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兄弟子承父业从事水产,两代人优势互补年入百万

 水产前沿 2020-10-16

广告

都说搞水产养殖又苦又累,年轻人不愿意子承父业,但这三兄弟水二代把家业打理得风生水起
  • 文/图 水产前沿实习编辑 李静

有“中国淡水鱼苗之乡”美名的广东南海九江镇,2016年鱼苗年产量超过1220亿尾,年产值超过2亿元。据《广东新语》记载:“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其中数鱼花可以称之为九江人的“绝活”,九江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繁育优质鱼花技术。九江鱼花已申请为南海区区级非文化物质遗产,并成功被拍摄成纪录片《九江鱼花》。作为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传承人之一,同时也是纪录片《九江鱼花》和凤凰卫视《问道南海》之第九集《知止·九江鱼花》纪录片主角之一的关振如(以下简称“振叔”),在当地德高望重。

关振如(振叔)在观察自家繁殖的生鱼水花

振叔跟鱼花打交道已快50年

振叔从15岁时开始学习捕捞鱼花,当时还没有人工繁殖,鱼花都是靠从江河捕捞获得。回想起曾经捕捞鱼花的往事,振叔说:“那时很辛苦,还没有普及电,晚上只能靠煤油灯在江河捞鱼花,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个小时捞一次,连续捕捞一周左右。后来有了催产素,我们就开始搞人工繁殖,不但鱼苗产量大大提高了,人也没那么辛苦了。我们从四大家鱼开始做,后来做鳜鱼、加州鲈、黄骨鱼等,一般每年选择行情好的品种来做,一直到现在。”

三兄弟从小“玩”鱼花,耳濡目染

关家人丁兴旺,振叔有三个儿子,七个孙子。三兄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对鱼苗有着不解之情。老大叫关发平,1983年生。据关发平回忆:“小时候看爸爸做鱼花,我们就喜欢用手去抓,觉得特别好玩。”关发平毕业后不久就跟随爸爸正式从事鱼苗业。振叔经验丰富,严谨沉稳;关发平性格外向,意气风发,敢于创新,他们父子优势互补,配合默契。加上那几年行情不错,每年均有可观的收入,一家人其乐融融。看大哥把家里的鱼苗场搞的有声有色,关发平的两个弟弟大学毕业后也加入进来,全家合力发展关家的育苗事业。大哥(关发平)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是开拓业务的能手;两个弟弟踏实内向,勤快肯干,是大哥的得力助手;而振叔则经验丰富,坐镇指挥。

振叔和他的大儿子关发平

一家人正在进行全雄黄骨苗人工繁殖

据关发平介绍:“2014年在农业局的建议下,我们注册了公司,现有鱼塘120亩,其中6个杂交生鱼亲鱼塘,6个黄骨亲鱼塘,5个养殖塘,8个标粗塘。今年做了黄骨苗5000-6000万尾、杂交黑鱼3000-4000万尾,刺鳅40万尾。行情好的时候,我们的公司每年盈利几百万。不过去年生鱼行情不好,生鱼苗卖不起价,所以去年的生鱼苗只能保本出售。”

以黄骨鱼苗为主业,一家人齐心协力

振叔和二儿子在观察黄骨苗受精和孵化情况

关家以黄骨鱼苗为主业,现在每次人工繁殖工作,都是全家上阵。关发平告诉笔者:“‘姜还是老的辣’,每次繁殖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平日鱼病暴发的时候,在老爸的指导下,难题一般都能顺利解决,我还有很多地方要向他学习。”虽然在技术上关发平不及老爸经验丰富,但在业务开拓上关发平却比振叔更懂得创新,关发平近年来利用互相网和微信平台为关家开拓了不少业务,结识了很多五湖四海的行业朋友,这让振叔对自己的大儿子刮目相看。

对新品种有强烈的兴趣

年轻人总是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关发平也是一样。“我看到一个新品种,会非常想去尝试,也经常和业内朋友讨论有哪些新品种可以开拓,近期又有新项目,准备和业内朋友一起去考察。”关发平兴奋地说。

 后记
笔者看到关家全家一起人工繁殖黄骨鱼苗的场景,不由得想到小时候与家人一起收小麦、打麦子累并幸福着的时刻。一家人共同做一份事业,相守的同时也能赚钱,遇到不同意见或会争吵,但更多的是思考和进步。正在水产行业努力奋斗的朋友,大多都是与家人聚少离多,而像关家这样“鱼”和“熊掌”兼得,或是不少业内朋友梦寐以求的目标。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