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的足迹

 潍坊北海道 2020-10-16

作者|秦勇

       我研究“家”有些时候了,但愿意与大家进行广泛交流。下面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家的足迹。

       家的足迹是家族在治理家的过程中所走过的路。有人说,往往是名门望族总能留下自己的足迹,庶族很难看到他们的足迹。其实不然,无论是望族、庶族都应该留下自己的足迹,以激励后人兴家兴业。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家族足迹,都是些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事迹,是些能够拿出来炫耀的东西,而那些挫折、失败的,人们往往看不到。英雄成功的事迹重要,他能够鼓舞人、激励人,而那些失败者的事迹也不比成功者逊色。成功者是用失败垒起来的,失败、失意是用胜利产生的。也就是成功里有无数的失败,失败里有无数的成功。

       家的足迹里应该有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失败者和失败的原因,不应只关注那些成功者和成功功绩,而更应该关注那些失败者和失败的理由,失败者的理由比成功者的功绩更有意义。

       家的足迹从总体上说有三个大方向的内容:一是家训,二是家谱,三是家规。这三个方面足以反映出家在不同时期的兴旺程度。

       一、家训

       家训是形成文字的家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子孙有调教、号令之效。对贤而智者是劝导性的,对顽而愚者是强制性的。

       家训和家教有密切联系。家教是家长的口头训示,家训是把家长的训示记录下来,并一代代地去照着做。家教产生家训,家训产生家风,家风产生家道,它们有着连贯性和一致性。

       家教是随时随地的家训,家训则是代代相传的家教。家训挂在墙上,写在书上;家教是挂在口头上。家训是整个家族对子孙的规范和约束,它有继承和发展性。好的家训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增减。

       说家训,应该是孔子最早。孔子在家经常与弟子说教,内容极其丰富,有言解、行解、仪解、论解、刑解;有问礼、论礼;有致思、三恕;有辩政、问政、刑政;有在厄、困誓;有观周、问玉等。将家事、国事、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的礼仪、伦理讲给弟子们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整套中华民族的家训蓝本。

       孔子这样说给弟子们听:

       “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伯常骞问于孔子曰:“骞因周围之贱吏也,不自以不肖,将北面以事君子,敢问正道宜行,不容于世,隐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问也。自丘之问,未有若吾子所问辩且说也。丘尝闻君子之言道矣,听者无察,则道不入,奇伟不稽,则道不信。又尝问君子之言事矣;制无度量,则事不成,其政晓察,则民不保。又尝闻君子之言志矣,刚折者不终,径易者则数伤,浩倨者则不亲,就利者则无不弊。又尝闻养世之君子矣,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见像而勿强,陈道而勿怫。”此回者,丘之所闻也。

       ……

       孔子家训的境界是很高的。

       有国君但不去侍奉,豢养家臣是要求他为你做事;有父母而不奉养,养育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报答;有兄弟却不尊敬,要求弟弟对自己顺从。这都不是恕!

       孔子的思想已超过了一般人的境界,完全融入到了自然之理。人事君、养老、爱弟是常理,是应该做的,但君要求臣,老要求子,兄要求弟的内容就有点不恕了。君臣、父子、兄弟是相互的。君爱臣应该,父育子应该,兄爱弟应该;臣事君应该,子奉父应该,弟顺兄应该。如果我养你,你就必须孝敬我,这就有些不符合自然了

       自然之道是君要有臣,父要有子,兄要有弟。如鸟儿捕食衔到小鸟嘴里,将其喂大,小鸟会飞,具有捕食能力,小鸟就飞走了,老鸟后来的生活就完全没有去依靠小鸟反哺。生物都是如此,人为什么必须要求“小”来反哺呢?反哺是“小”的主动;要求其反哺,“小”就被动了。人的连续不断与其他生物的连续不断一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在社会教育影响之下都有主动的能力。老主动育好下一代,下一代不仅要育好他的下一代,而且还要奉好上一代。一代主动给一代,人类就都恕了。要达到孔子“恕”的境界,除人类的主动以外,还要有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不要求别人帮助,凭自己的努力主动去完成自己的一生;要求别人帮助,在社会还不是很谐和发达的时代里,这也是人的一种互助能力;有要求就有人来帮助,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能力体现,但不是人的最高境界。

       君、父、兄,在孔子那里是一些境界很高的人,认为他们能够不求助于别人也能完成自己的事情。

       “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见像而勿强,陈道而勿怫”是何等境界?

       孔子的“恕”是人类的金律。人们能够实现的,普遍能够做到的是铜律,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除孔子的家训外,相对较早的就是颜氏家训了。《颜氏家训》制定于南北朝时期,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序中这样说:解读圣贤所写的书藉,能够让人懂得何为忠孝,说话前注意思考,时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建立功业,扬名千里,这些道理,都做了全面的讲述。魏晋以来,出现的各种诸子著作,道理大致都如此,内容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相互间不断学习模仿,就好比是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有重复无用之感。今天我在这里著《家训》,初衷并不是要给大家制定为人处世的规范,而仅仅希望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后代子孙。一样的话,亲近之人说出来就觉得可信;一样的命令,钦佩之人发出的就能够执行。想要阻止小孩打闹,师友的劝告就比不过阿姨的指令;劝解生活中的打架争吵,先人尧舜的教导就比不上妻子的劝告。希望我著的《家训》能成为你们的信奉之物,总比阿姨、妻子的话要贤明得多吧。

       我们家的门风和家教,一向严谨周密,在我童年时期,就直接受这样的熏陶教育。天天和两位兄弟在一起,朝夕侍奉双亲、嘘问寒暖。行动走路谨慎规矩,言辞神态平和安祥,毕恭毕敬小心谨慎,像拜见高贵威严的君王一样。父亲经常对我们说些鼓励的话语,询间我们有哪些爱好,慢慢消减我们的短处,发挥我们的优长,提出的建议都是中肯的。在我九岁时,父母双亲都去世了,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家业衰落,人丁萧条。慈善的哥哥扶养我特别辛苦,对我总是仁爱有加,而少严词,指导的话语也不那么严历。虽然我那时也诵读《礼记》、《左传》,喜爱写文章,这与受到当时社会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放纵自己,言语轻狂,不修边幅。一直到了十八九岁,才有意识开始锻炼,只是因为已经习惯成自然,很快改掉是很难的。到二十岁以后,才开始渐渐不犯大错,但还经常心口不一,本性和私情经常相抵触,晚上觉察到早上的过失,今天忏悔昨天犯下的错误,常常自己惋惜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才会走到如今的地步。想起平生的志向,依然清晰可见,并非只是限于阅读古书上的教条,只动眼睛不动脑子。这就是我之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章留给你们引以为鉴的原因。

       颜之推九岁失去父母,跟着哥哥长大。由于哥仁爱有加,少严词,指导的话语也不那么严厉,所以,大了以后就不修边幅,放纵自己,言语轻狂。到十八九岁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二十岁以后,才不犯大错,他自省原因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颜之推何许人也?北齐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御史上士。

       颜之推写《颜氏家训》,岁数在五十岁以后,是在御史上士任上写成的。为中华民族的家庭教育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为奠定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伦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恕,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怒,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来初,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教子、兄弟、治家、风操、勉学、文章、名实、涉务、止足、诫兵、归心等方面对子孙后代进行督训。同时也反映出了颜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一个家族有家训,反映了这个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相当高的地位。是家训督促了子孙,还是子孙的努力形成了家训呢?我认为这两方面都有。起初是子孙(也就是起家者)借用社会文化来激励自已,后又经起家者督促后代发愤努力,后代又沿用祖上平时的训示教导自己的后代,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积累,在该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一大家写成家训。

       中国的家训,特别是影响较大的的家训,都是大家写成的,如《颜氏家训》、《孔子家言》、《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除《颜氏家训》外,流行最广影响颇大的是明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其次就是《曾国藩家书》了。

       家训是父母对子孙的忠告。父母把自己一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给了儿孙,那真是流着眼泪,掰着手指,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真有“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的情杯。

       (一)家训是充满浓浓亲情的家族文献

       家训涉及面非常广,既有读书做人的大道理,也有居家度日的小道理。

       如北宋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

       如曾国藩的“立勤俭耕读家规”:

       欧阳夫人左右

       ……

       余精力日衰,总难多见人容。算命者常言十一月交癸去,即不吉利,余也不愿久居此官,不欲再接家眷东来。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一定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加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大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余身体安好如常。惟眼蒙日甚,说话多则知头赛涩,左牙疼甚,而不甚动摇,不至遽脱,堪以告慰。顺问道好。

                                                                     国藩匆致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二)家训是十分纯朴真实的家族文献

       上面讲过,家训的作者大多是社会上层人士,大户人家的家长,不是饱读经书的宿儒,就是久经官场的老臣。他们入世之深,看人之准,悟理之透,绝非普通人所能相比的。

       我们读一读颜之推的《诫兵》,就能体悟他们的之深之准之透:颜氏的祖先,本来生活在邹国、鲁国;有一分支迁到齐国,世代所以从事的事业都是儒雅的事业,这些在古书上面都有记载。孔子的学生已经入门的有七十二人,姓颜的就占了八人。秦汉、魏晋,直到齐梁年间,颜氏家族中没有人靠带兵打仗来获取富贵的。春秋时代,至于颜高、颜鸣、颜息、颜羽之流,他们只不过武夫而己。齐国有颜涿聚,赵国有颜冣,东汉末年有颜良,东晋有颜延之,虽然他们都担任过将军的职务,可还是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西汉时担任侍郎的颜驷,这个人好功自大,自吹自擂,且没有见他有什么功绩。颜忠因结党攀附楚王而被杀,颜俊因谋反占据武威遭到连诛的下场。颜氏家族到目前为止,只有这两个人节操是不清白的,他们都遭到不好的下场。近代天下大乱,有些士大夫和贵族子弟,虽然没有实力习武,都一心想聚集众人,放弃清高儒雅的事业,想侥幸获取战功。我自身瘦弱单薄,又时刻牢记以前姓颜的人好兵致祸的教训,所以仍旧把心思放在读书做官上面,子孙们也一定牢记这个训诫。孔子力大得能推开沉重的国门,但他始终不肯以“大力士”闻名于世,这是圣人给我们留下的榜样。我看到当今的七大夫,他们才有点气力,就把这作为资本,可是他们的才能不足以披铠甲执兵器来保卫国家,只不过行踪神秘,穿着奇装异服,卖弄一点英武罢了。他们这样做的后果,重则陷于危亡,轻则留下耻辱,没有谁能幸免。

       从颜之推的“兵诫”还能看出这样的问题:家训的内容大都只能在家里讲,说出去就招来横祸。中国人最讲内外有别,什么话只能在家里说,什么话不能在外边讲,都是清清楚楚的。颜之推的这些语言,如果在当时对外讲,颜之推就是众矢之的了。

       家训是对子孙说话,是长辈对晩辈说话,长辈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说给晚辈听。如毛泽东给岸英、岸青的信中说:“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读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重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66页)这些话毛泽东能向外人讲吗?不能。毛泽东最多向外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等重要!

       (三)家训是极富情趣的家族文献

       家训的最终目的是告诫子孙应该怎样做才会使家族昌盛不衰。其中涉及如何处理家族内部矛盾,如何处理家族内外关系,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如何审势保全家族。家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1.关于修身养性

       人生在世总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必须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矢志不渝地追求远大理想,砥砺自己。曾国潘在家书中多次嘱咐子孙:勤俭节约乃修身根本(清、俭、明、慎、恕、静)。

       澄弟左右

       俭之一字,弟言时时用功,极慰极慰,然此事殊不易易。由既奢之后而返之于俭,若蹬天然。即如雇夫赴县,昔年仅轿夫二名,挑夫一名,今已增至十余名。欲挽回仅用七八名且不可得,况挽至三四名乎?随处留心,牢记有减无增四字,便极好耳,顺问近好。

                                                                      国藩手草

                                                              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澄弟左右

       纪泽兄弟及王甥、罗婿读书均属有恒。家中诸位近日勤奋否?弟之勤为诸兄弟之最,俭字工夫,日来稍有长进否?诸侄不知俭约者,弟常常训责之否?

                                                                     国藩手草

                                                              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曾国藩修身养性主要从勤、俭、节、约四字着手,不仅自己如此,弟、子均要求如此。勤,勤奋。种地、读书均勤,号召全家人,勤奋以图自立,养猪种菜以振兴家业。俭,俭朴。他教导子孙,承前启后,唯有节俭。他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示有钱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遗余福。除去勤俭二字,别无他法。”节,节制,节制一切欲望。曾国藩身为政府大员,年奉极佳,但他仍要求其妻欧阳夫人醃制小咸菜。他的吃穿住行极其俭朴。约,约束。他将自己规约在一个正人君子的框内。他要求自己:

       骄气惰气等语都不宜与人说及。此等默察之,而默救之可。凡与诸将语理,不宜深令,不宜烦,愈宜愈简愈妙也。不特与诸将语为然,即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可太多,知亦不可太杂。切身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但凡大家家训,对于修身养性,无不从動俭节约入手,颜之推之家训也无不是这样:“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土时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并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侈奢,多不逮焉”。

       2.关于勉学成才

       欧阳修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有的家训都有勉学成才的论述,这也是学而优则仕使然。大家族的形成,和大家的产生无不是从学而来的。我们都知道,不学习的人是愚蠢的,不学习的家庭是没有前途的,不学习的家族是走不远的,不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大凡有话语权的家族都是有极深文化底蕴的。一个无文化的有钱的人是很对不起他自己劳动成果的,他的这个成果是一个偶然现象,而不是一个必然现象,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个成果将成为别人的成果。一个有文化的经济困窘的人,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就有较为丰硕的成果,且成果越来越多。因此说,勉学就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颜氏家训》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廪,失于盛年,犹为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成大儒,此并早迷而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而墙,亦为愚耳。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当下世界,同一个党派,如共产党,东欧共产党为什么销声匿迹,失去执政地位,被别党取代?原因是不学习!他们固步自封,遵从教条,不理解现实,不在变化中求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浩浩荡荡地走到今天,原因就是学习,在变化发展中求生存。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学习DNA,的确如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从中国的现实中,通过求解马克思主义来理解中国。实行变中求稳,稳中求变,真正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中华民族的先锋。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每日每时每刻都在思考问题,都在通过学习求解解决问题的办法。综览全球政党,有谁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有完备的理论,完备的学习机构,完备的研究机构?中国共产党对继承、发展是无与伦比的。

       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古人学,向朋友学。学习的方法:勤奋、有恒、实践。

       3.关于交友处事

       人生在世总要和人打交道,人和人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著黑”。因此,交友要慎交,择交。在处事方面,告诉子孙要谦和诚实,以礼相待。要戒除骄狂,学人之长。曾国藩强调,待人以诚为本,以勤以慎为用。他说:“用兵久则骄惰自生,骄惰则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立志要将此事知得透,辨得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鬼神亦避。此在已之诚也。人之生也直,与武员相交接,尤贵乎直。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以诚字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大戾,免於大败”。

       家训,反映在交友上有很多的内容,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饴; 君子为人和而不流,与世无争,宽则得众,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当亲则亲,当疏则疏等。

       4.关于家族关系

       尊老爱幼,夫妻和顺,兄友弟恭。父要有家主风范,让口服心服,以求得保家兴族;子要守孝道,守家规,努力上进,以求光宗耀祖。

       《颜氏家训》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现在治家,父子如兄弟,平等至上,多年父子如兄弟,父要为孩子多些牺牲。家内无原则,以和为贵;有钱不乱花,以俭为荣。

       时代变了,再以“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不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也犹国焉”来治家恐怕子、弟、妇就无影无踪了。新时代,新办法,和谐为上。

       5.关于做官为政

       顺应客观,无为而治。把握好君臣关系,将能而君不御有胜。

       顺应时势,善用他人的智慧,因势而导之,贵人所长,忘人所短,博采众议,培植人才。

       顺应社会,修身养性。谨言慎行,自律自制,自我约束,宽厚和善,以德服人,不露情感,身先士卒。

       顺应己心,淡然适然,淡化利欲之心,忍寂耐寞。

       做官为政,无大乱就以上述而行之见效。如遇大乱,上述之行宪就无效矣。乱则无度,乱则无纲,乱则无常。治乱应以狠为上,治乱就以“乱则”治;什么是“乱则”?“乱则”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曾国藩功夫不可不说是深,但他在乱中真是尝到苦头,他在写给他儿子纪泽的信中说:“……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賊?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诒万世口实。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6.关于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所有的家训中是都能看到的,并且做为专门的一部分来训示。曾国藩对子孙的养生要求是既保养又勤劳,提醒子孙,有病宜在眠食上调养,以诗文来养生。颜之推以“归心”来养生。用释之五戒(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言、勿饮酒)和六舟三驾(六舟即是由此岸到彼岸的六种途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三驾即是达到超脱的三种方法)来调理身心。还有的家训用守身养心、顺其自然、保静养神、清淡寡欲、粗茶淡饭、悠然自得,得万化定基来养生。

       家训之养生,从大道理到小方法,从医理推至人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总之,家训是家族内部各个方面的规训:有的是劝导,有的是强制,有的是启发,有的是祈求,是一部家族所有活动的总结。

       家训往大里说,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即欲治好国者先齐好家。往小里说是家族光耀的基本准则。

       家训是家族很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家族足迹的方向。

       二、家谱

        家谱是一本家族历史教科书。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等。家谱起源于周朝(周代的《世本》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唐宋时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的官府修,发展成家族私修。唐宋时家谱的记录格式大致有四种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牒记式。欧式是由欧阳修创立的横行体,苏式是由苏洵创立的垂珠体。

       1.中国传统家谱分类

       (1)房谱。房是族的分支。从血缘上讲,各房的最高祖应是出自同一始祖的同胞兄弟。

       (2)族谱。族谱也叫宗谱,是记载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人物世系和历史事实的谱牒,是本族内各房房谱的集成。

       (3)统谱。统谱即统宗世谱,是将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统贯于一的谱牒,是一个世祖下各族、各房家谱的集成。

       (4)异姓统谱。异姓统谱不仅打破了地域界限,而且还打破了姓氏界限,把许多不同姓氏的宗族世系编在一起的谱牒。

       (5)玉牒。玉牒是一个专有名词,只有皇帝家族的家谱才可称之为玉牒。

       2.中国传统家谱内容

       一部完整的传统家谱有五部分组成:

       (1)祠堂地图。家谱除了祠堂的地图外,还包括一些风水图,如祖先的墓图、埋葬地点等。这些地点一般都以某种形状来描述,如凤凰翅膀、老虎嘴、蛇龟形等。有些家谱甚至还有祖先的照片、故居绘画等。

       (2)家族历史。绝大部分家族都有迁移的历史,所以要记述一些迁移原因,迁移历程。如何姓一支,早期生活在江淮流域,是魏晋时期的四大郡望之一。“永嘉之乱”后就开始了南迁,也就是衣冠南渡。今天福建的多数何姓,就是那时进入的,史称“八姓入闽”。像这样家族迁移历程,家谱上是有记载的。又如赵家有四子,一子远走他乡,在外扎根发芽,开枝散叶,这一支的迁移历程,家谱里一定有所体现

       (3)家族辈分。家族辈份就是所说的派号,或常说的字辈。字辈一般由宗族中比较有威望的名人提出。派号不仅存在于宗族家谱中,社会帮派的谱序也有派号。如民国时期的青帮字辈:“大通悟学”,杜月笙就是通字辈,而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就是大字辈。最著名的就是孔世家族的字辈。孔世家族的辈分是皇帝赐予。如清乾隆5年(1740)御赐10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祥字辈的名人有孔祥熙,庆字辈的名人有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

       (4)世系表。世系表里包括了家族所有成员,每个家族成员又有一个小的简介:生卒年,生育子女,配位夫人,有否迁葬等。

       (5)家族名人。家族名人在家谱里是要特书的。家谱不仅特书本族名人,还特书家族和名门望族的关系。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新数据。”

       3.中国传统家谱的作用

       (1)家谱是一个人的政治档案和出身证明

       政府用人,士人做官,都要凭谱牒为证明。家谱就是这个家族所有人的政治档案。传统家谱,也就是大家族家谱,对于每一个人出身、经历、学历、好恶以及为家族的贡献都记在家谱里。通过家谱能看到一个人的全部东西,如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周边的人的好恶习惯。过去用人看人着重看上几辈,认为祖上正,根就正,根正就差不了。过去看家谱,就如同今天去看个人档案。这份档案是不轻易允许看的,谱有几份都有明确记录。能拿到谱的人,都是这个家族中有相当威望的人。这些人就如同现在档案局里的管理员一样,是很认真的,不得轻易接触这份“档案”,除了官府。

       在传统社会里,族谱还记载着一个人的来历,也就是直亲、继亲、代亲、带亲。直亲是纯种,继亲是从兄弟子孙中过继过来,代亲是姑家、姨家或者其他方式的亲戚来顶支,带亲是母亲所带来的孩子。直亲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其他形式的亲有最明确的继承财产的权力:有继承祖辈政治的权力、文化的权力,有对祖业(粮、祭田,房屋、企业等)作处置的权力。而其他亲则没有,他们要继承处置任何祖业都要通过家族长,否则一切行为无效。由于这些权力的存在,家谱对世家联姻、门第选择,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家谱又好比一个人的出身证明。

       (2)家谱是“资料大全”和“百科全书”

       家谱除记載一个人来历和出身,还记载这个家族的族田、祭田、公共田多少,记载该族所从事的行业,以及小手艺、小作坊、房屋、商铺,还特别记载家族的共同敌人和家族的共同朋友。

       在传统社会,诛连作用非常盛行,最多的能够诛连九族。如果一人犯了错误,谋反、结党,国家对该族就要实行诛连九族甚至灭门。如果一个人得到国家的赏识,或者为国家做了一定的成绩,国家就将该族进行加官进爵。国家认定家族,往往以家族为社会基本单元,奖则都光,罚则都暗。以前的家族为什么都有家训、家法,原因就是,如若不好好规劝子孙,一人出轨,全家倾翻。反之亦然。

       大家族,往往容易招惹麻烦,也往往容易出人才,大而全,小而单。成功是大家的成功,失败也是大家的失败。每个人都系在家族这根生死柱上。

       在传统社会,家族长是相当有权威的,他既承担着家族所有成员的生老病死,又承担着政府所对家族的限制、教育任务。也就是家族长对内是家长,对外是政府。

       家谱可以使涣者萃,萃者亲,聚遐尔如一室,联众房如一人。

       因为家谱对统一家族内部思想认识,维护家族政治经济利益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对家族的家谱特别关注。

       (3)家谱是光荣榜和劝言书

       家谱对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大加赞美。对那些不孝不悌、伤风败俗、作奸犯科等有污祖先清白者,则严加指责,大力批判。

       传统家族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礼教,维护国家政权等方面起到今天居委会所起不到的作用,家族长有最直接的表彰权和判决权。他既有现代社会的政府功能:收缴捐税、派义工、义夫;又有法院的功能:直接对不忠不孝、伤风败俗者进行处置。在传统社会里,家族长有直接将族员处死的权力,而国家不予追究。

       山东潍县赵疃莊秦氏族谱就有记载有功名者:第九世孙良汉庠生;第十一世孙大有庠生,继先监生;第十五世孙中修、中侣太学生;第十六世孙作筠太学生且授布政司理问衔;十五世孙中仟义叙九品。秦氏族谱还记载“之标妻李氏李忻女守节六十三年雍正二年旌”的官方文书和官府为之竖节妇牌坊。

       家谱是家的真实足迹。好的家谱真实地记录家族成员几百年至千年的足迹。后人沿着这些步步脚印走回去看看,真是激动人心。祖上的忠诚、贞操、功名、业绩使后生大为震憾,无不暗下决心。我经常接触我家族谱,读一次激励一次,读一次振奋一次。我也经常结合家谱检查自己:祖先教训哪些还没有做到,哪些是由于社会发展原因已经不能做到了,怎样让后代去做到祖上所教训的。我也让后代去接触家谱:当他们在家谱上找到各自的名字时,他们都很激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光宗耀祖!”

       家谱真是劝言书、光荣榜啊!

       大多旧家谱中,多是些子孙代代传承体系和子孙们过五关新六将,很少提及家族走麦城。这样不好,固然子孙功绩需要记 录,但家族麦城时段更为家族的发扬广大提供一些具体教训,使后人醒之避之。有的家族突遭不幸从此一厥不振,为何?原因就是祖上没有记录祖上的失败,更没有再提子孙应如何接受教训,重整旗鼓,振兴家族的要求,总认为失败是家族不光彩的事。做为一个能拾得起放得下的优秀家族,不管是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哪方面跌跤,都应把它详实认真地记录在家谱上。

       在这里还有话要说得是:在记录家族子孙的功过时,一定要将子孙的祖辈、父辈、外祖父、外祖母的籍贯及文化程度交待清楚,以便后人研究。

       为什么要记录外祖父、外祖母?因为子孙的功过与其周围的血缘有关联。通过这些记载,能为后人提供出大量择媳选婿有利遗传的信息。

       三、家规

       家规作为一个家族的律法,是相对稳定的,有的家规几百年不变。有的地方把家规称之为家法。家法是不轻易用的,当有的子孙违背了家规并对家族有较大的影响时,家族长就拿起家规宣读,而后惩之。

       家规是族人人人皆知的。当孩童(无论男女)懂事起就首先记住家规,可能比《三字经》记得还要早。

       家规一般写在祠堂、家谱上。在祠堂里,家规下面桌子上就放戒尺杖——家法。

       一般地说,做为旧时家长统治家族,训饬子弟的法规都是对外秘而不宣的,与家谱一样重要。

       家规与国法相比,家规具有两个特点:

       1.强制性与威慑力。国法有民不报官不究,而家规则有百分之百的执行力。其执行力之准、之快是国法不及的。有人违反家规时,不论情节轻重,都予以重处。这个处置必然是当着全体家族成员的面,以儆效尤。

       2.通俗化与具体化。家规往往是国法的通俗化与具体化。如不忠,处以乱棍打死;以弟犯兄,不恭,责三十板;以兄凌弟,不友,责十板;不孝,逐出家门;不慈,免去家长权力;不随,休回娘家。

       家规的存在直接为封建社会的稳定竖起了一道防火墙。同时,家规的存在对于集结家族力量与邻舍争斗,与社会争斗,与国家争斗,是非常有力的。

       与邻居争斗的常有,与国家争斗的也不少见。唐、宋、元、明、清等的起家者不是在与国家争斗吗?

       家法在传统社会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在现代的今天,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政治能够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制衡作用,传统家法中的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应予以进行改造。

       在家的足迹里,家训内容和家谱内容应该进行一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改造,让家在社会发展中自我完善,使其精华结合现代社会民主的特点。家训里注入民主、科学成份;家谱里增添男女平等、推崇科学的内容,使家法适应国法,以国法制定家法。

       ——本文刊载于2019年《北海道》冬季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