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一首写老兵退役的绝句,短短四句蕴含了一生的故事,无限悲凉

 江山携手 2020-10-15

唐朝,是一个国力强盛的时代,这种环境,也赋予唐朝诗歌独一无二的精神面貌,许多作品,字里行间充满着自信,这或许便是后世所谓的盛唐气象。

当然,国力的强盛,都是那些将士在沙场英勇拼搏所换来的。所以唐朝的诗人,有许多将主题聚焦在这些边疆健儿身上,由此,形成了极具盛唐气象的边塞诗风。

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他们写得边塞诗,有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少年,当然也有反对无休止开边的作品,同时还有描写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有英雄气概、有儿女情长、有慷慨悲歌、有黯然相思。

广告提醒!李时珍称它为“男人宝”,男人生猛干劲足,女人又爱又恨!

晚唐时期,有一位不入流的诗人,叫做张乔,相比上文说的王、高、李、岑,他的作品毫不起眼,可张乔别出机杼,以一个边塞归来的老兵为主题,写了一首诗,竟流传千古,读来无限凄凉。

《河湟旧卒》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周边一些势力趁机占领了许多原本属于唐朝的地盘。吐蕃自唐肃宗之后,一直占着河西陇右之地,这便是诗中所指的河湟地区。直到大中五年,张义潮收复河湟之地,这个过程,经历了长久的战争。

虽然河湟收复了,但战争却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难,此诗写的就是这段战场历程中幸存的老兵。

诗的前两句,着笔两个时间点,一个是这位老兵少年时参军的时刻,一个是老兵退役回乡的时刻。“少年”、“讨”,读来有一种英姿勃发的气概,就像王维笔下意气风发的少年。

这些少年,在参战之前自信满满,只想着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可最后有多少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位老兵十分幸运,能够捡回一条命,回到故乡,但经过无数次生死边缘的徘徊,他的心境早已有了变化。

广告李时珍称它为“肾黄金”,让你又久又硬,老婆竖起大拇指!

经过数十年的征战,时局已经清明,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这个代价非常大的,十万将士,曾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在战场零落,太过惨痛了。老兵是回来了,然而十万英魂却永远留在了战场。

他回到故乡之时,当初的少年已经满头白发,曾经熟悉的好友,至亲的家人,都已经不再了。即便回到家乡,老兵依旧感到孤独。

由此再看第二句的“时清”,便觉得非常讽刺。老兵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在河湟的战友,于是在黄昏之中,残阳之下他吹起了长笛,那是在边塞时的曲子。

最后一句的“独”以及“残阳”塑造了一种哀伤和悲凉的意境,那即将落下山的夕阳,不就是这位老兵吗?在这个时刻,老兵独自吹响了边曲,这曾是他们出征的战歌,也或许是寄托相思的安眠曲。

如今,他吹这首曲子是为了什么呢?是怀念当年并肩作战的日子吗?还是惋惜那些战友没能和他回到故乡,没能看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清明时局?亦或是,一种单纯的悼念?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老兵是非常哀伤的,但是诗人没有把这种哀伤说明,只是勾勒了一副,意蕴深长的画面,由此整首诗也变得深沉曲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虽然此时只有短短的四句,我们却似乎看到了这位老兵一生的故事,平淡简短的语言,体现深刻情感,时空被无限拉长。

这就是唐人绝句的出彩之处,着墨不多,却蓄意无尽,张乔这首描写老兵的绝句,在名家辈出的唐朝,也算是难得的佳作了,不输岑参高适等人的边塞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