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已经收底,十月,全须全尾而来。有老友说,终于可以过几天不用闹钟吵醒的小日子了,有小小的欢喜从文字里流淌出来。可是貌似,好像,的确,我已经过了很久不用或者干脆淘汰闹钟的小日子了吧。晚十早六,雷打不动的节奏。心里有点小事的时候,醒得就会更早。一年的时光匆匆忙忙间就溜走了四分之三。第四季度的三个月,一切进入年度收尾,依然要感恩和珍惜。 天气不给力,蓝天白云的晴爽,成为令人无比想念的过去式。灰头土脸的太阳,让出游的心也打了折扣。为减少国庆拥堵,雾霾也算是尽了洪荒之力。采购,整理,在厨房里一板一眼地忙碌,小伙子辛苦的时光,都不知道该怎样变换花样慰劳人家。 清晨六点,接上小伙子回家。高三党的假期,越来越珍贵。洗刷刷和叮叮当,欢快的二重奏。叮嘱让复印户口本、身份证、学考证,高考报名日渐提上日程。一拨送儿进大学学堂的离歌刚刚唱罢,又一拨高三学子进军的号角又洪亮地吹响。满打满算还有不足九个月的时光。衣服上架,被单舒展,厨房里清蒸蟹,红烧虾,蒜蓉茄子,糖醋藕片……悉数在印花的瓷盘里笑眉笑眼地登场。 人到中年,老人渐渐老去,儿郎渐渐长成。体恤老人不易,教育孩子成长,愈发觉得肩头的责任深长。龙应台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我猜想要等到20年之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灰。那时候,你才会回过来深深地注视。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深以为然。念及父母,也体味为人父母。作父母的不易,懂得体恤。作父母的不易,关爱引领。所以,假期的闲暇,回家看看老人,在家陪陪孩子。惟盼时光不老,相聚时,要快乐守候;分开时,愿各自安然。 困在雾霾里,日头发蔫。秋深时节,阳光若不好,一切都显得寂寥残败。孩子仅在家住一个晚上。带上人家去看张一白执导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张嘉佳的作品,这个99年南大第一才子的作品,很有些看头。小美女在新西兰展示的票面是I belong to you.去看电影的路上,小伙子问我,老妈,还记得那次咱俩都睡过头的中午吗?你看错表了,三点看成两点。咱俩明白过来一路狂奔,在学校门口正碰上老班。老班说,发现儿子没到校,打妈妈的电话也打不通,骑上车子正要去家里找,以为有什么事呢。哈,怎么就像发生在昨天呢。还像昨天吗,已经是颇久远的时光了。纳闷儿子怎么突然想起问这个。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我说电影里最触动我的是陈末老年痴呆的妈,几次对着站在面前的儿子说,再等等,我等我儿子呢。险些泪奔。我说如果哪天妈也成了那样,可真够可怜的,怕也就是一眨眼的时光吧。小伙子说,妈,你想啥呢,我觉得妈一直就是三十岁呢。还三十岁,妈都……,嘻嘻。嘴上虽然否定人家,心里还是悄悄乐开了花。 纳兰容若有一句词说:情到多时情转薄。突然有所顿悟。送孩子返校时,看小伙子的身影渐渐掩入二道门的后面,眼里热热的,默默对自己说,就说别时容易。 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饭后散步,以千步为率。默坐有定时。遇事不恼怒。睡后勿思想。郑公板桥的养生之道。却因为睡后思想,未及黎明已起。晨光初霁,十一假期唯一一天可以看到太阳的日子,早有蜻蜓玉立。 Less is more. 出自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意味着要将生活化繁为简,凭借自己的意志去做出选择,推动自己去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我就选择走向自然吧,因为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之不尽的书籍,阅读这本书可以滋养自己有限平凡的生命。 大山深处,才会有的秋阳明媚,让压抑沉闷的心情一下子生出欢喜。就在这样五彩的色泽里驻足,做自然的孩子最幸福,每一次亲近她,都会让负累的心安静放松和沉醉。 无限风光在险峰。一路走走停停,爬到山顶,竟是如此美的所在:耳鼓漫过蛐蛐的叫声,舒缓悦耳;还有蚂蚱弹跳飞舞在草丛里,忍不住停下来,捉一只握在指间,它透明的翅翼在阳光里熠熠闪光。脚下的壁虎从容地在石阶间攀爬,跺跺脚也不逃走。走在小径上,枝干覆盖过头顶。柔和的光线在疏枝斜逸里倾泻而下,头发的色泽是彩色的,整个人也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金黄色玫红色的叶子,一点儿也不忍心踩上去,索性踮起脚尖走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明,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我在这样开阔的视野里,轻轻吟诵奔涌而来的词句,用心体悟山野的辽远,享受内心的简净。 如果在有所不为的人生里还能允许内心留有此刻的安宁,知止而后不攻取。不随外物起舞,而可以定下心神,花两个小时择一捆细叶韭菜,包一顿大馅饺子,度过一个满室生香的下午。或者荡开一笔,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消磨一个无所用心的清晨。 亦或干脆就如现在这样,安静地独坐山间一隅,静听天籁之音。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活着的智慧。但我知道,当你周围万籁俱寂,自己仿若就是自然的孩子,内心渴望的幸福感喷薄而来。 有些热爱,永远只有纯粹,你才能理解其中的美妙。 回家的路走了千百遍,百走不厌,顺利到家。姐姐家的小孙子,刚刚五个月,母乳喂养,整个小人儿胖嘟嘟的,一见到我,就咯咯地笑,喜兴极了。内心的小柔软在娃娃可爱的笑容里蓬勃滋长。血脉相连的至亲,娃娃的笑容简直都能把一颗心融化了。抱娃娃下楼走走,一双眼睛滴溜溜地四处看,这个世界都是新奇的样子。楼下搞卫生的大姐,也被娃娃的笑容吸引过来,看娃娃,然后忙不迭地夸,说娃娃天庭饱满,耳垂大,真是有福气的孩子。这么爱笑,是带着福分来的。 哥哥家的小院,秋天的小院。金黄的向日葵正茁壮,指甲花开得繁盛,鸡冠花招惹了一大批蝴蝶和她热吻。一棵小小的石榴树,结了十几个大个的石榴,红彤彤地缀在枝叶间。还有那棵柿子树,滴里嘟噜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叶子已经落了很多,仰头看去,那大柿子在枝杈间竟有大片的即视感。院墙边的大杨树,在秋风的舞动下叶子哗啦啦地响动,一片秋高气爽的清透。感觉凉凉的,呼吸也是透彻舒爽的。 哥嫂变着花样做饭,喷香的饺子,葱油饼卷煎鸡蛋,从园子里摘金黄的小柿子,做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手擀打卤面,熬红豆粥,配自己腌的芥菜疙瘩做咸菜,切了细丝加香油葱花调味,吃得顿顿唇齿生香,香不念返。 去看望八十多岁的老婶。老婶身体还好,但也是每况欲下了。堂弟年轻时走点邪道,近些年迷途知返,懂得孝顺,也收心回家,安稳地过光景了。只是涉及到老人的看病养老,拿出一堆医院的单子,不停地抱怨兄长,来院里来看老娘看得少,分担得少。姐姐建议让他把堂姐也叫回来,兄妹三人好好商量照顾老人的事,想来家家也有本难念的经。可是,年轻的父母可以竭尽心养大几个孩子,老人年迈,几个儿女却不能给日益衰老的父母一个安妥的晚年,有些悲凉。我们兄姊也商量以后多来看望老婶,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去邻居家,他家是我儿时最常去的人家。兄妹四人,我和二女儿同龄。吃饭上学,日日形影不离。当时他们家孩子多,日子过得辛苦,父母没日没夜的操劳。如今两位老人都72岁,虽然花白了头发,但气色都亮堂美好。四个孩子各自成家立业,日子红火,全家福上近二十口子人,一一给我说来,这个孙儿考上军校,那个乖巧懂事……这两个当年跟在我们屁股后面玩耍的小伙子,带我参观他们几进几出的院落,处处干净利落,俨然是气派的乡间别墅。小院里绿色葱茏,风清叶舞,让在雾霾里存活的我们凭空生出不少的羡慕。 嫂子骑上电动三轮,载上我和姐姐去赶乡里的大集。热热闹闹的集市,吃喝玩的,一应俱全。老太太一个手工童鞋的摊位,吸引了我。花花绿绿的颜色,精致妥帖的手工,我说美妙的都可以申报非遗了。小女人情结萌动,双双爱不释手,选了四五双,送给生二胎的同事们吧。回自己的母校看看,虽然已经面目全非,却有浩瀚的怀念丝丝沁入心怀。一晃三十多年了,人面不知何处去,小院依旧笑春风。 不论你走多远,你回头看时,会发现我还在这里,还在这里哈。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常常就是这样的存在,是岁月里一种温暖踏实的存在。 父母不在了,哥哥姐姐就是最亲的亲人,是血浓于水的情怀牵系。我们相亲相爱地在一起,相互依偎,彼此给暖,相互帮助,彼此给养,开开心心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常,就是世间最幸福的模样。 七天,匆匆又匆匆。短暂的假期时光,稍纵即逝。还有很多的事情等待你和我去做。努力把日子过成自己喜爱的样子,以最美最饱满的简单、欢悦的姿态,一路向前。 你和我,我们,正走在故事的中途。 征 稿 启 示 你还记得当年有感而发的冲动吗? 你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思考和感悟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直隶尚书房投稿吧, 散文、诗歌、小说、摄影等等, 只要是您的原创, 只要能让大家一起分享幸福和快乐, 我们都欢迎。 不过,我们不承诺稿费, 因为小编家里也没有余粮呀! 哈…… 邮箱投稿:ZLSSF2016@163.COM 微信投稿:请加书童微信8416720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