东西是不是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我们不知道。这一点也就是美学上的问题,我们没有那样的审美体系,所以没法判断。 

还是那句话,我认为首先要在美学方面和外星人沟通的话,先寻找一个共同的美学的基础,一个桥梁,而我坚信这种桥梁存在的,问题我们怎么找到?而我刚才说过最有可能的途径就是从科学美和数学美渠道去找,然后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一个交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即便是不能产生共鸣,也至少能理解对方的这种美学理念。

超越人类经验存在的结构,这本身是一个很模糊的一个定义,这到底是他指的是什么东西呢?我个人认为从人类的感知角度来看,没有那种绝对超越人类经验的那种物体的存在,就是说假如一个物体存在,我们至少可以用我们的经验去研究,去探索,而获得它的某些参数某些特征,哪怕是最外面的一些特征,这都不能说是超越人类经验的存在。 

而假如真的有那种存在出现的话,就像康德哲学里面说的物自体一样,就是完全和我们隔着一层感觉的屏障,我们一点都没有办法去理解它。我们的理解对它完全无能为力的话,真有这种东西存在的话,它对我没什么意义。因为它对人类的感知,你就完全没有办法去探测它,去理解它,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去和它对应的话,这种东西没有多大的意义,我认为。而我认为宇宙中至少在我们能感知到的范围内不存在这种东西。 

因为我们只要能感知它的存在,就意味着它没有完全超越我们的经验。如果说它完全超越我们的经验范围,我们根本没法感知它。这种东西即便它真的存在,那真的就像康德哲学里面屋子题没有意义,对吧?


提问 

您觉得宇宙的信息会被如何解读呢?比如太空金唱片和《降临》里创造的七肢桶语言,假如金唱片的内容真的被地外文明捕获,它本身传播信息的意义有多少?人类世界尚有巴别塔,那宇宙空间内这种文明沟通的无力感要如何理解呢?

我认为,假如金唱片的内容被外星人收到,他们也会在外星人的文明结构中思考这个问题。就像人类也是在自己的世界中研究外星人的信息一样, 我们和外星人都相互误读,结果是不可预知的。


让《金唱片》在宇宙中传播,这也是人类所能做的事情之一,这符合人类个性中冒险, 进取,不断探索的一面,至少这种传播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它这强于什么都不做。  我觉得人类和外星人的交流一定是困难和不顺畅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不顺畅,才维系了各自的独立存在的特质,才保证生长出不同的文明结构。  


大刘回答 

首先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现在我们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外星文明。交流有可能像他说的这样十分困难,但也有可能是另一方面,某些外星文明可能技术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高度,能够解决任何交流的障碍,因为交流的障碍可也是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解决的。 

比如像经常在科幻电影中描写,可以直接读取你的大脑,直接读取你的感觉,那样的交流都不但顺畅,甚至比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都顺畅,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当然咱们就回到这个问题所指的这种可能性,就是说人和外星文明之间的交流十分困难,这也是有可能的,对吧?

但这种可能我们要解决的办法就是和前面的美学的探讨是一样,先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够理解桥梁一个共同点。比如像前面的绿岸工程,美国向太空发送的一串信号,对吧?里面有数学内容,比如说我们可以和外星人见面时候,我们先写出一串的素数,或者写出圆周率,当然用数字写,它肯定不认识,我们可能用一些图形一些东西。这至少表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我们也是文明人,我们也是能够思考宇宙规律的。

在咱们看来信息可能太笼统,但是这对于两个文明交流的第一部是相当重要的。共识建立起来,就可以往下面走了,至少让他认出我们,或我们识别出它们都是智慧文明。这一点要做到是一大进步,这一点并不容易。 

还是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蚂蚁见到人他没法认出人是有智慧的。就像我们见到外星文明一样,我们没法识别它是一个文明,是一个智慧文明,而传递的这些宇宙规律的共同的我们面对的共同的宇宙规律,数学物理的规律,物质的结构,我们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至少就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我们是文明的,我们能思考。这个基础一旦建立,往下,我认为总会取得进展的。当然具体通过什么渠道来取得进展,这就是另一回事。

比如我们可以共同指定一个东西,指定一颗恒星或一颗行星,我写出一个词,他写出一个词,我们就理解这个词是指的这个恒星,这种过程其实在地球不同的文明之间经常发生,所以说最后这种交流会是加速的,会越来越快的这种交流。 

多样性是建立在共存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隔绝的基础上,隔绝就无所谓什么多样性了。如果多样性的每一个性质相互之间都完全无法理解,互相存在一种无法穿透的文化上的、社会上的甚至所有方面的隔绝的话不叫多样性,只能是单一性,只不过是众多的单一性而已,每一个文明都是单一的。 

只有在这些文明之间相互理解产生交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同时吸收对方好的一些有价值的文化的特征,这个才是多样性,对吧?

我不希望出现那种各个文明永远互相隔绝,互相无法理解,那种状况是不合理的。


苏磊回应  

谢谢刘老师,您的说法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和更加真实的了解。 我觉得你说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想法, 而且这些想法也一直持续到今天,跟今天很多90后的想法一样就存在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听完您的讲述,我们好像也置身于60年前那种充满对抗的场景,一个登月和核竞争同时存在的时代,一个由科技创造的希望和毁灭共存的时代,好像整个现实生活都处于一种科幻化的场景中。我第一次尝试考虑在大毁灭的场景下生存的感觉,这的确容易激发强烈的生存进取心。似乎在危机的时候,人们更容易选择一种强有力的集中型的文化模式; 在危机过后,人们更愿意选择一种 多元,宽松的文化形式。 就像您说的审美从几十年前的推崇的强悍风格到今天阴柔粉嫩的趣味转变一样。 这样说起来, 审美确实有一种弥合剂的作用,可以 将不同的人群聚集在一起。 


如果象您所说,审美不是文明延续的必须品的话。未来会显现出不同的形式。 比如, 在科幻的世界,或者在超级遥远的未来, 有一天,年轻一代可能会被外星人的趣味所影响, 美容院门口会有很多人排队,希望把自己整容成奇奇怪怪的外星人的样子,这也许会成为那时候的一种时尚。

这种审美的变化,会让上一代人感到不是适, 那些固定在原来的文化中,充满抒情的部分,会被分离出去。社会文化和情感会和新的完全不同的审美形式相结合,人们会不习惯。 

记得我刚去法国的时候。我的老师建议我读一本书,名字叫《文化和切断》。他认为切段和螺旋式上升,都是文化发展的2种形式。他在书里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作为比喻,主人公被切段历史和社会关系,在一个荒岛上求生; 再比如美国,一个移民国家,每个移民都远离自己原来的历史,去一个新的土地上重新生长。 再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颠覆式创新, 也是终止过去习惯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生活。说到这里, 我返回到前面的谈话, 其实“大毁灭”背景本身就是一种对于一切的切断 。不过,我现在了解了,刚刚经历过那段辛苦历史的人,也许更愿意选择一种持续性发展模式,这样比较有安全感,也更有依据感。 

这也许就是流浪地球中所设计的地球搬家的场景,通过一个浩大的工程,如您所说“ 将我们全部的文明,历史和过去的一切”一起保留,带走。在宇宙中旅行,如果遇到外星人,我们会通过某种通行的真理去沟通。 事实上,和外星人沟通,就意味着和任何未知的宇宙生命去沟通。

这个场景里面是不是暗含着某种认知一切和包容一切的愿望? 我可以把他看成是一种更有安全感的迁移吗?这也许就是在这次提问之初,我所好奇的在“流浪地球”中包含的“东方式科幻思维“的内涵 ---  一种具有安全感的迁移, 一种隐喻的理想状态,就是掌握全部的知识和历史,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 这确实是一种宽广而灵活的姿态。

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争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科学技术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学科或者领域, 他同时引发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伦理问题。


艺术品需借助新技术创造奇观,这是他存在下去的一种方式。 科幻作品就曾经是被新技术催生的一种文化奇观,但是现在,新技术对于科幻作品的造成的神话感越来越小,就像您所说的它正在被“被某些技术之外的东西在代替”。


而另一方面,新技术让现实生活发生如此迅速的变化,越来越多新奇的事情让人眼花缭乱。 有时候,我觉得今天现实世界的变化比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还让人吃惊, 似乎我们正处于一个比科幻更加让人吃惊的世界里了。我相信,科幻作品将会加入越来越多的综合了人文思考的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