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物语 那些跨越年龄段的欲望,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1 这几天,微博上, “上海名媛”着实火了。 一个叫李中二的自媒体人, 混进了“上海名媛群”, 发现很多平时自诩为“白富美”的女性, 实际却在“名媛群”里拼单: 拼单租奢侈品包包, 拼单买奢侈品袜子, 拼单去五星酒店拍照, 拼单消费奢华下午茶, 拼单租赁豪华跑车, ………… 拼了单干什么呢? 拍照。 拍了照干什么? 发朋友圈,打造名媛形象。 2 有人说李中二这个像虚构。 在我看来, 可能有些情节涉嫌虚构, 但这个现象一定是存在的。 金星直接发了一条微博: “上海滩真有伪名媛群!” 我看到有网民爆料说: “打造名媛其实都形成了产业链。” 我开始还不信, 于是找了一个知名购物平台, 输入“豪车照”, 然后就跳出了上面这些页面, 从5.99元的炫富实拍图和文案, 到98元修改朋友圈定位, 再到1599元/人的形象改造约拍, 无论你想装什么富, 上面都有人能满足你的需求。 而且,真有很多人购买, 这说明“伪装名媛”确实需求很旺。 3 包装成名媛干什么? 当然是想泡富豪或者富二代。 就像这个群的一个名媛说的: “我今天真的巨倒霉, 开始我盯上了一个戴理查德的弟弟, 个子又高人又帅, 但是我去之前没做功课, 好多画我不懂, 最后没搞到手, 后来我又盯上了个戴金劳的弟弟。” 4 知乎和微博上有一个话题: 那些想找富二代的女人后来怎么样了? 下面有很多很多回答, 讲述自己、朋友和身边人的经历。 从这些讲述中可以看到, 那些想找富二代的女人, 最后会面临四种结局。 第一种:富二代根本不鸟。 这些女孩实在是太天真了, 自认为长得好看, 就能够俘获富二代的芳心。 可富二代、富豪身边的美女资源太多了, 你那点姿色真是不算啥。 富二代或富豪找结婚对象, 会综合考量三个因素——外貌,出身,才能。 他们对后两者的重视程度, 其实远远超过外貌。 所以你以为好看就行了, 其实只能说明你幼稚。 第二种:被玩玩扔掉。 如果你出身一般才华一般, 富豪或富二代愿跟你交往, 那他不过就是想玩玩而已, 等新鲜劲儿一过, 人家就会迅速抽身而去。 王思聪换了多少女友了? 至少十几个了吧。 第三种:做小三。 被富豪或者富二代收为小三, 好吃好喝地养着。 但一般结局会很惨, 不是最后被抛弃, 就是被另一小三所取代。 好一点的结局, 会得到三瓜两枣的补偿。 更多的结局是, 人老珠黄,一无所有。 第四种:被假富豪诱骗。 这几天,不仅女版名媛火了, 男版名媛也很火。 何为男版名媛? 就是有些男的跟女版名媛一样, 将自己包装成富豪或者富二代, 专门诱骗想泡富豪的妹妹。 很多想找富二代的妹妹, 最后都反被男名媛骗了, 既失身又失财,亏大发了。 这四种结局,没一种有好下场。 一个遭富二代玩弄后抛弃的妹妹说: “人到了一定年纪终会发现, 人生其实是没有办法投机的, 投机取巧暂时取得的一切, 总会以其它代价还回去。 如今梦醒了,照镜子才发现, 脸上留下的只有岁月和衰老。” 5 我再讲一件发生在美国的趣事。 2007年,美国网站Craigslist出现了一则征婚启事。 这则征婚启事的大意如下:
这个帖子说出了很多女人的心声, 所以很快就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 最后这个波尔斯小姐, 得到了一个华尔街金融家的回复:
罗波·坎贝尔这个建议的意思就是: 稀缺资源匹配的也是稀缺资源。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 最可靠的办法是先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6 我为什么要谈伪名媛这个话题呢? 其实就是想说说超越年龄的欲望。 记者问导演贾樟柯: “你觉得当下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贾樟柯这么回答说: “现在很多年轻人, 有太多跨越他年龄段的欲望, 所以充满了焦虑, 有些人还想去找捷径。 我想对一些年轻人说, 20岁有20岁的经济模式, 25岁有25岁的经济模式, 不要试图去跨越它。 16岁的女孩, 没必要因为没有LV或者迪奥的包而焦虑。” 的确如贾樟柯所说, 中国当下年轻人最大的问题, 就是有太多跨越年龄的欲望。 随便举个例子吧, 比如买房。 发达国家首次买房的平均年龄, 基本都在30岁以上, 加拿大是31岁, 意大利是33岁, 美国和英国是35岁, 德国和日本是41岁, 可是中国年轻人呢, 刚刚大学才毕业呢, 就开始想着买房子了, 买不起就焦虑就抱怨。 二三十岁的年纪, 本是最应该埋头奋斗的时候, 可中国年轻人却充满了远远跨越这个年龄段的欲望, 一心就想早成功早成名早成富豪。 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到位: “本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却想要‘古稀’的阅历, ‘知天命’的收入, 以及‘不惑’的生活状态。” 要不到怎么办? 于是就想寻找捷径。 可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捷径啊, 那些想走捷径的人, 最后不是掉进了坑里, 就是走了比原路远得多的弯路。 7 “00后都月入10万了。” “煎饼大妈都开豪车了。”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整个社会都在不断制造焦虑, 催促我们前行。 可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 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跑道和时区, 所以不必急着去追赶别人, 正如诗歌《纽约比加州早三小时》说的那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不要让任何人打乱你的时间表, 不要身怀远超年龄段的欲望, 在自己的时区里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好了, 正如李宗盛大哥所说: “人生很多事急不得, 你得等他自己熟。 你只管专注地做点东西, 其他的都交给时间。” 8 1932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 胡适上台做了这样一番演讲: “有人说: ‘出去做事之后, 哪有工夫去读书? 即使要做学问, 既没有图书馆, 又没有实验室, 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 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 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 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 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 自然会损衣节食去买书, 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 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 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 你们看他的成绩! 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 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 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 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 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 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丢了的。 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 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 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了!” 我为什么要说胡适这个演讲呢? 其实就是想给年轻人一点小忠告: 少去跨越那些超越年龄段的欲望吧, 二三十岁的年纪, 正是最应该吃苦最应该奋斗的时候, 不要在最应该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不要在最应该奋斗的岁月选择了偷懒。 最后,将余世存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年轻人, 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 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 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你只要专注地做好了你该做的事, 该来的总会来的,该有的总会有的。 亲,需要你的“分享”和“在看”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摘自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