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的文字,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自从宋玉的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问世以来,历代文人以悲秋之语甚多,似乎悲字也定下了秋的感伤基调。然后又有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为秋又涂上了一层肃杀萧索的颜色。此后的文人借秋来抒写感慨者日趋增多,秋也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更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抒写情怀的格调,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是永不衰败的话题。“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都是写客居在外的人因秋而感怀飘零的凄苦寂寞的佳言,而唱出秋思之绝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首小令了。
文人对秋的到来也特别敏感,“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许浑)的感悟如同“见一叶落而知岁暮”(《淮南子》)一样警觉。秋起往往与叶落联系在一起,这似乎已成惯例。其实,雨也成为一种点缀,像“无边丝雨细如愁,晓阴无赖似穷秋”(秦观),而关汉卿的“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就有了更深的意蕴了,这秋雨体现出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
说到秋,总是伤感多于欢快。像张孝祥的“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实属少数,所以秋情中总渗透出独有的韵味: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李白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感怀,杜牧也写过“银烛秋光冷画屏,天阶夜色凉如水”这样不言自明的冷落之情;柳永又有“霜风凄紧,关河冷落”和“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式的大的感伤,辛弃疾也曾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楚天千里清秋”之下体会“栏杆拍遍”的愁情。这些,都使人不得不为秋之情所动容。
秋景也一向为人称道,不管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美景之下的浣女归图的欢快明朗,还是“月露冷,梧叶飘黄”(柳永)和“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凄凉悲壮的图景,一样能唤起人们对秋的感觉,更别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样令人留连的秋景了。
关于秋,有说不完的话题,这都源自秋之无穷的韵。时光穿越时空进入现代,郁达夫以他深情的笔触写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道出多少人对秋的无限感慨。总之,秋韵会继续演绎下去。没了秋,大自然会少了多少颜色,世上又会黯淡了多少善感的心灵!
秋,它活在自然中,活在人的心中----它有道不完的韵……
2001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