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将太子近臣托合齐挫骨扬灰?

 qweasdzxcrty 2020-10-15

“托合齐会饮案”,是历史上康熙朝晚年那场“九子夺嫡”期间的一个极为关键的事件。正是伴随着这桩“会饮案”的勘破,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极之位,并将其永远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而作为“会饮案”主犯的托合齐,下场同样十分凄惨,他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囚禁后最终惨死狱中,还被康熙下令“挫骨扬灰,不得收葬”。

那么,为何“托合齐会饮案”会成为康熙“二废皇太子”的导火索,而康熙为何又对托合齐本人如此愤恨呢?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与介绍。

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之后,他与康熙皇帝的矛盾依旧尖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然而仅仅过了一百多天之后,康熙皇帝便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之所以还将胤礽选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一来是康熙不希望自己为了培养胤礽所倾注的半生心血就此全部付诸东流,二来是在康熙“一废皇太子”后,众位皇子已经开始为了皇位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康熙为了缓和皇子之间的矛盾,进而稳定朝局、平息朝堂争端,也只能重新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然而在这之后,一切正向着康熙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胤礽在复立之后,非但没有吸取此前的教训,反而表现的愈发的嚣张与跋扈,其结党营私、贪婪腐败的行为更是丝毫没有收敛,这让康熙对于胤礽是无比的失望。

而另一方面,朝堂上对于太子胤礽的反对之声也是越发激烈,不仅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一众康熙皇子依旧不断向胤礽发起挑战,包括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翰林院掌院学士纳兰揆叙等在内的众多朝臣,也就此站在了胤礽的对立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合齐会饮案”的爆发,无疑成为了“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将胤礽送进了深渊之中。

托合齐组织“会饮”,其目的却是为太子胤礽“缘结朋党”。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安郡王马尔浑去世。

马尔浑,是安亲王岳乐的儿子,在岳乐去世之后降爵继承了家族的世系爵位,成为了安郡王。而康熙也是出于对整个安亲王家族的照顾与尊重,不仅以极高的规格厚葬了马尔浑,并且在其殡葬期间颁布了严格的“禁酒令”与“禁宴令”。

只不过,时任步军统领的托合齐却违背了康熙皇帝的禁令,一连数日在自己的府上秘密组织“聚众会饮”。

之后,马尔浑的弟弟景熙和吴尔占向康熙告发了此事,起初的时候康熙还并不在意,准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景熙等人一再坚持下,康熙最终决定彻查此事。

然而,彻查的结果却是令康熙皇帝大惊失色。

原来,参与“会饮”的人员多达二十余人,除了托合齐父子外,还有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等人。

刑部尚书,掌管的是整个国家的司法和刑名系统,相当于是集今天的公安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权于一身。兵部尚书,直接管理全国的军队提调,相当于是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八旗都统,掌握着一个旗的兵马作战指挥,等同于今天的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至于托合齐担任的步军统领,则是负责京城九门以及皇宫的卫戍,关乎到整个京城之内的安稳,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卫戍部队的司令员。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参与“会饮”的这些人,不仅是朝中掌握实权的重臣,他们手中更是均握有着一定的兵权,特别是托合齐,其手中掌管着的两万兵马,是京城内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而这也便是康熙感到担忧与惊恐的原因所在。

而伴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整个“托合齐会饮案”的真相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托合齐,拖尔弼之子,其家族原本是安亲王府的家奴,后转为内务府的包衣,而他的妹妹就是十二阿哥胤祹的生母定嫔万琉哈氏。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托合齐开始担任步军统领,而为了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他也就此选择依附于太子胤礽,并成为了其重要的心腹。

安郡王马尔浑去世后,托合齐父子便伙同同样为“太子党”重要成员的鄂缮,借着“会饮”的名义,帮助太子胤礽“缘结朋党”,除了为继续扩大太子胤礽的势力和影响力,以确保其能够顺利继承皇位而商讨对策外,还秘密策划了许多不可告人的“阴谋”。

而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取证,康熙皇帝也最终认定,托合齐等人就在帮助胤礽进行“会饮谋逆夺位”。

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召集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复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断非可托付祖宗弘业之人,故予拘执看守。”

就这样,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废黜了皇太子之位,并就此被永远的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胤礽始终没有重获自由。

参与“托合齐会饮案”的人员,结局都十分凄惨。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就在康熙皇帝在废黜胤礽的同时,齐世武以“诌事”皇太子胤礽为由,被康熙议罪论处,并“命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号呼数日而后死”,场面极为恐怖。至于耿额、鄂缮等人,也或被直接处死,或遭到流放,下场都非常凄惨。

至于“托合齐会饮案”的主犯托合齐,在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囚禁后,最终惨死在了狱中。然而康熙皇帝却不肯就此放过托合齐,随即下令将其“挫骨扬灰,不许收葬”:

“宗人府等衙门题,托合齐肆行悖逆,罪恶重大,今虽于监禁之处病故,应将伊挫骨扬灰,不许收葬。伊子舒起,仗父威势,恣意横行,应拟绞监候。从之。”

纵观康熙皇帝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惩治朝臣的场面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在此之前,也就只有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康熙下令圈禁,之后被康熙活活饿死的索额图,遭到过康熙这样绝情的对待了。

然而,不管是索额图,还是托合齐、齐世武等人,他们之所以会有着极为凄惨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因为他们触碰了康熙皇帝的“底线”,这便是太子胤礽。

康熙十三年(1674年),胤礽出生。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周岁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在这之后,康熙不仅给予了胤礽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为了将胤扔培养成为自己的合格接班人,康熙耗费了巨大的心血与精力,可胤礽“回报”给康熙的却是无尽的失望。

而伴随着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两度废除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他在此之前为培养胤礽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就此付诸东流,这对于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打击是相当巨大的,心中的愤恨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除了对于太子胤礽的“恨铁不成钢”,包括索额图、托合齐等人在内的一众与胤礽关系紧密的朝臣,也被康熙视为了“罪大恶极”,而他们的凄惨结局也就此变得无法避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