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同学 | 沉浸在追风赶月里:曹锦纤

 petrichor9xspk 2020-10-15

曹锦纤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GPA 4.12,专业成绩连续三年第一

研究生保送复旦大学从事国际公共政策(IPP 全英文)方向研究

2016-2019 连续三年国家奖学金

2018-2019 唐立新奖学金

2018.07 西南大学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

2018.12 西南大学“含弘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18.10 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

CSSCI刊论文1篇,国家级会议论文1篇,重庆市市创1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

如果你不能做你所爱的,


那你必须爱你所做的

「正如巴尔扎克先生所言,一颗星的坠落,并不代表星空不再灿烂;一朵花的凋零,并不代表春天不再美丽。」高考失利,使曹锦纤与理想院校和理想专业擦肩而过。或许在旁人眼里,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而曹锦纤并未有过多失落情绪。乐观如曹锦纤,她选择泰然处之。生活,就是昂首前瞻。大学如约而至,曹锦纤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征程。

2016年9月,曹锦纤刚刚接触公共管理类课程,不免觉得有些费劲。政治学里各路不同的流派交织在一起,在立场的交锋下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意识形态,包含着复杂而又深奥的理论。于她而言,政治学实在有难度,她甚至无从下手。幸而,曹锦纤的政治学老师带来了转机。「他没有把我们看作是新生,上课有什么就讲什么,即使我们听不懂也没关系。当时老师还推荐了很多政治学的原著,都比较难啃,我觉得能看懂就很不错了。瞬间,我就对这个学科产生了一种敬仰。」

如果你不能做你所爱的,那你必须爱你所做的。曹锦纤执着地探索着,不遗余力地坚持着,渐渐地,她愈发觉得公共管理类乐趣无穷。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既然喜欢,那我就好好学下去。

其实曹锦纤对管理有浓厚兴趣的种子早已种下。曹锦纤的父亲是一位管理者,常在曹锦纤耳边分析他人的特质,分析他人做一件事情时背后的心理和动机。曹锦纤细细听着,耳濡目染,对管理的了解也逐渐深刻。

一直以来,父亲都尊重曹锦纤的想法,支持她去做喜欢的事,给予她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曹锦纤不被设限的人生,让她多了底气和力量去迎接各种挑战,而且越是具有挑战性,越能敦促曹锦纤前进。她热爱充满未知的挑战,每当挑战来临,曹锦纤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叫嚣着跃跃欲试的兴奋。

学习过程中总是充满了未知性和挑战性,可在她看来,多做有挑战性的事情,让自己跳出舒适圈,不断逼着自己进步再进步,虽艰难但却有意思且有价值。这种意识的形成与曹锦纤的母亲有着密切关系。

「我妈妈和别人家的妈妈好像不太一样。」别人家的母亲大多都会为孩子做好规划,将各类事宜安排周全,可曹锦纤的母亲不是这样,她从来没有将曹锦纤限制在规则之中,对曹锦纤更多地是采取“放养”政策。或许作为母亲,她更希望女儿可以从小树立独立自主的人生观,许多事情,曹锦纤都学着自己去解决。

久而久之,曹锦纤得益于母亲的你再想一下!」的鼓励式教育。曹锦纤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去询问老师,她会再想一下,转换一下思路,考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尽善尽美。难题和挑战将曹锦纤打磨的更为沉稳、不张扬,她总是考虑周全,把事情做到她觉得足够好、准备做得足够充分时才去表现自己。

除了自渡


他人爱莫能助

「困难只能让懦弱者止步不前,却无法叫勇敢者原地踏步。」这样的例子不仅仅出现在电影场景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迹可循。曹锦纤的科研比赛之路更是如此。

在曹锦纤的印象中,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求是杯大赛时,团队发生了不少意外。临近决赛,曹锦纤团队却在赶赴北京参加比赛之际发生了变故。「晚上十一点,在机场附近的酒店里,我们不得不通宵改PPT,第二天去到人大,随便找了一个咖啡厅又改了一天。」一刻不停歇,曹锦纤团队最后终于赶在比赛开始前成功提交PPT。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PPT答辩后的辩论环节中,曹锦纤团队准备的问题出乎意料一个也没中,也因为现场很多因素,原本胜券在握的团队出现了队员紧张发挥失常的状况,曹锦纤坦言虽然前期准备还不错,但呈现效果没做好。

经过大家的努力,团队最终斩获求是杯第三名,但曹锦纤并不满意这样的成绩。「原本我们可以完成的更好,然而由于我的疏忽,我忽略了队友会紧张的情况。」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了求是杯的洗礼,曹锦纤汲取了不少经验,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人生路很长,每一次成长都是在为下一次踏上征途做准备。

Time to persist

人大求是杯案例大赛

“孜孜不倦”很好地诠释了曹锦纤学习的状态。导师曾经留下一道自由发挥的论述题——如何构建电子商务网站,曹锦纤就一心扑在这道题上,查阅资料设计系统。

针对导师给的一百万的成本预算,曹锦纤细致到去实地调研,特意去请教计信院的同学,甚至给专业设计网站的公司平台打电话,最终她向导师提交了一份长达二十页的分析。正是因为她的刻苦勤奋,在她大二时导师主动向曹锦纤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她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

好比玩游戏,每一个人都有新手期,曹锦纤也不例外。虽然新手期阶段的任务不会过多接触核心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泰戈尔曾道,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累积起来,才凝结为成功背后的汗水。曹锦纤踏踏实实跟进项目,不断积累研究方法,在这支强大的队伍中,曹锦纤这颗星星徐徐升起。

度过新手期,真正的成长期开始了。恰逢学院举办“学术科技节”,要求每个人提交论文再评选出学院的前三名,正是这一契机推开了曹锦纤独立写论文的大门。

「我挺在意这篇论文的,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当时也是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才开始慢慢上道的。」导师的研究侧重于定性,而曹锦纤更偏爱定量,所以很多方法都需要曹锦纤自己去掌握。

当时为了完成论文,曹锦纤就使用了自学的结构方程来分析数据,一步一步摸索着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最终凭借这篇论文,曹锦纤通过“学术科技节”选拔、一举拿下“含弘杯”二等奖,并且在上海进行了该论文的汇报。

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独一无二的磨砺使曹锦纤的研究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曹锦纤势如破竹,在后续的论文、学术科研的上不遗余力,再接再厉。

旷野虽远


我必去寻

「旅行者试图到达地平线,而猎人试图去射击幸福。」世上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各自追逐着梦想,曹锦纤也是这样。她的内心是一团火,炽热而明亮。「曹锦纤追寻着自己的道,一步一步摸索奔向前方。」

若不趁起风时扬帆,船是不会前进的。曹锦纤就紧紧抓住了机会,通过争取,她来到位于英国牛津郡的牛津大学。曹锦纤深知一个月的访学时间只能学习到皮毛,而不能掌握精髓,她更多的是将这趟牛津之旅看作是见闻和经历的丰富。

Shining time

伦敦桥塔

「上天眷顾,寻常里小雨绵绵的英国在曹锦纤访学的这一月竟是里出奇的晴朗,处处随手一拍都可入画框。」晴朗时候的牛津天空像一汪澄澈的湖水,蓝蓝的,很干净。棉花糖一样的云朵总是很低很低,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到。

这座城市的特色不在于高楼大厦、名流众多,甚至不在于它的教育体系,而是它所凸显的文化氛围、对知识和艺术的尊重——形形色色的街头艺人、随处可见的博物馆、图书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一股艺术气息。街头多是青年人,常常洋溢着自由与冲劲,给牛津郡添了一分活力,这座年轻的城市给曹锦纤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

战争纪念花园与歌剧院

初来乍到,身处异国他乡的曹锦纤遇到了大大小小不少的问题。横跨数时区的高速航行导致曹锦纤出现时差反应,由于体内生物钟不能与目的地的时间同步,曹锦纤每天感到很疲劳,昏昏欲睡的状态让最初的她很不适应。

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曹锦纤早已吃惯中式菜,而英国人似乎酷爱三明治,一日三餐顿顿不离。曹锦纤自然是无法与饮食文化差异甚大的英国很好衔接,只能每周去一次中国餐馆解解馋。

梅塞德斯的奔驰世界

在牛津郡,曹锦纤住在当地的英国女房东家里。与女房东日益相处,曹锦纤就发现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使用俚语,好比国内方言一样,并不是试卷上一板一眼的语句。

而在课程学术方面,曹锦纤也遇到了阻碍。《英国宪法》课程最为晦涩难懂,老师会在其中穿插很多的专业术语,这让本来就很困难的课程难上加难。

即便这位老师曾经在中国访学过五六年,是个“中国通”,有时在课上也会用一些中文对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但曹锦纤说这些依旧不能妨碍台下的学生听不懂。

语言不够用确实给曹锦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迎难而上才是她的风格。「不指望远方,不幻想别处,曹锦纤踏踏实实地解决当下。」语言不够那就硬处理,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实时跟进,日复一日的用功。那是一段曹锦纤进步的飞快的日子。

在牛津大学,老师的教学风格独树一帜,他不会给学生设定过多的限制,而是倡导他们在交流探讨中摸索答案。老师和学生亦是平等对话,老师乐意接受学生的观点,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而这样的模式在国内甚是少见。曹锦纤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教室里就经常上演她和老师“辩论”的场景。

「日复一日,曹锦纤无形中一直在磨炼自己。」最终,曹锦纤作为学生代表进行结业演讲,为结束此次牛津大学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彷徨


不如用一瞬间来成长

那时候正是三月份,夏令营报名通道陆续开启的时间,曹锦纤迫切需要一篇优秀的论文去参加夏令营,时间的紧迫让曹锦纤倍感压力。或许是天性如此,热爱挑战的曹锦纤将压力化为动力,面对如此具有难度的挑战,曹锦纤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只专注于论文。

天空泛起鱼肚白时,曹锦纤在图书馆;夜幕降临时,曹锦纤还在图书馆。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步骤,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成了曹锦纤生活的中心,充实而有方向。「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遭一切也不太去关注。」

中图咖啡厅从早到晚的日常

这一个月里曹锦纤争分夺秒,全身心投入这篇论文,然而大脑长时间的高度运转让曹锦纤一时无法从之前的状态里抽离出来,因而患上了甲亢,精神的持续亢奋带来的恶性影响足足让曹锦纤调养了很长时间。

收获颇丰的背后是无数挥洒的努力,「我真的快把自己逼到绝路了。」一个月,曹锦纤说到做到,最终交给自己一篇十分出色的论文——已成功被CSSCI录用(待见刊)。

保研是一场拉锯战,从三四月的海投,到五六月的名单公布,再到六七月的夏令营,历经层层选拔,这其中的煎熬难以想象,在此期间没有一个保研人的心不是悬着的。

在夏令营里,曹锦纤就曾遇到很多保研的同学心态很挣扎,其实曹锦纤何尝不是呢?站在足以左右人生方向的岔路口,曹锦纤也曾苦恼过。

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但曹锦纤也先后赶赴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五所学校参加了夏令营或预推免。

About perseverance.


依山傍海的厦大,海景很美

「华科是我的导师十年本硕博所在的学校,在这,我感觉特别安心,或许是我的导师在为我保驾护航。」华科的老师更倾向于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喜好来进行开放性提问,然而心态比较轻松的曹锦纤倒也不觉得过多紧张,第一个夏令营挺顺利,给曹锦纤增强了不少信心。

而接下来的浙江大学却给了曹锦纤当头一棒,虽然论文被评为优秀,但压抑的气氛始终环绕着曹锦纤,状态不好以至于她止于面试环节。「我可能不太了解规则,老师似乎也并不向往才艺才能比较突出的学生。」

或许是因为品尝过心态不好带来的坏结果,面对厦门大学夏令营时,曹锦纤突然就想开了,「当我不再过于纠结的时候,反而心态越好,结果越好。」

滨海城市独特的风情、特色的美食甚至让曹锦纤觉得自己是来这儿享受生活的,果不其然,好心态不仅让曹锦纤顺利地拿到厦大的offer,而且势不可挡一并通过了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预推免。

恢复好的心态

斟酌再三,曹锦纤最终去向复旦的全英文教学专业。一切尘埃落地,在保研这条路上曹锦纤终于走到尽头。回首一望,有遗憾也有收获,但终究绕不过那句话,心态越好,结果越好。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有时候,略有遗憾的开场也不全是坏事,即便这条路不是曹锦纤最初的选择,但只要她还是她,做事做人依旧执着努力,挑战当前依旧跃跃欲试,那么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所有的惊喜都会在未来不期而遇。


城市慷慨亮整夜光

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

她想要的不多

只是和别人的不一样

虽然很辛苦

但她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