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0-10-16

葡萄牙人是最早经海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佐治.欧维士和道麦.毕利士分别于1513年和1517年来到中国。葡萄牙人的到来使中西方两大文明走上了持续交汇之路。然而,在此之前数千年,中西两大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澳门博物馆


马可波罗兄弟从陆路游历中国,点燃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想象力,促进了通往东方和美洲大陆的海上航行。当时欧洲人的愿望是拓展贸易和传播文化。

葡萄牙人发展了航海技术,改进了快帆船和高帮帆船,成为最早抵达非洲南部(1487)、到达印度(1498)、中国海(1513)和日本(1543)的欧洲人。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由近及远的与东西方各国接粗联系,进行文化交流,其内容包括人员往来,物产移植,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以及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

自汉朝(前206-公元220)起,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逐渐开通。唐朝(618-907)陆路和海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明代郑和率船七下西洋(1405-1433),遍访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东岸各国。

唐朝(公元618-907年)或在此以前,华人、马来人、爪哇人和伊斯兰教徒已在南中国海展开贸易往来。

明代初期(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中国在太平洋及印度洋一代加强航海活动。期间,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商人与现今东南亚地区经常有商业往来。从广州出发的中国商船,曾经停泊帝汶,后来更抵达马六甲。

中国商人以丝绸、麝香、陶瓷换取帝汶的檀香和苏门答腊的胡椒。

1415年葡萄牙开始了海外扩张的计划,这次行动是由航海家亨利王子(1394-1460年)发起与指挥。后来远征的工作由国王约翰二世(1455-1495年)接手。在他的统治时间,葡萄牙的探险家成功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好望角。

葡萄牙的对外扩张在曼纽尔一世91495-1521年)的统治时间到达了巅峰。达伽马(1468-1524年)在1498年到达了印度的古里。在占据了果阿(1510年)和马六甲(1511年)之后葡人开始东进。第一个到达中国海岸的葡人,大概是欧维士。他于1513年到达中国,但葡人却是在1553年-1557年期间才能在澳门上岸居住。至于葡人何时抵达日本,相信应是在1543年。

在1513年,佐治.欧维士应是第一位葡萄牙人成功抵达南中国海岸。道咩俾利士则在1517至1521年间率领第一个外交使团到达北京。

尽管中国皇帝在1522年下诏禁止葡萄牙人来华,但在接着下来的数十年间,非法贸易活动仍然继续在中国沿海一些临时的交易场所进行。

八世纪后,丝绸之路更为繁荣,使自唐朝起,出现有以中亚商人粗豪的面貌为主题的中国的工艺品,其中多突出高耸的鼻梁及浓密的胡子的形态。


古代的中国人早已掌握了种茶技术,但当时,只将茶叶作为药用,而非时刻可用的饮品。但随着时代变迁,饮茶渐趋普及,以至人们每日都饮用。在中国境内,不少地方都产茶,十九个省份生产出不同种类的茶,较常见的有四十种。

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为中国、印度及斯里兰卡。但现时各大洲均有出产茶。

葡萄牙人在与中国接触时,认识到这种饮料已有二千年历史,葡文的“茶”亦是广东的语音。另一方面,荷兰人自厦门商人处认识这种产品,其后在欧洲其他地方,根据福建方言字音,把茶说成“TAY”传扬开去。

自中世纪起,西方人就认真认识和欣赏中国瓷器。然而,只是到了葡萄牙人开通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并到达南中国海之后,中国的瓷器才经澳门大量出口。

早在十六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瓷器工匠和商人已开始适应和满足西方人对于瓷器纹饰和器形的特殊要求,专供销往西方的“外销瓷”应运而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大量销往欧洲诸国。外销瓷中除了有广受青睐的青花瓷外,还有绿彩、粉彩和广彩等采用新的烧造工艺和纹饰风格的瓷器种类。

“克拉克”一词源于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称呼,由这些大帆船运载到欧洲的大批中国青花瓷器因此被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的烧制年代主要在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平和等处。

十六世纪东西方海上航线开通,双方从此开始直接、持续和大规模的贸易交往。克拉克瓷是中西贸易中最早出现的成批量的外销瓷种类。克拉克瓷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一度风靡欧洲,是中国与欧洲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有力佐证,是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物质载体。

在澳门龙嵩街圣奥斯定修院旧址等多个地点出土的克拉克瓷碎片,证明澳门是东西方早期瓷器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东方文化在西方世界的魅力,不单可见于适合欧洲顾客品味的入口艺术工艺品如画或瓷器、银、珍珠贝、搪瓷、名贵木材及漆器,还可在西方艺术家或工厂争相模仿制造这些中国产品中体会到。

中国描金漆屏风(十七至十八世纪)。描绘一群正在狩猎的葡萄牙人,背景是美丽的树和山。

这些仿制品中,较为著名的例子是在十六至十八世纪初由葡国瓷器厂所制造的“蜘蛛”纹样的碟、小瓶、筒、绘上精细图画的药罐,以及粗糙的家用陶器等,都是模仿明朝青花瓷器款式及纹饰的产品。

自十八世纪中叶起,西方无数陶瓷厂所制的上述各款入口工艺品的仿制品开始普及,在各社会阶层的家庭中都可见到。

澳门民居


澳门婚嫁习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