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帅:“斧头”和“春运就医图”的可怕在于一年年重演

 吴帅医事评论 2020-10-16

今天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斧头。

原新闻是这样的:今天上午9点20分,福建省肿瘤医院发生一起暴力伤医事件,一名患者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用斧头砍伤正在门诊工作的郑医生。事件发生后,保安立即将行凶者控制,受伤的郑医生也被送到急诊室进行包扎处理,目前伤情稳定。

只怕,这样斧头伤医的新闻已经上不了头条。因为这类的事件大量泉涌,媒体已经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解读。

以这个春节为例,几乎每天都有医护被殴打的新闻事件曝光,公众对此早就审丑疲劳。以前。一个暴力伤医的新闻很轻松就10万+,现在因为事件太多,注意力已经不够用了,回复数到评论数开始直线下落。

另一个关键词是“春运就医图”。

 这是医生上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照。有媒体调侃,如果不是照片上“挂号”两个字,真以为这是春运火车站!

这是很多三甲大医院的门诊照。或者说,这是很多三甲大医院多年的门诊照。在这里,这个“多年”大于等于10年。

这是非常奇怪的一种场景。

年年自上而下反暴力伤医,纸面上措辞越来越严厉,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增多了,但暴力伤医却像可怕的瘟疫一样,不断散播。

年年花巨资强基层,搞各种各样的分级诊疗医改运动。但这样的“春运就医图”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像是一种反讽。

“斧头”的出现泛滥,是一种医生生命权得不到尊重的标志,没有保护就没有尊重。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斧头、刀具、汽油这样的危险品,可以一次次肆无忌惮地带到医院的医生面前?是谁在装聋作哑,没有履行好保护医生生命安全的责任?为什么作为保障公民生命权的专业人士,医生却一再受到帮助对象的羞辱猜忌——砍杀是最高级别的一种羞辱!?这些人究竟中了什么文化病毒的袭击控制?

“春运就医图”的固化,是一种患者生命权得不到尊重的标志,没有呵护就没有尊重。医生看病的时间越来越短,当三五分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沟通和健康宣教成为一种奢望,医疗质量如何得到保障?甚至不客气地讲,当机器代替了医生这个角色,来对病人做出诊断,听诊器和医生的体格检查被遗忘,已经注定了不满意医疗发生的根源。如果机器那么管用,还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来培养医生来干什么?

“斧头”和“春运就医图”的可怕在于一遍遍重演。当包括大大小小的管理者、医疗从业者、就医者,对这种丑陋习以为常,习惯性地指责别人,已经注定了这种结局的必然发生。

习惯就好!

真的吗?

至少有人是这样认为的。更倒霉的是,他们还掌握了改革的一切资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