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利国:沈老五家四代婆媳关系发展简史

 京都闻道阁 2020-10-16

婆媳关系一直是中国人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情况错综复杂。究其原因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台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素质的提高,经济条件的好转,居住环境的改善,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难以处理的婆媳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我认为,归根结底是我们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获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所带来的结果。这涉及到哲学观点,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你有吃有喝有用的,都能处处为对方着想,矛盾从何而来?

我有一位朋友,从小大家都叫他沈老五,结婚后仍然这么叫,要是有人叫他大名,一时反应不过来,人们也就习惯了,“沈老五、沈老五”的叫着。他只念了个小学,就给师傅一起到外地学篾匠,别看他读书不行,干活可是一把好手,手艺学的很精,只要有参照物做样子,他都能完美无缺的编出来。今年已经70岁了,一直想找一个年轻人接班,传统工艺不能丢掉,给这个做工作不行,哪个不同意,眼看就要失传,可是没有办法,现在谁还学这门手艺。前几天我见到他还说起此事,因为我们比较熟悉,曾经在一起工作了近一年,对我特别照顾,我也十分感谢他。我们彼此问候了解各自情况,他比较喜欢言谈,从他谈话中的语言及表情,日子过得不错,老两口生活十分安逸。他执意留我吃中午饭,我有事推辞了,他很不高兴,并且说,现如今可不是过去那个年代,我一再声明确实有事。说着说着把谈话的内容转向过去了。

沈老五的爷爷十九岁结婚,奶奶是裹脚老太太,现代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小脚女人了,大集体这样的小脚是不算劳力,主要是照顾一家人生活。她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沈老五的父亲是老大。家里有三间土坯房,大一点的孩子都住在隔楼上。家里生活来源主要是靠种地为生,后来农业社改为计工分。家里养了五只母鸡,下的鸡蛋除家人谁有病了,或者有重要客人来吃几个,多数都是用来换取生活日用品,偶尔也把纺织的粗布换点零花钱。

时间过的真快,大儿子已经十八岁了,父母张罗给娶媳妇。孩子大了愁坏了爹娘,房子就这么大,本来就住不下,添一口人就更加困难。没办法,父亲用土砖把一间屋隔成两间,一半做婚房。一年后儿媳妇生孩子,巧的是老婆子也生孩子,也是最后一个,我们这里叫幺儿子,儿媳妇本来想着有了孩子奶奶可以帮一把,没成想婆媳都在坐月子。孩子满月后媳妇要到生产队干活,就把孩子交给奶奶,一次可以时间长了奶奶也受不了,她不仅带几个孩子,还要做一家人的饭,虽然那时候的饭简单,但程序要到位。久而久之婆媳产生矛盾,最后闹的水火不容。俗话说得好:树大分叉,儿大分家。这是规律。在族亲的监督下,把老大分出去,婚房半间屋给他们,做饭用一个厨房,厕所公用。从此以后婆媳是井水不犯河水,见了面如同不认识一样。嘴上不说什么,心里都有一本自认为的明白帐。婆媳各自养了几只鸡,白天散养,太阳落山后各自回到鸡舍,主人要进行清点,婆婆清点后发现少一只,就到儿媳妇家鸡舍瞧瞧,被儿媳妇发现,说老婆子给鸡下毒。老婆子说丢了一只鸡,看看你们鸡舍里有吗?你一句我一句争吵起来。后来在左邻右舍的劝解下才平息,大家一起去寻找丢失的一只鸡,最后在竹林里找到了。大儿子夹在中间十分难受,用农村俗话讲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老娘说儿子没出息,管不住老婆。老婆埋怨丈夫无能力创造好条件,这么大了还听你妈的。

有一年母亲六十大寿,这在农村可是一件大喜事,正赶上闹荒年,饿死了不少人。在这种环境下,能活到六十岁,真是高寿。儿女们一起商量,现在父亲不在了,母亲养我们不容易,身体也一直不好,也应该享享福,大家一起操办。寿宴过后老娘由四个儿子轮流,每家三个月。四个儿媳你看我我盯着你,都不发言。农村有个习俗,女儿出嫁了是别人家的人,养老完全是儿子的事情,其责任及具体事情都是媳妇的。叫四个媳妇发言,也就是表个态度。四个媳妇也明白,这种场合可不能乱说话,弄不好会落个不孝之名。因此大儿媳妇心里再多意见也不会乱说,一言不发。二儿媳妇说我们看大嫂子的,她是老大,三媳妇说大姐做鞋二姐有样,四媳妇说我没有发言权,人都是要老的。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可是落实起来很难,老太太处处讨好儿媳妇,但大儿媳仍然改变不了对婆婆的态度。有时左邻右舍都看不惯,但谁又能当面说呢?只是几个族亲长辈出来说说,劝解一下,表面看风平浪静,但心结始终打不开。直到老人65岁去逝,这一篇才翻过去。

老太太的丧事办的很热闹,奇怪的是大儿媳妇哭的最多也最伤心,有人说她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也有的说她良心发现,醒悟了。

大儿媳妇生了三男两女,农村叫差花生,一三五是儿子,二四是女儿,沈老五是他的幺儿子。五个孩子除沈老五念到小学毕业,其他没读什么书,都在农村种地,并且都早早结婚生子。各自都分家过自己的小日子。那年代正是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抓农田水利和梯田改造,男人出勤率每月28天,女士26天,就连春节也不放假。可真是苦坏了农民,体力活重还吃不饱饭。老大已经有两个孩子,老三老五各一个,带孩子的重担都落在老奶奶这里,有时累的腰酸背痛,但又不好意思给儿媳妇讲,讲了就是意见,因此她太有体会了,只能默默承受。有一次老三家女儿陶气不听话,到树上摘桃子,一不小心掉下来摔了一跤,住进医院,这可把当妈的心疼坏了,责怪老婆子没照顾好孩子,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奶奶也在自责,一气之下都不带了,这下可炸锅了,等于得罪了三家人。气话归气话,孩子送来了还是要带。但和儿媳妇关系搞僵了。有一次不知为什么事,老婆子和大儿媳吵了起来,大儿媳一句你当年怎么对奶奶的把她噎死了,此刻心情简单是有理也低人三分。从此以后她吸取教训,处处谨言慎行,认可自己受委屈,也不给几个儿媳妇发生矛盾。

沈老五可以说是混江湖的,经常在外面从事篾匠活,加上自己也有点文化,别看他结婚比较晚,但兄弟几个数他日子过得红火。头两个生的是女儿,一心想要一个儿子,可这时候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如果当初生还可以打个擦边球,执行也不严格,但媳妇始终怀不上,家人都替他着急,可这也不是急的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上升到国策级,媳妇才怀孕,一家人又开始着急了。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好在沈老五两口子平时为人很好,对公公婆婆比较孝顺,都给他打掩护,第三胎真是个儿子,起名叫沈放,寓意中国改革开放,中国人走出国门,过上富国强民的生活。这时候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沈老五的手艺派上了大用场,买他编的家什人多了。有点钱以后,别人在村里盖房子买电器,沈老五在县城买别人的旧房子,因为当时还没有房地产开发一说。别人知道后不理解,说他是有钱烧的,又不是城里人,又不在城里工作,买房子干吗?

听沈老五是怎么说的:我爷爷、父亲没有文化,我只是小学毕业,这辈子吃了沒文化的亏。农村教育资源条件环境太差,起早贪黑,两头不见天,翻山越岭走五公里上学。我不能叫我的孩子给我一样,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安排媳妇带三个孩子到城里念书,我在农村种地干点手艺活。我们不得不佩服沈老五的远见卓识,两个女儿上大专,儿子考上大学。两个女儿赶上了好时候,八十年代末国家急需用人之时,都被分配到县城上班。儿子大学毕业后自谋职业,十年后开了一家公司。全村人都羡慕,不依靠权势,不求任何人,靠超前的思维方式,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才。在沈老五的带动下,全村人似乎都从梦中惊醒,教育投资比什么都有价值,后来也陆续不少孩子考上大学。沈老五也成了人人尊重的人。

沈老五的父母年龄大了,兄弟三个商量如何养老的问题,先征求父母的意见,老父亲说我们目前还能够自理,自己种点菜园子,三个儿子每家给50斤大米,20斤面粉,500元钱,住院治疗除医保报销外,三家平均负担。老大说,父母年龄大了自己照顾自己我们不放心,每家四个月轮流照顾。三儿子说最好是轮流一年,我们也好安排一年的事,该轮流到我家这一年就不安排出去打工。老五说哥嫂怎么安排我执行就是。最后暂时按照父母意见办,到一年后,老大老三粮食给了,但钱到不了位,老人也不好意思张口,平时没钱了老五给,老五的三个孩子给一些。春节时老人又提出欠钱的问题,大媳和三媳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婆媳之间又产生了矛盾。最后老五夫妻提出两个老人我们一家照顾,二个哥哥负责老人冬天取暖柴火煤球。致于吃穿零用钱,根据自己的能力自愿。此话一出,大儿媳三儿媳不同意了,孝顺父母我们都有责任,怎么能叫你一家承担?其实这是面子话,谁都听的懂,但这话说的有道理,不是他们不给,而是经济确实困难一点,平时还不是经常关心老人。最后老人听老五的意见。

沈放娶的媳妇是城里人,两口子整天忙着打理生意,有了孩子后,沈老五两口子到城里照顾孙子,开始有些不适应大城市生活,但为了孩子不习惯也要适应。没在一起婆媳一点问题都没有,偶尔走动一下挺新鲜的,也就是大家说的距离产生美。其实婆媳关系不是思想有问题,更不是儿媳不孝顺,而是观念不一样。老人苦怕了,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用。小两口早晨偶尔出去换个口味,她会说不会过日子。剩菜剩饭倒掉,她说有钱烧的,土豆长芽子不能吃,她说没见过吃死的,家里安装一个纯净水机器,她说多此一举。小两口给她解释,她说我吃了一辈子也怪好的,还叫他们不要听别人忽悠。但媳妇好,从不计较,总是耐心做工作,婆婆也在慢慢的改变,只是嘴上不说。婆媳关系十分融洽,儿媳妇时不时的给公公婆婆买点这个买点那个,把老人哄的开开心心。

目前沈老五大哥的孙女去年考上了大学,小孙子后年参加高考。二哥的孙子孙女一对双胞胎,今年都考上了市里高中。

我比较欣赏国富民强这句话。随着党中央扶贫攻坚步伐的加快,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很欣赏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真理。我更喜欢“家,不是战场,不需要摇旗呐喊,论非胜败。家,不是棋盘,不需要小心翼翼,处处提防。家,是温馨的港湾”这几句话。相信沈家第五代人,生活更美好,婆媳关系更融洽。

2020.10.15十堰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更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