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我感觉其实并不应该只是单单确指某一天。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每天都应该是读书日。对于不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日这天他照样可以去啤酒撸串。不过呢,有这样一个日子,总比没有这样一个日子要好吧。最起码还可以提醒我们,各种各样的日子里,有一日子叫读书日。 读书日,就说说关于读书的那些事情。 明朝的于谦,不是烫头的那个于谦,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叫《观书》。人家叫观书,不叫看书,也不叫读书。诗中写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过去这些大师们,之所以是大师,确实是有过人之处。 这诗第一句就给爱读书的人来了一个小激动,书卷多情似故人,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感慨过多情故人似卷书?二三句最妙,眼前直下三千字,定是与佳篇相遇,若是无味之书,三百字不过就已经翻片儿了。直下三千字之后,顿觉胸次全无一点尘。记得翻译大师黑马先生在直隶尚书房开讲时曾说,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心中的块垒。那些块垒消除之后,应该就是这胸中全无一点尘的感觉吧。 清代才子袁枚曾在随园诗话补遗里面有一首专门写读书的小诗,原文是: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这首诗里说的这个蠹鱼,也叫衣鱼,其实并不是鱼,是生在久藏衣帛及书纸中的一种白色小虫,其形稍似鱼,其尾又分二岐,故得鱼名。这小虫子专门以帛书为食,别看小,满肚子都是书。之所以说到这满肚子都是书虫子,袁才子是想说,那读些书读不出味道的人,还不如这书中的一只蠹虫。 我们还是认真读书吧,要不然连个虫子都不如,袁才子也太坏了。 说到这读书的味道,坡仙儿的说法更为贴切。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坡仙儿饱含深情地写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读书能不能读出味道?坡仙儿认为,一定是能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满腹诗书人,身上那味儿都是书的精华。不管是上头出气儿,还是下头出气儿,都是书的精华。哈哈,这样的随性而解,实在是有点说不下去了。 还是燕赵大地上文武双全的颜老师说的直白,颜老师就是颜真卿老师,他还有个弟弟,叫杲卿,这个字读gao。他们确实是把事情搞的很清,就说这真卿吧,不仅能打,和安禄山他们那一伙子打,还在书法上成一代宗师,就在这读书劝学上也是一代大家。曾有劝学一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你不起早贪黑,你不挤时间,那么多书你怎么读的过来呢?记得在国际庄交通学校求学之际,曾有一段时间整天沉在图书馆,那一段时间是读书最多的时候,不过现在想来,读过的那些书一本也无从记得。但是,我相信,虽然亦是粗缯大布,多少也留下了一点书中的精华之气吧。 那个总想着上马杀敌、王师北定的陆放翁,在论读书这件事上更猛,某岁冬夜,陆游读书示子聿,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古人教训儿子,那是相当严肃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首诗揭示了读书更深层次的问题,读书不能只读书,读书可以读到书中的道理,但是,真能读懂吗?若想真要读懂,那就躬身而行,读一句,行一句,读而不行,那是纸上谈兵,纸上谈兵那人是有机会上马去杀敌,但终为人所杀。其实,陆游别一句诗,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更能体现放翁的那股子放劲,读吧,读吧,读疯了也不怕。 宋代的理学宗师朱熹,曾于某日观书有感,又是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就是寻得那源头活水,不读书,寻得也是一坛死水,长时间不读书,死水就成臭水,气自华也就成了笑话。坡仙儿也有一句,可与朱圣人这诗一起品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越是旧书,越是深远,越是清澈,因为现在的一些所谓新书,往往都是出得太快,有水快流,可惜不再那么清澈。 还有更好玩的一首读书劝学诗,宋真宗写的。按说皇上写的诗应该是高大上上呀,不这这首诗太通俗易懂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看看,皇上说的,书中什么都有,想要吗?想要就读书吧。这真宗皇上说的一点也不假,书中确实什么都有,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读得出来。死读书,傻读书,肯定是读不出来,不过应该能读个几条蠹鱼出来。 最后,用唐代王贞白的一首诗做个结尾吧,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作者牛黄解读,一个爱读书的胖子。 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