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煌期年产量达9000吨,鱼苗高达30台币/尾,如今为何狂跌至7台币/尾?

 水产前沿 2020-10-16

  • 文/图 《养鱼世界》 郑石勤

大头鲢在1978年生产盛期年产达9000吨,在海水鱼养殖兴盛之后,市场需求量逐年衰退,目前在我国台湾地区已无专养,仅做为虱目鱼塭里少量混养的工作鱼之一。大头鲢主要活动于上、中层水域,吃浮游生物、水色为主,2015年产量仅600余吨。

鳙鱼,俗称大头鲢、黑鲢、胖头鱼、大头鱼,英文俗名Bighead。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在分类上为鲤科,鳙属(Aristichthys),但也有人将之归类为鲢属(Hypophthalmichthys)。大头鲢原产中国之长江、珠江流域,栖息在江河水库、湖泊的中上层,属滤食性,以细密的鳃耙滤食浮游动物,性情温和、生长迅速。鳙鱼具有洄游习性,平时多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水中。大头鲢在中国大陆原生环境中繁殖季节为每年3-6月,产卵数每尾3kg之雌鱼可产卵16.5万-27.5万粒,受精卵于摄氏24-28℃水温下,一天即可孵化。成鱼最大个体可达40kg,体长可达112cm。

大头鲢以细密的鳃耙在中上层水域滤食浮游生物

大头鲢为民众熟悉的四大家鱼之一,四大家鱼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大水系,养殖和天然都大量保有,长江产区最高时鱼苗产量达300多亿尾。2015年中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约3000万吨,大头鲢320万吨,约占11%。

早期鱼苗皆来自我国大陆

我国台湾地区的水产养殖历史悠久,二、三百年前汉人移民来台湾地区,四大家淡水鱼苗也跟着过来了。在清朝时代,鱼苗进口从大陆过来是用帆船经水路运来台湾。台湾地区最早人工繁殖大量生产草鲢鱼苗的林烈堂指出,大陆鱼苗来源有二,一是广东汕头,一是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鱼苗进来台湾后,经由台南及彰化花坛两大鱼苗集散中心,再到养殖户手中。“听老一辈的人说,最早鱼苗运来台湾在中部是经由彰化王功上岸,泥沙淤积后改由鹿港上岸。花坛能成为鱼苗集散中心是得力于八卦山脉有充沛水源下来,有足够条件蓄养鱼苗。”林烈堂说。

家族好几世代经营淡水鱼苗买卖的台南北门进兴鱼苗场朱进兴指出,过去大陆鱼苗到台南,可以直接运到盐水的月津港,甚至到麻豆。

朱进兴的曾祖父在汕头就已从事鱼苗买卖生意,祖父来到台湾后继续做这行。朱进兴在12岁时就开始帮忙父亲做鱼苗生意,每天要骑脚踏车到台南去载苗回北门,一次可以载200-300条,每天跑4趟,总共约1000条,一条可以赚1块钱。“在1940年代,有些鱼苗是用飞机从汕头空运过来台湾,当时没有自动打气设备,航程中装载鱼苗用的桶还要用人工方式打水增氧,称为‘摔桶’(台语)。以前资源少,鱼苗很贵,1尾要20-30元。”进兴回忆道。

台南北门的进兴鱼苗场鱼苗池

朱进兴说,30年前淡水鱼的全盛时期一年需要好几千万尾鱼苗才够,做鱼苗买卖的有好几百人。以前的养殖成本也便宜许多,一包30公斤饲料才100多元,一块豆饼30多元。

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稻谷价格偏低,嘉南地区很多农田纷纷改养四大家鱼,因此鱼苗需求大增,鱼苗很值钱,做鱼苗买卖的有很多人,最高记录是台南王明吉家族一次向林烈堂购买鲠鱼苗2000万尾。 当时较早人工繁殖成功的鲤鱼苗1-2寸,一尾就可以卖到5毛钱。而草、鲢鱼是大陆运过来的,成本很高。而1949年以后,鲠、草、鲢鱼苗要再经香港转运,运输费加上损耗,导至鱼苗价格更加上涨。

1963年草、鲢鱼苗成功量产

需求殷切的草、鲢鱼苗,最早成功人工繁殖是1962年台南分所黄丁郎等人,但当时因孵化设备不完善,无法大量培育鱼苗。林烈堂1963年成功以人工方式繁殖大头鲢及草鱼,并大量培育出鱼苗。台湾地区水试所也在1965年“林氏吊网”研发后大量生产鱼苗。淡水鱼苗价在大量生产后,逐渐下跌,降到一尾2-3元。

林烈堂指出,我国大陆地区水产研究单位比台湾地区早5年人工繁殖成功,但因为当时两岸沟通不便,资讯无法传达过来。1949年以后,台湾淡水苗转向日本采购鱼花,当时日本的产量不多。“除了发明孵卵器以外,当时发现鲠鱼孵化池要加盖遮荫的,也是量产成功的关键。刚孵化的鱼花非常脆弱,直接受太阳照射会因紫外线产生畸型,育成率无法提高。1963年四大家鱼这2个关键技术,也造就了台湾在20年后海水鱼之虱目鱼、金目鲈、红槽、石斑、金鲳等陆续人工繁殖成功的世界首创成就。”林烈堂说。

位于彰化八卦山脉下“鱼苗寮”这个地名,早在西元1761年就已经存在了,这里是以前中部最大面积的内陆湿地,在清朝时代,大陆鱼苗由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经水路以帆船运来台湾,再乘竹筏转内陆,肩挑到花坛来养殖。日治时期火车开辟并在花坛设驿站(火车站),鱼苗的贩售通路逐渐扩张,因而成为中部淡水鱼苗的集散中心。

位于彰化花坛鱼苗寮吴东连、吴孟谚的大头鲢、竹叶鲢等淡水鱼种鱼池

草鲢鱼苗(鱼花及鱼粒)生产有3个繁殖场,位于彰化花坛鱼苗寮的吴东连是其中之一,吴东连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他小时候舅舅跟着老板做鱼苗生意,到我国大陆地区买鱼苗回来台湾地区,他16岁时舅舅找他一起做,从此踏入淡水鱼苗的行业,鱼苗寮也因前人做鱼苗生意的人多,而成为淡水鱼苗供应中心之一。

吴东连指出,大头鲢的种鱼保持在1000斤左右,繁殖时1母配4公,注射荷尔蒙后约12小时,观察时机适合时,抓起来采人工采卵、授精。花坛鱼苗寮的鱼池多属小面积,采人工采卵、授精能节省操作空间。

吴东连(右)、吴孟谚鲢储备的大头鲢种鱼

接手父亲吴东连淡水鱼繁殖事业的吴孟谚指出,过去花坛鱼苗寮曾有百来家鱼苗场,但现已没落,仅存7-8个场,大头鲢产业链3阶段以中间育成获利较佳,前端鱼花利润少,成鱼盈亏不稳定。目前大头连的行情是鱼花每百万尾4.5万元,5寸苗大盘价7-8元/尾。

大头鲢5寸鱼苗大盘价一尾7-8元

最高年产9000吨

1962年以前传统水产养殖只是农家的一项副业,后逐渐兴起,当时养殖多为粗放式,采农、渔、牧综合经营,鱼苗则完全依赖大陆引进的天然种苗。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包括大头鲢(黑鲢)、竹叶鲢(白鲢)、草鱼、青鱼(乌鰡)、鲠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等。

1963年草、鲢鱼人工繁殖技术成功后,鱼苗生产才自给自足,且可外销东南亚,甚至反销大陆。台湾淡水鱼产量也随之大幅增加,1985年至1995年产量达到7000-9000吨之间。朱进兴说,当时台南地区每天有50台鱼车送台北鱼市场,还供不应求。

林烈堂指出,1960年代后期,台湾开始朝向工业化发展,稻谷价格偏低,嘉南地区农天纷纷改造成淡水鱼塭,每年增加上千公顷,因此四大家鱼养殖量大增,许多人向他订购鱼苗。而根据渔业年报统计资料显示,大头鲢最高产量约在1990年代前段时期,年产约9000吨。

过去大头鲢及草鱼不论是鱼苗或成鱼都有外销到香港,外销量占有相当的比例,在1997年外销路线突然中断。”1997年以前,草鲢鱼一个月生产鱼花就达1000万尾以上,而现在一年不到1000万。”吴孟谚说。

台湾地区历年大头鲢生产统计

根据渔业年报统计,1996年大头鲢产量6000吨,而1997年只有3757吨,确实呈现量缩现象,而且跌幅高达将近4成,自1997年起至2008年都只有2000-4000吨,2009年以后则在2000吨以下,近年仅存数百吨。

鱼苗可全年供应

进兴鱼苗场朱进兴表示,考量鱼苗价格及活存率,最适合放养大池的大头鲢规格是5寸,放养后已经可以适应环境。大规格鱼苗售价高,养殖者不划算,太小活存率较低,减少收成。他们向彰化花坛鱼苗寮长期合作的吴东连鱼场购买鱼花,做中间育成,培养到3-8寸再供应给养殖业者,鱼苗可以全年供应。

早期桃园大埤塘的清池捕鱼 (赖春福提供)

进兴鱼苗第三代接班人朱宝禄说,每年5-6月就要评估大头鲢及草鱼苗等淡水鱼养殖业者的需要,准备好一整年的鱼苗量,应付客人的订单需求。大头鲢、草鱼及乌鰡的养殖区遍布全台,但仍以桃园及嘉南地区的量比较多,三种淡水家鱼全台湾总需求量约400万-500万尾,他们的市占约6成左右。

淡水家鱼产业分种鱼场、中间育成及成鱼养殖三阶段组成产业链。台湾生产的鱼苗除供应本地外,也有销往对岸。大陆因气候较冷,春季气温回暖慢,鱼苗较慢出,因此会买台湾鱼花,提早放养,以便抢在年底旺季跌价前出鱼,卖得好价。”过去东南亚业者也购买台湾大头鲢鱼苗,现在都转向大陆引进。”朱进兴说。

大头鲢、草鱼及乌鰡等传统淡水鱼在全台各地都有养殖,为了服务客户,即使再远,进兴鱼苗场都有送到家的服务,即便是远在东部台东、花莲及宜兰也照送不误。进兴说没办法,现在景气不好,不送的话客户可能就买别人的苗。量够的话就专程送,如果养殖户订的鱼苗量比较少的话,进兴也会请客户缓一缓,等同地区的其他养殖户也下订单后再一起送。用3吨半的卡车送苗,3吨水1万尾苗。

年后有滞销情况

进兴鱼苗第三代接班人朱宝禄说,数十年前的鱼苗养殖大多采农渔综合经营,鱼池旁通常都有猪舍,利用猪粪做藻水,作为大头鲢、草鱼及乌鰡等饵料,考量到卫生问题,这套做法早已停用。

过去大头鲢的专养经营发展至今也已不复见,鱼苗业者建议淡水家鱼最好跟其他鱼种混养,别单独饲养,先选择主要饲养鱼种,如鲈鱼类、吴郭鱼或虾类,再适量放养工作鱼种,饲养环境建议咸度1度内,一分地4尺水可以混养草鱼600尾、乌鰡200尾、大头鲢100尾,淡水家鱼在台湾的池塘都可越冬。

近年曾经尝试过专养的李信儒表示,曾在不到1甲的池子里放养大头鲢鱼苗1万尾,第一年头鱼收7000斤,剩下的过冬续养,第2年收成2万斤,总计收2.7万斤。因现在专养的人少,可以说几乎没有,李信儒也被鱼贩称为“大头王”。

李信儒说,大头鲢上市规格是2.5-5.5斤,平均规格约3斤左右。消费旺季是冬天,尤其是农历年前,通常这段时期价格最好,养殖户多半在5-6月放苗,饲养5-6个月,可在年底收成一部分,期望能卖个好价钱,但是以一斤30元左右的池边价格,要专养获利很困难,大头鲢的饲料用粒状沉料投喂,配方和草鱼不同,饲料效率和草鱼一样不好,至少要2公斤才能换1台斤肉。

“第2年大头鲢是分池养,去年的池边价开盘在30元左右,开盘后慢慢涨,去年价格最高有到45元。今年开盘30元左右,开盘后下跌。”李信儒说。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