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东游记 39:马六甲与郑和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0-10-16
2016年3月6日,我骑行了24km市区,来到新加坡Woodlands关口,准备过桥前往丝路骑行的第12个国家——马来西亚。
临近关口处的路牌吸引了我的眼球:从新加坡过去马来西亚的汽车油箱里必须有3/4的油,否则将罚款500新币。据说,从马来西亚回来也不能带太多的食物和日用品,不然同样也会面临罚款。

这是因为马来西亚的物价要比新加坡低许多,新加坡人经常在周末跑到马来西亚度假,在回来的时候顺便加满廉价的汽油,带回便宜的商品。但是如果人人都如此,也便成了走私了,势必会对新加坡的物价造成一定冲击,所以新加坡政府就从制度上加以约束规范。

这使我联想起早年在澳门留学的时候,虽然仅隔着一个海关,但是澳门和珠海两地的物价却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周一至周五在澳门省吃俭用,一到周末就跑到珠海来吃大餐,然后顺便买上一个星期的菜带回澳门。我想,新加坡和柔佛州应该就好像澳门和珠海一样吧,过了海关,就不用再紧巴巴的过日子了!


前往新马边境的路上

来到新加坡海关,汽车和摩托车分流在不同的通道办理出境手续。如果看摩托车的这一道队伍,里面大部分都是马来人。因为距离很近,且通关方便,每天有不少马来人白天在新加坡上班,晚上又回到马来西亚住,频繁往返于两地之间。

虽然只有区区一条国境线相隔,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每次跨越国境线都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有独特的东西等着我去发现,这也正是旅行最有意思的所在——探索未知。

新加坡海关

过完新加坡海关,我便骑行上了连接新马两国的柔佛陆桥。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大桥,跟横跨欧亚大陆的博斯普鲁斯大桥完全不具可比性,但是却也位于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之上——横跨柔佛海峡。

柔佛海峡位于新加坡岛和马来半岛之间,其最宽的地方仅有4.8公里而已,小到没有什么存在感。在历史上,它曾是从中国到印度的船只的主要通道之一。相较于南部的新加坡海峡,柔佛海峡的风浪更加平静,是过往船只的理想避风港,曾经有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在这里停泊。

然而,对我来说,跨越了柔佛海峡,就来到了亚洲大陆的最南端——马来西亚柔佛州。从这儿开始,就一路都有陆地相连,可以一直骑行回到中国了。

跨越柔佛海峡

过了桥,便是马来西亚海关,虽说已经踏上了亚洲最南端的土地,但是内心还是有些许忐忑。

签证是对我的路线安排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因为先前在印尼办理马来西亚签证时,需要先有印尼的工作签证才可以办理,所以没办成。如果要办理马来西亚签证,必须把护照寄回国内办理才行,这对于每天换一个地方的我来说,明显是不可行的一个选项。我如果要继续骑行的话,要么等着出台有利的签证政策,要么只能绕道坐飞机到泰国继续前行。

马来西亚对于中国的签证政策是最多变的,因为它既想吸引中国游客,又想多赚点签证费用,往往一年之内可以改变许多次。我在印尼期间就有听说马来西亚将于3月1日起对中国护照实行免签的消息,所以特地跑到苏门答腊岛又兜了一圈,把入境马来西亚时间拖到3月份,等待免签政策的实行。

几经辗转,我还是站到了马来西亚的土地之上,向海关人员递上了没有马来西亚签证的中国护照。工作人员看了看护照,又看了看我,一脸疑惑的问:“你是中国人吗?”

“是的!”历经半年多的日光浴,我的皮肤已经晒成古铜色,跟当地人一样毫无违和感了“据说最近马来西亚对中国护照免签是吗?”

“好像是的”随后,他转过身去咨询同事。

看来,这些天应该都没有什么中国人骑着摩托车过关,所以他们对于新业务还不熟悉呢。在确认之后,工作人员直接在我的护照上盖了个章,给了半个月的停留期限:“好啦,欢迎来到马来西亚!”

就这样,我如愿的入境了马来西亚。虽说中国护照没办法像唐僧西天取经的通关文牒一样可以到处畅通无阻,但是世上并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锁定目标,一切都是可以变通的。

入境马来西亚

进入马来西亚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微信跟马来西亚华人刘其荣、刘岘良父子俩通报这个喜讯。在到达马来西亚之前,我多次跟他们确认了入境的问题,毕竟对中国免签是个破天荒的事情,突然给免了心里反而没底。

刘其荣很隆重的跟我说:“欢迎来到马来西亚,从入境这一刻起,你的一切行程就由我们来负责啦,我们每天都会安排沿途的社团接待你,一直到你离开马来西亚!”

刘岘良是刘其荣的儿子,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平时他跟我沟通得最多,事无巨细统统问他。他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贴身小秘书啦!今天刚到马来西亚,你就别骑太远了,骑到新山(Johor Bahru)就可以,由那边的刘氏青年团来接待你,过几天我上马六甲去跟你汇合。”

天啊,这哪像是在骑行呀!从苦行僧的骑行升级到了全程保姆式服务,幸福来得太突然,霎时间有点适应不过来啊!看来,我的马来西亚之旅应该会是轻松而愉快的。但是,不管别人如何帮忙,路还是得靠自己车轮滚滚的走出来的,马来西亚的骑行从亚洲最南端的柔佛州开始!

一边骑行,一边观察,是我认识每个国家的方式。与新加坡相邻的地方是柔佛州的首府新山,这里就类似于澳门对面的珠海拱北一样,是一个商业和服务业很发达的地方,遍地都是购物中心。新山不仅承接周末从新加坡过来度假的游客,还有不少中国人过来这儿置业。

随处可见的超市是最亲近生活的地方,从里面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民生。马来西亚有许多像7-11或者Family Mart这样的便利店,里面几乎可以买到每天所需的一切物资,甚至还有ATM机,简直就是一站式服务。从货架上的价格来看,马来西亚的物价跟中国差不多,大概只是一水相隔的新加坡的三分之一而已,我再也不用为买个饮料的小事而盯着价格比较半天了!怪不得口岸那边要限制带东西回新加坡。

在顺利过关的兴奋劲过后,肚子已经咕噜咕噜的表示抗议了,忙活了一早上,现在已是中午时分。我原以为马来西亚会是个跟印尼差不多的国家,没想到马来西亚的餐饮卫生要比印尼好上不少,而且人人会说英语。就拿最简单的快餐店来说,马来西亚的都会用盖子给它盖上,而印尼则是放任苍蝇到处飞。哪怕是全球统一标准的KFC,印尼棉兰的门店是不开空调的,让我在里面满头大汗的啃汉堡,而在马来西亚的KFC则是开空调的!骑行了半年时间,在恶劣条件的轮番蹂躏下,人都变成乡巴佬了,这是我第一次在骑行的时候在有空调的环境下吃午餐。一边喝着冰镇饮料,一边看着窗外火辣辣的太阳,这感觉别提有多畅快了!

如果跟新加坡比较,马来西亚是有点脏乱差;如果跟印尼比较,马来西亚显得干净又文明。总之,马来西亚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舒适。

午餐竟然有KFC

再来说说马来西亚的道路吧!它的国道在市区繁华区域是做成像欧洲中速公路那样半封闭式的,到了郊区才是开放式,极大的保证了行车的效率。马来西亚路况好得出乎意料,可以达到中国的水平,甚至在细节上更胜一筹:路牌指示清晰,行车文明规范,还有专门的摩托车道!

交通安全的问题比起之前在新加坡提及的身体健康要来的重要的多,毕竟生病只会影响骑行进度,而交通事故却是致命的!5个多月前在土耳其被大巴撞飞的经历还记忆犹新!在一个国家的骑行体验的好坏,交通是最直接的因素,毕竟一天有8-10个小时都是在路上呢。想想埃及撞死人不偿命的汽车、印度震动模式的公路,还有杀人的减速带,我能活到今天,还得感谢它们的不杀之恩啊!除了尽量避开交通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之外,还必须练就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功夫,这就是骑行路上的生存之道。

马来西亚大约有700多万人口,占人口总数23%,是继新加坡之后全球华人占比第二大的国家。可是面对路上随处可见的中文、骑楼和寺庙,让人感觉仿佛是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乡镇一般。这是因为马来华人努力,勤奋,低调,坚韧,不屈不挠,掌握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贡献了约90%的税收。马来西亚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华人的身影,尤其是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是华人经营的,这就不难解释沿路的商店到处都是中文了。

令我感到惊奇的还有数目众多的寺庙,无论规模大小,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寺庙,里面供奉着各自的神明,这跟泉州非常相似。如果再走进一点细看,就连寺庙的样式都是浓浓的闽南风,尤其是独居泉州地方特色的燕尾檐。当年先民下南洋的时候,除了一般的行李,也把家乡的神明带了过来,保佑一路风平浪静。在落地南洋后,他们便建庙把神明供奉起来,即祈求神明的保佑,也成为对乡愁的寄托。



马来西亚华人

从新山到马六甲仅有区区200多公里的路程,在沿途华人社团的助力下,更是飞一般的感觉,仅两天时间就进入了马六甲的地界。此时,一座风格迥异的寺庙吸引了我的注意。

因为宗教建筑是一路上最华丽的建筑,是当地艺术风格的体现,是骑行路上的一大看点。马来西亚的主要三个族群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各自不同的寺庙在造型上各有千秋,大老远就可以分辨出来。

在马六甲看到的这座琉璃瓦的寺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道教寺庙,但是既没有燕尾檐,屋脊是也没有飞龙彩凤,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走近一看,竟然有Masjid字样,但是却没有传统的洋葱头屋顶,难不成这是一座清真寺?马六甲是与中国历史渊源最长久的城市,郑和下西洋曾经六次到访马六甲,更有汉丽宝公主的传说,从明朝流传至今的还有峇峇娘惹这个土生华人族群,也许是因为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连清真寺也都变成中国风了呢!

马六甲又会有多少中华文明的遗存呢?接下来请跟我一起来到这座海丝路上的传奇城市一探究竟。

琉璃瓦清真寺

2016年3月8日下午,我骑行到了马六甲的地标——红屋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满是游客,说的是久违而熟悉的普通话,看来这座跟中国有着密切往来的城市也是中国游客的首选旅游地呀!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见到如此多的中国游客,在自己拍照的时候,引来了众多游客好奇地围观。

一位老大爷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小伙子,你真棒!从中国骑到马来西亚!”

人总是有思维惯性,认为应当是从中国出发的,在接下去的骑行过程中,我经常被这么误会。于是,我解释道:“大爷,我是从意大利骑行过来的?”

大爷眯着眼睛,竖起耳朵,怀疑是不是听错了:“啥?哪里的意大利?”

他也许以为是中国哪个城市的地名吧?毕竟意大利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需要坐12小时飞机才能到达的遥远国度,我继续解释道:“是欧洲的意大利!”

大爷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天呐!那么远!你是怎么做到的?”

随后,我把手机里一路拍摄的照片跟他分享,大爷逐渐激动起来,赶忙招呼他的团友们:“大家快来呀,这个小伙子是从意大利骑自行车过来的!”

在大家的簇拥之下,我成了流水线合影作业的模特,成为红屋广场上最闪亮的明星。

马六甲红屋广场

拍完照之后,开始忙活正事,我跟马来华人刘岘良相约在红屋广场对面的鸡场街见面。这里是马六甲的唐人街,入口处挂着李总理访问马六甲的巨幅海报,整条街上都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到处洋溢着一派欢乐喜庆的中马友好的气氛。

迎面走来一个大高个,跟我打着招呼:“老大,你好!”

“你是刘岘良?”因为一直都是在微信上沟通,只看到头像,没看到真身,除了黝黑的皮肤外,这一米九的大高个可一点都不像马来西亚人。

他笑眯眯的回答:“正是在下,你一路过来辛苦了吧?先吃个点心休息一下,一会带你逛逛。”


鸡场街


我们一起来到鸡粒饭餐厅吃点心,可是我的心思却丝毫不在美食上,毕竟马六甲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城市,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印度洋的枢纽:“马六甲都有啥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东西呀?咱们接下来怎么安排?”

刘岘良胸有成竹的说:“在你抵达马六甲之前,我就已经把攻略准备好了,别看我年龄小,可帮我爸打理了不少生意呢,一会儿我们先去旁边的郑和文化馆看看吧。”

别看他才20出头,一路上却都能很细致的帮助我安排行程,这成熟干练的样子,一点都不像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我难得可以松一口气,终于过上不用做攻略的好日子啦!我开玩笑的说:“那我接下来就啥都不管,全程跟着你混喽!”

刘岘良拍着胸脯说:“你就放心吧,一切由我来安排!”
我们来到位于鸡场街的郑和文化馆,这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出资修建的,里面展出有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等,还展示了船员的生活场景。

郑和文化馆

展馆中央一幅巨型的地图上标记着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线图。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堪称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不仅进行得早,而且规模大影响广。我们可以把他和欧洲同时期的的几位著名航海家拿来一一比较:

1405年至1431年,郑和率领200余艘大小船舶,平均每次约2.7万人,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到达东非的肯尼亚。
1497年至1499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100 个水手,分乘四艘帆船,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只有三艘帆船,人数约90人。

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海员麦哲伦率领五艘帆船,265 名水手,作环球航行,最后回到西班牙只有一艘,剩下10人,麦哲伦本人也死在菲律宾。

相比之下,郑和的航行比欧洲航海家们早了近一个世纪,是航海时代的先驱,不仅让中国的航海事业达到了当时的世界之巅,对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船队有多强大?在距离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00多年后的1511年,葡属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率16艘船和1000人前往马六甲,击败了马六甲苏丹马哈茂德率领的由20000人和20头战象组成的部队,从此开启了葡萄牙殖民时代。这样规模的部队相较起100年前拥有200多艘船、27000多人的郑和船队简直就是小儿科,在15世纪,郑和船队可以说是可以横扫一切的无敌舰队了。

如此强大的舰队在马六甲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如果没有郑和,马六甲的历史可能要改写。郑和七次下西洋,曾经六次停留在马六甲,将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使马六甲成为繁荣一时的贸易中心,为马六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马来古代文学经典《马来纪年》记载,郑和曾组织当地军民筑起古城墙,修建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晚上派人昼夜巡逻,制订一整套警卫制度,不仅扫除了城内的不安定因素,也利于都城的保卫,使得马六甲臣民在此后的百余年里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另一方面,郑和还曾在马六甲三宝山麓设立官厂,囤放粮食、货物,消灭了海盗的侵扰,帮助马六甲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马六甲当地的人民对郑和的功绩十分感佩。

在郑和船队中还应用了许多先进的航海技术,其中“水密隔舱”与指南针起被誉为“开辟世界远洋航海的新纪元”的伟大发明,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由此开启了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经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从此人们在茫茫大海之中再也不用迷茫。指南针的应用正弥补观察天文星辰的缺陷,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指南针的应用引起了航海技术的重大改革,开创了航海事业的新纪元。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水密隔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舱室,这就使船舱成为水密舱室。它可以提高船体抗沉性,保证航海安全,又能增强船体构造强度,还可以取代加设肋骨工艺,简化了造船工艺,缩短了造船周期。随着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郑和宝船上的水密隔舱结构传入海外各国,并流传到欧洲,逐渐被世界各地的造船家所吸取。


关于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麒麟坐船的有趣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视麒麟为瑞兽,是吉祥的象征。有一次,郑和在东非的麻林国(肯尼亚的马林迪)看到一种动物,十分高兴,一口咬定是麒麟,并将好消息带回了国内,举国欢庆。郑和带着“麒麟”回南京的时候,朱棣还亲自到奉天门去迎接异兽,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在红屋广场旁边的马六甲博物馆里面还有一个“郑和文物纪念廊”里还展出了各种图片、文字说明、研究资料、模型等,以及主题为“和平之旅七下西洋”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图片展,详细介绍了郑和七下西洋及与马六甲的历史关系。
1402年,来自今天印尼巨港的王子拜里米苏拉,因动荡的局势而带着部众北逃,来到了依然名不见经传的马六甲落脚。王子在当地马六甲河的河口休息时,看到一只小鹿将追赶自己的猎犬踢入水中。他觉得这是一个吉兆,便选择在这个原本不起眼的河口位置,建立属于自己的城市。闻名遐迩的马六甲城,就这样仓促建立。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著名的郑和船队就开始了下西洋活动。他一眼看中了新兴的马六甲城,并在当地建立了明朝的第一个海外基地。随即,明朝开始用大量的资源来营建马六甲城。郑和甚至亲自在马六甲当地建立了专门的仓库与防御工事。马六甲乐于也接受明朝人的扶持,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外交上一直紧跟明朝设置的朝贡贸易体系。

对于马六甲来说,郑和是一名和平的使者而不是侵略或殖民者,他不但是我们华人的骄傲,也是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是中国政府友好、和平外交的一个象征。

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由于马六甲优越的地理位置,它逐渐成为东南亚船只的汇集中心,加上作为马六甲王国的政治及回教中心,马六甲港口吸引了大批商贾、回教徒与旅客前来。在最鼎盛时代,有四万多人口,并设有港务官来管理各国的贸易;市场上有各种货品流通,如中国的丝绸、银器,菲律宾的糖、马尼拉麻,印尼的香料、米、金、象牙,印度的棉花、颜料、药材,锡兰的珍珠等。当时的商业范围极广,包括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缅甸、暹罗及越南等国。
如今,走在这座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街头,你会发现它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血儿。这里不是中国,却有着无数的中式百年老店屋。墙上镶着图案精美的瓷砖,瑞狮门扣,镶龙嵌凤;这里不是葡萄牙,在升旗山上却屹立着圣方济教士塑像和圣保罗教堂;这里不是荷兰,却有一座赫赫有名的荷兰红屋……行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迹向人们诉说着马六甲的故事。

因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马六甲。从建城的1402年起,马六甲在郑和七下西洋的时期进入黄金时代,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主要港口。从1511年起,直到1957年宣告独立,马六甲分别被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等列强殖民统治了400多年。现在,在马六甲看到的诸多历史建筑便是各个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殖民主义是指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家,通过武力征服、侵占、收购、扩张等方式取得另一地区的控制权作为殖民地。殖民主义国家会强加自身的社会文化、宗教和语言于被征服的民族身上。开拓殖民者会自以为在精神和价值上比被殖民者优越。

马六甲城

漫步在马六甲,我的脑海里思考着一个问题:强大就一定要和征服划上等号吗?

很明显不是的,郑和即是中马和平的代表性人物。在当时,中国和马六甲的国力差距,远远比后面的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等国的殖民者要来得悬殊得多。马六甲在最鼎盛的时候人口才4万多人,而郑和下西洋平均每次都带有2.7万官兵,再加上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但凡郑和船队有发动战争的念头,马六甲完全没有反抗之力。
郑和是抱着“通好他国,怀柔远人”的目的下西洋的,从明太祖开始,中国便一直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郑和不仅给马六甲带来了和平和友谊,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的先进技术,马六甲在郑和下西洋后的一个世纪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郑和下西洋的行为如果放在600多年后的今天,可以用另一个全新的概念来诠释它,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郑和船队模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很大的话题,郑和代表的是官方层面,如果把它落到民间呢?

马六甲的居民除了马,华,印三大种族外,还有明朝商人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后代,称作峇峇娘惹。如今,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的华人后裔还有约25万人口,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马六甲,他们逐步形成了马来西亚特有,同时也是马六甲独一无二的习俗和文化。

峇峇娘惹的语言、服装和饮食都深受马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固守中国的传统习俗。娘惹平日的穿着和本地女人一样,但碰到节庆时,则会换上中国式的服饰。最常见的,就是男士会穿着中式衫袄,戴瓜皮小帽;女士则会穿上刺绣和蕾丝滚边的上衣,裙子是艳丽的印尼沙龙,脚穿珠绣鞋,图案为凤凰和花朵,非常明艳照人。 

峇峇娘惹服饰

峇峇娘惹虽然外表洋化,但却依然保留华人传统的婚丧嫁娶等风俗和传统礼仪。逢年过节必备大鱼大肉,向祖先牌位鞠躬跪拜。他们的住宅也还保持着中国气派,大厅和走廊里摆着的都是古香古色的中式雕木家具,中国味道浓郁。


峇峇娘惹住宅

“娘惹”本是指中国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女儿,娘惹秉承了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出嫁前就是个烹饪能手。娘惹身上遗传着中华妇女美德,勤劳俭朴,也将中华菜肴烹饪方式与马来菜肴原料自成一体做成娘惹菜,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口味,风靡南洋,这些特点都体现在娘惹菜里。

与中餐相比,娘惹餐的口味偏重,但又不似马来餐那么辣。一些娘惹面食,例如先前在新加坡吃的汤汁混合椰浆的“叻沙”(Laksa),以及搀以酸辣汤汁的马来炒米粉(Mee Siam),都是当地常见的小吃。他们长得像中国人,但却以手抓饭,只有吃面时才用筷子。


娘惹菜

在明朝时期,中华文化明显是优越于马六甲王国的。当来自中国的商人与当地人通婚定居之后,中国人并没有强势的将家庭中国化,而是将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互相融合,求同存异,形成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峇峇娘惹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和谐共存的典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倡导了友爱和平的价值观。
反观葡萄牙,由于当时《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极度盛行,东方成为欧洲人概念中财富与黄金的同义词,葡萄牙便尝试着开发新航路前往东方发展贸易。但是,当葡萄牙抵达东方时,便按奈不住其贪婪的本性,在印度的果阿、柯钦,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中国的澳门都通过武力掠夺占领,并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将西方的社会文化、宗教和语言强加于被征服的地区。

由峇峇娘惹构成的小家庭就是一个共同体,从家庭到族群,从族群到国家,再到国与国之间,这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朴实的基础。早在明朝,峇峇娘惹和郑和便是中国从民间与官方的不同维度来诠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典范。

600多年前,郑和的船队带着和平、友谊来到这里,开展互利的商业文化交流,并帮助维系当地的和平与安宁,是和平交往、互利友好的使者。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来到富庶之地, 并没有搞掠夺,也没有搞扩张,更没有搞殖民,留下的是当地传颂了几个世纪的善举和义举。

在新时代下的今天,持续600多年前的中马友谊还在不断发扬光大……

马六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国对马来西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制造业,在这个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旁合作兴建皇京港。希望中马两国可以再现郑和时代的历史辉煌,继续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皇京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