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玲君 771 新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03

 山湖微波 2020-10-16

0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诵,充分感受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2.了解诗人生平和写诗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宋词的不同风格。

3.品鉴欣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人的个性魅力。

02

一、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叶嘉莹先生对苏、辛的评价:“辛词沉郁,苏词超妙。辛词多愤慨之气,苏词富旷达超逸之怀。”

我们上节课领会了苏词的超妙和旷达。本节课我们对比学习辛词的沉郁和愤慨。

03

二、朗读擂台,感音韵美

男生读,女生读,师读生读对读,一起体味音韵美。

04

三、辛弃疾档案

宋词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在众多词人中,有一位,武能杀敌,文能赋词?他是谁?就是辛弃疾。

他的词现存六百多首,是宋词中最勤奋的作家,是现存宋词数量排名榜首者。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其词善化用典故。

05

四、看题目,索信息

地点:京口北固亭

手法:怀古(写古人古事喻指今天)

06

五、品诗歌,赏艺术

1. 一首诗歌最明显的写作手法?

明确:典故。

2.他都写了谁?称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深蕴其中什么情感?

表面上有名字的:孙仲谋、寄奴(刘裕)、佛狸(拓跋焘)、廉颇。

没有名字,藏身其中:刘义隆、霍去病。

孙权称字仲谋(一代霸主,功成名就,崇敬油然而生)

刘裕称小名寄奴(出身贫苦,平定叛乱,建不朽的功勋,爱慕)

廉颇称姓名(无字号,自况,壮心不已却也一丝悲凉)

刘义隆年号元嘉(北伐兵败,生灵涂炭,讽刺以史为鉴)

拓跋焘称官名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义隆到京口建立行宫,疏离不承认)

霍去病称最大功业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英雄崇拜之情)。

3.运用多个典故,是否重复生硬?

或与京口有关(孙权、刘裕、拓跋焘),或与自己的北伐理想有关(刘义隆、霍去病),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处境一样的(廉颇)

运用典故技巧高超,手法灵活,各有不同,融入到词中,没有重复生硬之感。

孙权、刘裕重在写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为歌颂崇拜向往:前略写,巧妙无痕融合在景物描写之中;后为详写,作者更看重出身贫寒到最后建功立业的刘裕,在人们的交谈中,自然而然地点出他所住的位置,夸张而又形象地描写他功成名就之时的气势。

刘义隆、霍去病、佛狸(拓跋焘)、廉颇重在写和他北伐抗金类似的事:直接叙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个句子里套用两个典故,失败的刘义隆也有英雄梦想,学英雄之梦,但要反而用之,以他为戒,北伐千万要做好准备;在描写周围境况之时,很自然写到百姓的安居生活,忘却了北伐,收复中原,可以推想,失地的百姓,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忘记了自己是宋人,可见北伐之迫切,拓跋焘的故事只作为一个祠堂地点出现,隐而其中;最后,借用赵国君主的问语,活泼生动地写出廉颇典故。

孙权在描写景物之中,刘裕在百姓闲聊之中,刘义隆直接写出(套用了另外一个霍去病),拓跋焘在记录百姓生活之中,廉颇在鲜活的对话中。每一个被作者安排的出场都不重复,都那么巧妙,天然融合在一起。

典故之间,又点染对比手法:有成功和失败的对比(刘裕、刘义隆),舞榭歌台的太平和神鸦社鼓的假太平的对比;一场战役的成功者失败者对比(拓跋焘、刘义隆)。

4. 语言表述上呈现特点?

以文入词:口语化,不讲究词语字斟句酌。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副词、被动词出现,不再是诗化的语言,而是文化的语言。还比如“人道”,“犹记”,“可堪”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对话。整首词语用活泼,没有格律的限制,没有精雕细刻的诗化语言。

07

六、“四十三年”,燃烧的火

词中有一个显性的数字。

43年前年,作者在硝烟弥漫的抗金战场,是一个驰骋疆场的将军(他曾是两千人的起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之时,他亲率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南归之后,本怀一腔热血要为国杀敌收复失地,怎奈先后为地方官,被排挤,乡间闲居20多年。

43年后,空悲切,转眼,已经两鬓斑白,朝廷无能,报国无门。但叹息肠内热,还愿做廉颇,至死要报国。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词中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以诗入词的典范,语言讲究,性格旷达超脱,悟透哲理,对于内心宁静。

辛弃疾的词,以文入词,词人的外表里住着一个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他一腔爱国赤忱,从未改变,善用典故丰富自己的表达,感情永远炽烈。

如果说苏轼的词是一片冷蓝,辛弃疾的词就是赤红;如果是苏轼的词是一片广袤的湖,辛弃疾的词就是飞流而下的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