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平上坪上正谢氏十世祖继诚(惺宇)公考略

 zhaoniupai 2020-10-15

  1)前言。几年前我在QQ上加了一个“谢氏复渊公后裔群”,群主必达继诚(惺宇)公第十五世孙,连平县上坪镇西坪村人,他在编写一部记录上坪历史的《上坪乡土录》。我们在群里偶尔会探讨上坪镇的谢氏名人,也曾多次提到新镇村上正老屋的继诚公祠。这个祠堂从去年开始重修现已基本完工,我有个上正的老铁新畅说正在征集对联。对联我不会写,趁这个机会和必达及修祠理事会成员崖叔探讨了一下继诚公,特作此文,供大家参考。

  我记得马未都老师常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我们不是那个朝代的人,只能从现存的文献、墓碑、匾额、祠堂等实物资料并结合长辈的口述来考证和还原历史人物。

  2)族谱。根据1993年第七次修订的《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记载,继诚公(1566-1649年)是上坪开基始祖复渊公的十世孙,瑄祖的六世孙,具体世系源流为:【复渊-福珍-仲玄-俊茂-瑄-廷植-本远-浩然-嘉蓁-继诚】。

  七修谱第846至847页对继诚公有详细的记载,但由于93年修谱时是直接照抄旧谱的古文,从右往左竖读,没有标点符号,所以看起来不太方便,也容易误解——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记载继诚(惺宇)公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记载继诚(惺宇)公

  我试着断句并简单标注如下:

  “嘉蓁长子继诚,号惺宇,生嘉靖丙寅(即1566年)六月初四日。赋性醇谨,立纲陈纪,后嗣仪型,亢宗式礼,教子成名,胶庠济美。推尊族长,森严礼法,创祠修谱,公事如己。儿孙满前,琳琅伟器,年高德邵,八衮有奇,两膺宝筵,受福无已。

  “天启乙丑(即1625年),和平县令毕讳崇道旌以“潜德龙光”。庚辰(崇祯十三年即1640年),礼部郎中吴旌以“盛典致隆”宝钦,洋载卅志(应为详载州志)。

  “寿八十四岁,考终,阖族思念公德、建祠有功,请主入祠配享。殁葬中村苦竹障下大水坑面,大座人形巽向。配官日清女,生嘉靖丙寅八月二十,殁辛卯十二月二十九,葬担柴坑乌石头下,凤形南向。

  “继娶邱子伦女,生戊寅(万历六年即1578年)十一月初二,殁葬坪山,虎形西向,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竖碑,后被他人废占,经进(过?)究罚当事人制银牌于一九八六年再重修。官出旄宾,邱出复启、复培、复肖、复璧、复霖,次子复素抱与政弟为儿。”

  注释:讳【旧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比如上坪谢氏开基祖的名是宣义,讳复渊】,族谱所记“和平县令毕讳崇道”,应该是指一个叫毕崇道的和平县令。根据《新丰县志(1998)》,崇祯十二年(1639年)时,离和平不远的长宁(新丰)县确有名为毕崇道的知县,他可能在此前的1625年时当过和平县令(彼时连平州尚未建立,上坪属于和平县惠化图)。


长宁(新丰)县明、清时期知县任职情况表,毕崇道在列

  但据乾隆二十八年《和平县志·知县》记载,天启五年(1625年)的和平知县是刘渐。另据族谱记载,惺宇公的爷爷浩然公英年早逝,祖母卓氏从23岁守节至95岁终,因而被当时的和平县尹刘渐表彰。刘渐从1625年开始任和平县令,其前任“王宏”从天启二年(1622年)开始任,下一任“尹应简”从崇祯元年(1628)开始任,并未记载毕崇道,有点奇怪。

乾隆版《和平县志》记载,天启五年(1625年)的和平知县是刘渐,族谱为证

  礼部郎中吴【一个姓吴的礼部郎中。根据百度百科,“明、清于礼部所属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设郎中,为各司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是正五品官】。

  简而言之,和平县令毕崇道、吴姓礼部郎中为旌奖继诚公而送了两块牌匾:潜德龙光、盛典致隆,继诚公本人没有做官。

  谱上没有“乾隆宝钦”的字眼,如果说93年修谱时把“乾隆”错抄成“致隆”,那前面的“庚辰”就应该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但也和“天敕命”匾及旗杆石的年代相差15年。如果是往上推算两个庚辰年,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或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乾隆宝钦”就说不通。要么本来就是“致隆”,最终还是要到连平博物馆找四修、五修上坪谢氏族谱确认。

  八衮有奇【按照牛排的理解,奇是奇数、单数,是说八十有三——《连平州志》上记载惺宇公“寿八十三岁卒”,族谱上记的是84岁(民间习惯说虚岁)】。

  两膺宝筵【膺指接受,筵即筵席,通俗来说就是吃饭喝酒。结合雍正八年版《连平州志》的记载,应该是指惺宇公曾两次受到州官的邀请“与宴二次”】。

  以我肤浅的经验,明清古文里出现姓氏、高官时通常会留一两个空格,出现帝王时会另开一列顶格写,以示尊敬并避免后人混淆。1993年修谱时虽然谬误甚多,但仍旧保留了旧谱的行文习惯,把讳“崇道”和姓“吴”另开一列顶格写。此外,继诚公的弟弟继政公,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曾因组织乡勇帮助明朝官兵围剿连平土匪陈万、事平后1633连平建州时他因“督造城池协助有功”,也被和平县尹毕崇道表彰“勤轮国贼”(详见族谱第848页)。

继诚公的弟弟继政公,曾被和平县尹毕崇道表彰

  大家可以根据上述族谱图片自行断句,我相信理越辨越明。崖叔根据族谱和古汉语,认为“吴旌”是南粤庆典,并认为惺宇公做过和平县令和礼部郎中——“我以为是,天启和平县令毕讳。毕讳是不过度宣扬,做人低调,也因明朝建始祖大祠是天启乙丑年,族谱又提天启乙丑和平县令,如果没有官又何谈建祠,整个上坪姓谢都公认其有功呢?还立牌在大祠呢?这是所谓的配享”。

继诚公祠里的生平实绩释文

  3)州志。据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版《连平州志》记载:“谢继诚,字惺宇,冠带宾。赋性醇谨,分肩建州,有司奖誉,与宴二次。子复培有孝行,复璧一娶育八,男孙枝蕃衍,胶庠济美,寿八十三岁卒。”凡是做过官、考过功名的,《连平州志》上都会记,但州志的“秩官”、“选举”、“人物”部分都没有惺宇公,只在州志第六卷的“乡饮”里记载他是冠带宾、分肩建州(为1633年连平建州出过力),说明惺宇公本人没做过官。

雍正八年版《连平州志·乡饮》记载继诚(惺宇)公

  4)墓碑。惺宇公的墓地位于上坪中村苦竹障下水坑面,由五大房后裔于同治十年(1871年)合力重修。从墓碑正中镌刻:“貤封奉直大夫明乡饮正宾十世祖谢公讳惺宇府君老大人之墓”。根据墓碑推测,由于惺宇公的某个子孙考取了功名(墓碑上记有很多“州庠”、“岁贡”、“国学“、“禀生“),惺宇公还在世时就跟着沾光,被朝廷加封为“奉直大夫”。

  注释貤封【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直系亲属,比如官员的高、曾、祖、父(含同级的配偶)、妻——“清制,文武官员以自己所应得的爵位名号,呈请改授与亲族尊长,称为‘貤封’;若其人已死,则称为‘貤赠’”】www.ZhaoNiuPai.com/KaoGu

  奉直大夫【明清时期的从五品文官的散官官阶,是个虚衔。散官是按照官员的实职来授予的,几品的实职就授予相应的几品散官。比较常见的从五品文官有六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鸿胪寺少卿、各州知州】。


继诚(惺宇)公墓的墓碑

  5)匾额。据崖叔说,上正惺宇公祠里早年曾经挂着一块乾隆十年的“天敕命”满汉双文匾额,一度因为挂的太高而躲过了大革文化命(村里人的结婚录像也没拍到这块匾),本屋的大部分年轻人都知道也都见过,他以前还认真研究过。可惜此匾在2015年时被盗了,现在重做了一块跟以前一样的匾,我看那字体也颇为符合乾隆的风格。

仿制的乾隆乙丑年(即乾隆十年,1745年)“天敕命”匾额

  在一些非主流的古玩交易网站有很多“奉天勅命”的牌匾,都是带“奉”字的,真假难辨。而在正规的雅昌和故宫数字文物库都搜不到这种匾,不知道国内的博物馆有没有。我赞同必达的观点,“奉天勅命”相对于“天敕命”意思更完整,但我觉得没必要纠结是否有“奉”字,因为敕和勅是同义词,可能是乾隆皇帝敕封继诚公的某个后裔而颁的匾,有待进一步考证。

  注释敕命【明清时皇帝封赠官员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一品至五品授诰命,称诰封;六品至九品授敕命,称敕封。诰命和敕命文书都是写在当时非常贵重的丝织物上的。清代诰命、敕命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之后,按品级填给。其文字采用满汉合壁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年月日。年月各按奉旨、奉诏日期书写。钤盖“制诰之宝”、“敕命之宝”】。

某古玩交易网站上的“奉天勅命”的牌匾

湖南郴州带有满汉文篆刻印信的“奉天勅命”牌匾

  6)祠堂。继诚(惺宇)公祠位于上坪新镇村上正老屋,始建年代不详,从“天敕命”和旗杆石上的文字推测至少已存在275年。大门有门礅花,崖叔所谓“三井四栋”,是说这个祠堂里面有3个天井、四进(祠门、仪门、享堂、后堂)。祠堂前面立有两块旗杆石(还有一对不知所踪),隐约可见“乾隆拾年吉立”字样,文G时曾被村民用来铺檐槛(门脚),现在重修继诚公祠,旗杆石被找到并复立于祠前。

重修中的继诚(惺宇)公祠,有3个天井

继诚(惺宇)公祠前面的旗杆石

继诚(惺宇)公祠前面的旗杆石,隐约可见“乾隆拾年吉立”字样

  旗杆石可基本确定是乾隆时期的文物,结合同年的“天敕命”牌匾,我认为都是乾隆皇帝为惺宇公的某个后裔立的。因为惺宇公早在1649年就已仙逝,离乾隆十年还隔着96年。

  据说“进士旗杆石为平顶,寓意达到登峰造极水平;举人旗杆石为单尖顶,寓意为拔尖;岁贡旗杆石多为笔架山顶,寓意将开始拔尖”,是否有这种讲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进士、举人还是岁贡都可以立旗杆石。比如河源博物馆就有两块,刻文“清乾隆壬申恩科举人邝永锴立”和“清乾隆壬申恩科举人邝师益立”,是邝氏有功名者告于先祖、传于后世,立于曾做过京城大尹、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的邝愈平墓前的。另据《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记载,连平陂头镇三水村下楼屋也有几块嘉庆年间“恩拔监元谢惠峦”立的旗杆石。

  据必达听外地宗亲说“有考取乡进士或以上功名者(包括其后人),都会在祠堂门前广场竖起旗杆石,并将考取功名者的名字刻在旗杆石上。

  举人,别称乡进士。惺宇公第五世孙上荣公,在清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恩科乡试中考取第七名副魁(副榜较接近于举人,但又不能与举人相提并论,古人有夸大的传统),所以在其祖母墓碑上刻为“乡进士”,在惺宇公墓碑上被加刻“副榜”(详见族谱第1265页)。惺宇公第四世孙皇寅公,在清雍正丙午(1726年)考取岁贡,曾任罗定州东安县儒学训导,兼理本学教谕事(详见族谱第1326页)。

  7)后记。惺宇公本人没做官,但做过上坪谢氏的族长,德高望众,教子有方。因为年高德邵、建祠有功,原来在上坪谢氏大宗祠有配享。总之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后代有不少人考取了功名(比如上荣公、皇寅公),有些则很有孝行(比如其子复培公,后人在连平城建有孝公祠)。继诚(惺宇)公功德无量,值得后辈学习和怀念(复渊公二十世孙:惠西谢添泉 敬撰)。

参考资料:新华字典,百度百科-敕命;

  《连平上坪谢氏族谱》,1993年;

  《连平州志·乡饮》,牟应受、韩师愈、卢廷俊、何深、颜希圣,明清;

  《和平县志·知县》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清会典事例·卷一四三·吏部一二七·封赠·貤封汇办》;

  《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连平县卷》,陈建华,2013年9月。


分享,点赞↓,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