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旅行的种子

 拓荒牛550 2020-10-16

这是一粒小种子引发的真实故事。从前有一颗种子,梦想到地角天边。

有一个山村少年,读了这本图书,萌发了小种子一样的梦想,也要到地角天边…… 后来,他真的到了许多许多的地角天边……  

简单的文字,配一幅美好的画面:一块粗砺的大岩石旁边,茁壮地生长着一棵嫩绿的柳树,整幅画面满溢着暖暖的阳光!这一切像极了正在给小孩儿讲故事的情节。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记忆里,朝天小辫儿,稚儿如我,斜倚在妈妈身边,正央求妈妈给讲故事。故事的开头,常常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荒凉的大山里,住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

事实是下边的观众席上,坐满了可爱的小朋友,还有关注孩子成长的爸爸妈妈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读书爱好者。不同的是,这次讲故事的地点不在军校广场的直隶尚书房,而是在大美雄安的会议厅里。

直隶尚书房第57次公益讲座,很多朋友慕名从安新、雄县、容城、保定、石家庄等多地赶来,聆听这次高规格的讲座。主讲嘉宾是多次在直隶尚书房开讲的著名翻译家黑马老师,和他邀请的张明舟先生。

张先生2018年出任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是该机构65年历史上,在其最高领导岗位上迎来的的第一位中国人。在雅典就职时,张先生说过:“我感谢文学,感谢文学带来的独特力量,它通过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给孩子们带来幸福和希望。

小时候,谁又懂得什么叫阅读的力量呢?张老师深情地提及,他少年时代曾经特别不愿意长大,主要是担心长成大人以后就不再有趣不再好玩儿。

他说,还记得有一天的课间,他在学校的水房外排队打水喝,听到水房后面有格楞格楞的响动,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学校的两位老校工人手一根小木棍儿,正在水房后面的一小块空地上聚精会神地比划着“格斗”着,他们两位,一位白发稀疏,另一位干脆就连白头发都已经掉光了,却满脸满眼都是孩童般的快乐和满足。他不忍心打扰这可爱的二老,悄悄退下,心里充满了喜悦。大家也可以脑补一下那个画面,是不是格外温暖呀。

他说,看到那个场景的时候,他的心,一下子释然了,他突然不再害怕长大。是啊,人生中总有很多个时候,或者恰逢某一个桥段,瞬间就打开了心灵之窗,和煦的阳光一下子铺洒进来,整个心房变得清澈明晰敞亮,人也勇敢自信起来。

张老师出生在东北偏远的一个小山村,整个村子不过二三百人,算上猪哇牛啊马的,勉强凑足一千口。张老师戏称自己是一个country boy, 他不知道大山以外的世界,村子里也很少有人有文化,更不知道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个国家。偶尔山顶有一辆汽车开过来,小孩儿们就飞快地跑过去追赶汽车,连闻到汽车屁股吐出来的油烟,都是香甜的。上学的时候没什么教材,老师同时给几个年级上课是常事。有的小孩,上课时就把脚丫子放到桌子上听课,上课学的东西很少,但老师人都很好。老师会告诉你好好学习,虽然他们也说不清努力学习到底为什么。

聆听张老师讲这一段,是最打动我的。他对老师的评价没有点滴抱怨,而是充满感恩。同在小山村,老师的格局也有限,但他们对孩子的劝诫是发自内心的。张老师是一个格局很高,内心温暖善良的人,但少年的他和那时所有的乡村小孩一样,因为生长环境闭塞,内心非常缺乏自信。

此刻讲台上的他是真实的,就像一个身边温润儒雅的老师或者是邻家的兄长,在谈个人的成长,没有教导,只是启发。不像是一个行走过许多国家,到过世界很多角落,交往过元首级人物,商讨过全球性儿童阅读推广大事,头顶众多耀眼光环的名人。丝毫没有任何遥不可及和高高在上。他安静地站在那里,连坐下时都客气地问:我可以坐下吗?

他讲一个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可我分明触摸到那些光亮,那是可以温暖心灵,开启智慧的光亮。内心很多柔软和温情被一点一点唤出,就连敲打这些文字时,我依然沉浸在当时的情境里。

张老师初中毕业成绩很好,基本上考第一名,六科总分通常比第二多出许多许多分。但他觉得自己不行,说不定还考不上县里的高中。他说只要能进前四百就行,因为县中只要四百人。等待放榜的日子,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忐忑胆怯。从水井里打水,他边摇着辘辘,边默默数水桶离开井口时的圈数,如果是偶数,他就想他能考上高中。这些细腻的心理感受,没有任何刻意地渲染,所有的发生,都那么自然而然。自己也是一个从小小的村落里走出的小姑娘,那些彷徨和渴望,都曾经那么真实地存在过。虽然我不可能像张老师那么优秀,但自己也是一路走来,一路努力,珍惜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当下,试着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一个山沟里的小男孩,通过阅读,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张老师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县中,又在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他开玩笑说,中考他落下第二名十几分,高考时那位同学超过他十几分,算是扯平了。高考时他还是不够自信,不敢报考北大清华,虽然曾经在日记本上偷偷写下:北京大学 张明舟,然后悄悄把日记本藏起来,谁也不让看到。结果高考分数揭晓,北清都能走,留下一些沮丧。但话说回来,正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帮助张老师圆了一个外交官的梦想。有的时候,错过,何尝不是生命另外一种形式的恩赐?

出身贫困的孩子,不大容易有自信。但张老师最终能够走出大山,大学毕业顺利跻身外交部,再走向世界的大舞台,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最终长成了绿树成荫的大树,他慢慢提升起来的,是对自己生命的自信。他说,支撑他的是自信。正是阅读,给了他自信的力量。

阅读改变了他,从一个缺乏自信的山里孩子,到成为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主席。成长路上,有时候闭塞落后的成长环境,怕什么,可以有的是大山里人的善良淳朴;师资匮乏书本短缺,又怕什么,可以有的是自己通过努力赢得的未来。张老师读中学生英语,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翻来覆去地读,高中时他发现英语真的很简单,优异的英语成绩是靠阅读完成的。课外阅读拓宽了他的视野,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

他回忆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9岁时用卖废品的三毛钱换来的,叫做小种子旅行记,一颗小种子,经历了千奇万险,终于到达了地角天边,扎了根,发了芽,长了叶,沐浴着阳光,迎着风雨,茁壮成长起来,实现了美好的理想。正是永存内心的那幅充满阳光的美好画面,激活了他整个的世界,也指引着他的人生。

阅读赋予了他力量,这力量平和,执着,坚定,有力。我一边听,一边思考。他喜欢上所有的文字,读报纸,遇到不会读的字,就去问哥哥,问父亲。哥哥给他买了本成语典故字典,还有唐诗三百首,他当成宝贝,反反复复地看。我少年时对我启迪最大的,也恰恰是姐姐给我定的一份少年文史报,那份报纸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我爱上阅读,偏爱文史,后来读师范大学,教出很多走向世界的孩子。张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要把学校的所有科目学得都像每科的老师一样好。这句话他是偷偷对着笼子里的兔子说的。说这话时,他可爱得像个孩子。一个人平凡可亲,真实幽默的背后,蕴含着优秀学者的大智慧和国际情怀。平实的叙述不时带来共鸣和感动,观众席上掌声阵阵,我们共同感受到阅读带给老师的力量。

大量专注地阅读, 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长环境,没有力量改变家长、社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改变自己。青少年尤其是儿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让书本学习变得更轻松,更关键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信,提高学习能力。

感谢命运,感谢自己曾经的不自信,我成为了今天的自己。”张老师说,我是一个农村小孩,有幸真的走到过许许多多的地角天边。我还有很多同龄人,他们小时候和我一样聪明一样顽皮,由于贪玩,他们没有进入读书这道门槛,而我却能自觉地学习,因为小种子旅行记里那美好的地角天边一直在召唤我。我常常问自己,难道我就是为找到美丽的地角天边背着雪白的小伞到处旅行的那粒小种子吗?如果没有童年时读过的那一本课外书,我能有这样相对丰富些的人生经历吗?

特别感激这本书,张老师后来联系上了绘本的作者,和他通了电话,向他表示了感谢,这个过程让他感到特别温暖。讲座时,他多次提到温暖这个字眼。他收获了小种子的力量,自己现在也常常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小种子叔叔”。他沉稳地说,台下安静地听,温暖在无声地传递,这也是力量。


张老师是一个学霸级师长,是有生趣和有天赋的人。小种子旅行记,开启了他的梦想,他又带着这个梦想,通过大量课外阅读,走到了世界舞台上。在IBBY志愿服务17年,他心里依然揣着他的那颗小种子,他想让无数的孩子接触到好的儿童读物,影响他们的一生。他说IBBY不仅是他的工作,他想参加更多的阅读推广活动,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孩子读什么书。他说You’ll be the leader of the world; You are what you read. 他说孩子们要拓宽视野,因为一个国家的孩子,只读自己的东西,未免会狭隘。我们中国的孩子,既要读唐诗宋词,也要扩大格局,读世界的书;他说想架起儿童与图书之间的桥梁,愿意推广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的阅读,让孩子们真正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董卿曾经说过: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让我们在直隶尚书房一起继续开启阅读吧!让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那颗小种子,帮助我们抵达梦想的彼岸。

再次感谢张明舟主席,感谢黑马老师。

图片来自直隶尚书房微信群半月谈等热心朋友

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