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有一处“宋氏宗祠”,到底是谁建的呢?这次终于有了准确答案

 拓荒牛550 2020-10-16

图片来自网络

保定有一处“宋氏宗祠”,2018年2月14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那么这座“宋氏宗祠”是谁建的呢?长期以来,保定的地名志书及部分史料研究学者所写的文章都说是宋焕章将军建的。近日,居住在天津已年过古稀的宋焕彩将军的女儿宋璞女士给笔者来信,说明了“宋氏祠堂”建立的来龙去脉。

我所知道的保定“宋氏宗祠”

马永祥

“宋氏宗祠”,2018年2月14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保定古城内原秀水胡同中段路东侧,1990年代古城改造,秀水胡同已不复存在,“宋氏宗祠”现位于永华园居民小区内。那么这座“宋氏宗祠”是谁建的呢?长期以来,保定的地名志书及部分史料研究学者所写的文章都说是宋焕章将军建的。

近日,居住在天津已年过古稀的宋焕彩将军的女儿宋璞女士给笔者来信,说明了“宋氏祠堂”建立的来龙去脉。“宋氏祠堂”不是宋焕章所建,而是宋焕章的父亲、也就是宋璞女士的祖父宋彬所建的。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宋彬,字文轩,保定清苑县樊庄村人。其父宋金荣。宋彬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十月二十九日(公历12月20日)。曾任清代晚期山东道台(也称监司、观察使)官员,后授荣禄大夫(从一品官员),因与当时的“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交友甚厚,使其在民国建立后的北洋政府时期赴北京督建南苑兵营,并任河务局局长。因河务局治所在天津,故此宋彬就在天津定居了下来。

宋彬一直心念故乡保定。在北京督建南苑兵营时,也在保定城内秀水胡同建造了六十四间房舍的“宋氏宗祠”,并于1922年落成竣工。

“宋氏宗祠”从外貌看,气势宏伟壮观,其双层屋脊,磨砖对缝,青砖大瓦房很是耀人眼目。从内部看,砖木石料,精雕细刻,堂房厅都以粗大汉白玉石柱支撑,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城建筑中之精品,如今也很难再现此种之精美的建筑。

宋彬有三子,即长子宋焕章、次子宋焕彩、三子宋焕藻。1938年正月宋彬在天津病逝,在去世前,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分家。当时,因其长子宋焕章已于1922年6月病逝,且无子,没有后人继承,所以,宋彬将其房产分别给次子宋焕彩、三子宋焕藻。当时三子宋焕藻也已病逝,但他有一子宋增(今年已82岁高龄,现居北京)为继承人,这样,宋彬在北京、天津的房产及天津恒源纱厂之股份,以及当铺分给宋焕藻之子宋增及其母亲所有;而把保定的全部房产分给次子宋焕彩所有,包括“宋氏宗祠”在内的六十四间房舍,这“宋氏宗祠”的六十四间房产和土地的主人,也就正式为宋焕彩所有。

在宋彬去世之后的数年里,其次子宋焕彩一直怀念保定家乡,经常在天津、保定之间往返居住,宋焕彩的女儿宋璞的童年也是在“宋氏宗祠”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宋氏宗祠”的第二个院落的正房大堂三间为祠堂,每到新年佳节时,宋家人就会聚集进入正房祠堂按大小辈份依次祭祀、行礼、叩头。但这只是宋焕彩一家人所进行的活动。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后,“宋氏宗祠”院落租给保定市税务局,每月收取房租215元,以作为宋焕彩一家生活费用。直到1956年,私产房屋改造政策时,“宋氏祠堂”六十四间房屋全部改造充公,所用生活费的房租,也由215元降为21.5元,直到1966年后,房租终止。

现在的“宋氏宗祠”一小部分院落仍存在,其它绝大部分在1990年代保定古城改造时被拆除,在周围建起了现在的永华园小区。今天看到的“宋氏宗祠”只是原六十四间房舍中的一小部分。大门坐东向西,汉白玉石砌卷门,门额石刻“宋氏宗祠”四字,保存完好。现存院落二进,进入大门后为第一进院,此进院落已不完整,只有第二进院落倒座房后檐廊汉白玉廊柱,柱头雕饰保存完好。第二进院格局保存完好,北房三间为宗祠之祠堂,汉白玉发券门窗保存完好。东配房、西配房、南房各三间,经近年之改建,将前檐廊前推,变成无檐廊,但各房汉白玉檐柱及雕饰都保存完好。

“宋氏宗祠”现为保定市文联书画院及保定作家群众纪念馆。宋璞女士在给笔者的信中强烈呼吁保定市政府有关部门把这一文化遗产保护好、维修好,以便于保定历史文化的传承。

下面笔者把宋彬的长子宋焕章、次子宋焕彩,以及保定秀水胡同的来历介绍一下:

宋焕章(1882—1922),字凯臣,河北保定清苑县樊庄村人。祖先是山西洪洞县人,明朝永乐年间迁居河北保定清苑县。为清代晚期曾任山东道台(也称监司、观察使)、后授荣禄大夫(为从一品官员)的宋彬的长子。宋焕章年轻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并且胆略超人。目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军队的战败,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华北大乱,18岁的宋焕章立志从军报国,到山东济南考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随营学堂(也称新军陆军行营武备学堂,建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新军时,1899年夏,袁世凯任山东巡抚率武卫右军奉旨到山东剿灭义和团)学习。入学后,宋焕章刻苦学习训练,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

1901年11月7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后两个月时病逝,清廷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年11月27日,袁世凯在唐绍仪、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等人的偕同下到达保定。宋焕章也随军回到故乡保定。1902年上半年,宋焕章在武卫右军随营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在袁世凯新建陆军中任排长。因为勇谋兼备,得到长官的赏识,宋焕章很快就被提拔为少校营长。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奉清廷命令,宋焕章率部到武昌龟山参加镇压革命军的战役,并立下战功。袁世凯没有把他经过副参领职位的锻炼,就直接破格提拔为正参领(团长上校),并赏赐戴花翎并加二品衔。1912年,宋焕章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这年他才31岁,是位很年轻的将军。1914年,宋焕章奉令调回北京。1918年7月5日,任陆军第九师第十七旅步兵第三十三团团长。

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团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此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国工农政府单独和德国、奥匈帝国媾和,自俄建立远东政府,请求协约国出兵东海滨省,以牵制德、奥势力。中国决定派遣中华参战联军(含海军、陆军),分两路挺进西伯利亚。北洋政府认为此次军事行动得胜与否,关系到国际荣辱,于是慎重的选拔宋焕章为驻海参崴支队的支队长(司令)。选择宋焕章说明他在军事上有韬略,也与他当年镇压革命军的战功有关。

1918年,中国陆军第九师先遣部队官兵661人,在宋焕章率领下,于10月18日从北京出发,24日,营长苏炳文(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陆军上将)率官兵667人搭乘几艘军舰开往海参崴。

宋氏宗祠院内

1918年11月,因为战局紧张,北京又派遣步兵李源昆(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一期法文班毕业,陆军少将)营和曹德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步兵科毕业,陆军少将)营进驻双城子,所谓巩固防务。至10月26日,先后共有6批3000多名中国军队官兵,乘火车经哈尔滨赴海参崴。刘春台的步兵第一营担任从双城子到意满站沿线的护路任务,苏炳文的步兵第二营担任从绥芬河以东到海参崴沿线的护路任务,支队司令部、营本部、炮、工、辎、机枪等连驻扎在双城子,骑兵连进驻伯力(哈巴罗夫斯克)。

北洋陆军进驻西伯利亚的同时,中国海军“海容号”巡洋舰也到达海参崴。海军部队由林建章(字增荣,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期驾驶班毕业,海军代将,曾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任舰长的“海容号”巡洋舰及其附属部队组成,也开往海参崴。中华参战军联军司令部设在海参崴,林建章负责节制全局。中国军队在西伯利亚的作用,接近于现在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中国虽然加入协约国参战,但在欧洲战场,只派了20万华工从事战争后勤工作,并未派陆军出国参战。冒险派遣军队越过国境,进入俄罗斯境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宋焕章开始的。

1918年10月下旬,宋焕章整饬军旅,来到俄国,华侨们奔走相告,争先恐后,摩肩擦踵,夹道相迎,欢声如雷。这是因为华侨受俄国恶人侵凌,投诉无门,今天幸运的看到祖国的军队来了,而且听说宋焕章德才兼备,文韬武略,如旱之遇甘露,婴儿之遇慈母。宋焕章支队分驻于海参崴、伯力、庙街、双城子等地。宋支队在西伯利亚保护当地华侨,维护社会秩序,并清剿白俄溃军变成的土匪。

中国军队3000多人,分驻1000多里,势单力薄,经常受到各路土匪的袭击,但中国军队在冰天雪地中,以寡敌众,多次获得胜利。当与美国军队联合作战时,宋支队获胜,而美军战败。美军十分佩服中国军队的果敢坚毅,吃苦耐劳,在联军中多次进行宣传。联军均相惊异敬佩,称赞宋将军治军有方,是他们所不能及。宋将军被多国元首授予宝星徽章。这宋焕章当年能让美军和各国联军那样佩服,给当时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大长了威风和志气。

宋焕章在双城子的时候,白天巡视部队,淳淳教诲,以军纪约束部队。发生战斗,则留驻策划,运筹于帷幄之中。同时对于侨民的生计问题,也多方进行维持帮助。

他率部在俄国的时候,俄国人再也不敢欺辱华侨了。

时舆论对各国军队的评价是:军纪最差的是日军;供应最好的是美军;军容最整和战绩最好的是华军

这是因为宋焕章的部队出身非常奇特,宋支队由第九师第三十三团配属炮兵二连,骑兵、机枪、辎重、工程各一连组成,由三十三团团长宋焕章任支队长。中国陆军第九师的前身是1914年袁世凯委托曾任保定军校校长、军学泰斗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陆军上将,大科学家钱学森之岳父)训练组建的第二期陆军模范团。模范团被称为袁世凯的禁卫军,因此,在中国军队中装备最精良,部队人员素质也高。因蒋百里都是以德国严格先进的军事教育方法来训练这支队伍的,不论是装备还是素质,在当时世界上也可算是一流的精兵。

曾经的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

中国难得有派兵出国露脸的机会,故北洋政府派了这支仪仗队式的部队出国,军容整齐不足为奇。此次出兵参加国际战争,为近代第一次,全体官兵自知责任重大,有关国体,上下严守纪律,士气极为振奋,对于执行任务无不恪尽职守。1918年11月11日,大战结束,协约国胜利。驻扎在海参崴的各协约国陆海军在此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庆祝胜利,中国海陆军参加行列,军容整肃,精神旺盛,也为国家有所增光。

至于战绩,苏俄红军忙于内战,不想和干涉军发生冲突,在远东只有游击队进行牵制。俄国人素恨日本人,常有零散日军小分队遭红色游击队消灭之事。布尔什维克党和华军关系却不错,从无冲突,最多也是朝天放枪应付一下。所以华军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损失,是以“战绩最好”。实际上华军和苏俄红军相处可以说得上融洽,双方人员经常相互来往坐坐。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获胜,德、奥等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宋焕章奉令回国,华侨闻讯,奔走惊呼,迭电恳留,但恪于成命,请求无效。华侨围着宋焕章将军哭泣,宋将军很同情华侨的痛苦处境,电请中央留下一个宪兵连,并和海军代司令林建章协商,向北京建议,在双城子增设副领事馆,以保护华侨,幸得批准。

宋焕章诚笃慎行,事无巨细,无不亲力亲为,冒风沙万里,与敌周旋,艰苦程度百倍于常,结果积劳成疾。1920年春率部回国,被授予陆军少将。1921年宋焕章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于1922年6月3日在北京帅府园十一号寓所病逝。年仅41岁。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惊闻噩耗,深感哀悼痛惜,追赠宋焕章为陆军中将,优于抚恤,并指示宣付馆为他立传纪念。

宋氏宗祠院内的东西厢房

下面介绍宋彬的次子宋焕彩将军:

宋焕彩(1884—1966),字秀臣,河北保定清苑县人,樊庄村人。为清代晚期曾任山东道台(也称监司、观察使)、后授光禄大夫(从一品官员)宋彬的次子。宋焕彩少年时期入私塾读书。从小目睹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德、意、英、法四国联军侵占直隶省城——保定的野蛮行径,奋恨极点,立志于投军报国的理想,以哥哥宋焕章为榜样投军,于1902年6月入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创办的保定北洋陆军练官营学习,1903年春毕业后,分配在江西都督府任骑兵中校参谋官。1906年春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第一期深造科学习,1908年2月毕业。1913年随江西督军李纯(字秀山,天津市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陆军上将。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编练常备军,李纯任教练处提调)入赣,并授以陆军少将衔任赣东镇守使。不久又晋升陆军中将,任江西督军署参谋长,并兼任江西造币厂厂长、军事测量局局长。1924年12月,江西军务善后督办、保定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同学方本仁(时任赣南镇守使并任粤赣边防督办及援粤军总司令,陆军上将)发动变乱,驱逐江西都督蔡成勋(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陆军上将,天津人),故愤然偕眷离开江西,取道汉口北上,于1925年初返回故里保定,决计辞官隐退,便在保定西大街秀水胡同1922年由其父亲宋彬建成的“宋氏宗祠”定居下来,做了寓公。但宋焕彩一直对保定的公益事业当仁不让,一切都尽力为之,如每年冬日的赈灾济贫活动,他一向带头捐助,此类善事举不胜举。期间,还为保定筹建电灯房(发电厂)。1936年夏,应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保定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同学陈调元(河北保定安新县同口镇人,陆军一级上将)恳请,被聘为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当时的电灯房也叫电灯公司,实际是发电厂

据其后人回忆,1937年9月2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河北省会——保定,全城慌乱,店铺关闭,市面萧条,鬼子横行,民不聊生。这时,保定城内乡绅人士选出代表找到宋焕彩,商请其出面与日军交涉,以稳定社会,维护百姓生活。

这时,宋焕彩面对此情此景义不容辞,明知此事有极大风险或遭日寇迫害,或被日寇纠缠而成为敌人的工具,但宋焕彩为了乡里百姓的生活,不计风险挺身而出与日军办理交涉,同时他心里也盘算了处理此事的原则:绝不做出任何有损乡里百姓之事,绝不陷于敌伪政权的泥潭,绝不丧失民族气节。这样,经过宋焕彩与日军的交涉、周旋,终使社会初见稳定,百姓生活逐渐正常。至此,宋焕彩深觉保定亦不可再留,应急速隐蔽,于是以探望老父为名,全家暗中前往天津,居住在其父宋彬在天津的住所,后迁居至博爱道58号,居住定居。期间,日伪当局多次上门请求出山,均遭宋焕彩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天津市政协委员。195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后因病未能进京就任。1966年8月22日在天津寓所病逝,享年82岁。

以上介绍了“宋氏祠堂”的来历和该祠的主人宋彬,及其两个儿子宋焕章、宋焕彩的身世。

保定秀水胡同

那么“宋氏宗祠”所在的秀水胡同又是什么来历呢?

秀水胡同在保定古城内西大街“万宝堂”药店的对面,是一条十字形的胡同。北通市府前街,西通永华北路,路长320余米。相传在清代嘉庆年间,这条胡同只住着两户人家,胡同东边的一户姓丁,胡同西边的一户姓贾,当时,人们就叫它“丁贾胡同”。

丁家大少爷在北京城里做官,手中有权有势;贾家大公子在北京城里开一座钱庄,家中富丽堂皇。两户人家都是有名的朱门富户,一东一西隔街相望,彼此互不来往。

那时候,这条胡同只有三尺来宽,行人不能并排行走,车马不能对面行。

有一年,丁家翻盖房子,把房基向西展出了一墙,使本来就窄小的胡同显得更加狭窄。贾家知道后,火冒三丈,厉声质问道:“你们这样做,也不怕别人戳脊梁骨吗?”

丁家依仗自己的权势,毫不示弱:“那是官道,与你有何相干?”两家互不相让,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丁家打破了贾家的鼻子,贾家抓破了丁家的耳朵。

官司打到了城内的清苑县衙(位址在今保定市永华南路东侧,第17中学的斜对过),县官一看状纸,心想:丁、贾两家都是有钱有势、财大气粗的主儿,谁也得罪不得,弄不好,连这七品的芝麻官乌纱帽也得搭进去,不敢受理此案。

丁家一看,县官不敢过问,就连夜把状纸寄给了在北京做官的儿子,要他给丁家撑腰,壮一壮丁家的门面。

丁家大少爷接到家中寄来的状纸后,反复观看,觉得乡邻之间,为一墙之争,伤了和气,不太值得,于是就挥笔在状纸上题词一首:

两家相争为堵墙,让他五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谁是当年秦始皇?

丁家接到回信满心欢喜,打开书信一看,不由一楞,经过反复琢磨,觉得很有道理,满肚子怒火顿时烟消云散。第二天,他把墙基向里挪进五尺,并主动向贾家表示歉意。贾家一看,很受感动,当天下午,贾家也将墙基向里挪进六尺。

这样,这条胡同就由原来的三尺来宽,一下子展成了一丈多宽,车马行人,畅通无阻,直到1990年代,这条胡同也还有一丈多宽,据说就是当年丁、贾两家各自向里展出来的。

保定人赞赏这种礼让之举,便称它“丁贾胡同”。至于“臭水胡同”一说,缘于胡同东侧一条排泄城内生活污水的明沟,天气一热,蚊蝇滋生、臭味四溢而得名。清同治十年(1871)修了下水道,将明沟改成暗沟,改名“秀水胡同”。

若说这条胡同有名,其实还有以下几点:

一是民国以来,胡同北口西侧建起了保定邮政局,虽是卧砖到顶的一色平房门面,但有白帆布遮阳的洋式门窗,在当时仍是够气派的。门口西侧,常年有几个代写书信桌摊。这老保定俗称的“信局子”,堪称此处独特景观。

二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胡同北口稍南东侧建起了清代晚期,曾任山东道台(也称监司、观察使)、光禄大夫(从一品官员)宋彬的“宋氏宗祠”。宋彬是清苑县樊庄村人,字文轩,生于清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九日(1862年12月20日),1938年正月在天津病逝。其长子宋焕章、次子宋焕彩均为陆军中将,三子宋焕藻因病早年去世。

三是可见证老保定经济缩影。它全长不到500米,胡同东侧,“宋氏宗祠”北边,便是著名现代作家梁斌等名家笔下写过的“源生当”,带钉的铁门,一人多高的砖柜台,典当人当物均得踮脚扬手递当物的场面,至今老人们还历历在目。日伪时期,“宋氏宗祠”成了“天昌银号”,对面是“义恒昌银号”,西胡同路南还有“家蚨兴银号”,足见其在保定金融界的地位。胡同南口到中间,成衣局、裁缝铺大小有三家,西边有洗衣坊,东边有洗衣货的铺子,各种衣着连做带洗,一应俱全。东胡同口外的两家纸店铺,从窗户纸、粉连纸、元书纸到手纸应有尽有,大都是富昌村一带农村抄纸作坊的产品。抗日战争时期,这条胡同还曾有一家日伪特许的土膏店(即大烟馆),公开贩毒,多少人在这里吞云吐雾,弄得倾家荡产乃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2003年春宋焕彩将军的后人们由北京、天津来保定军校纪念馆参观时与马永祥馆长(左一)合影。右二为宋焕彩将军之女宋璞女士。

有些回忆既苦涩又心酸,但这是历史,是这条胡同确曾有过的事。

往事悠悠,沧海桑田。如今,虽然那往日的胡同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房屋主人也皆已作古,但老保定的历史文化,我们作为后人要记住、要传承、要弘扬,给后人们留下古城的记忆,因为雄安新区的文化根,在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定!

作者: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