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详解

 昵称62197162 2020-10-15

  中国皮影戏与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活动是皮影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皮影艺术根植于民间,生动地表现了多彩民俗生活。

  皮影戏演出以及相关的包括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民俗惠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诸如酬神还愿、驱邪避疫、祈福祭祀、岁时节庆、堂会庙会、红白喜事等,常有皮影戏表演。皮影戏既是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民间宗教活动的重要仪式,承载着一定的伦理教化与宗教传播功能。

   皮影最初采用厚纸雕刻,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摸索,发现厚纸作品易损坏而改用牛皮、羊皮、驴皮。

  在随着长期的使用发现,驴皮与其他原料相比更具有耐磨损、耐霉变、易着色、不变形的特点,故清中后期,皮影戏的作品大多采用驴皮制作,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连接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

  从此人们约定俗成把皮影统称为“驴皮影”。而一个影戏作品的诞生,还需要编创或抄写唱本,随后根据唱本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

  工序之一刻皮:首先,将皮子泡软,铺平后刮去皮毛,打磨得薄厚均匀,对着阳光呈半透明状,然后晒干。

   工序之二起稿:用尖状利器在皮面上划出所需人物侧面轮廓等图形。面轮廓等图形。

  工序之三开刀:将皮子铺在木本,使用雕刻刀具,雕刻成形。

  工序之四染色:雕刻完成后给皮子染色,旧时染色所用的燃料多采用朱砂、黄丹、绿汞和一些植物作为主要燃料。

  工序之五装配:刻皮染色后,用重物压平定型,用麻线连缀关节。

  于是一幅幅形象逼真、传神、有神韵的皮影舞动起来。

  皮影戏班人数一般从一人到诗人不等,主要由演唱,提影、器乐三类艺人构成表演团队,既有分工,又有合租,如同家人般亲密无间。在常年的演出过程中,他们离乡背井,居无定所,生活艰辛,却痴心不改,代代相传。

   中国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皮影文化,例如:

  浙江与上海一带的皮影,以海宁皮影为代表,历史悠久。多以羊皮雕刻,重彩轻雕,富有水乡情调,极具江南特色。

  广东皮影是潮州影系的重要代表。潮州影系各类影戏,主要流行于粤东、闽南和台湾等闽南语地区,信仰戏神“田都元帅”。有纸影与皮影两类:纸影多用厚纸片雕成,皮影则有羊皮影与牛皮影。

  云南皮影有大、小两种类型。大皮影为腾冲皮影,流行于滇西,影偶用牛皮雕刻,影人高大古朴、装饰性强,极富少数民族风韵。小皮影分布于昆明一带,目前几近绝迹。

  皮影文化是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皮影、喜爱皮影,把这千百年来沉淀下的文化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