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销售硬颗粒料5万吨,当所有厂家都上膨化线的时候,他却说:我对膨化料持谨慎态度

 水产前沿 2020-10-16

广告

百万吨级的湖南草鱼料市场,膨化料占比仅5-6%,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是市场广阔,还是暗藏风险?
  • 文/图 水产前沿 李齐财

草鱼是湖南传统的养殖品种,也是湖南水产养殖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8-9成的份额)。环洞庭湖平原是湖南草鱼养殖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常德市安乡县就拥有超过25万吨的草鱼饲料容量,该县是整个湖南草鱼养殖市场的一个缩影。

在行业还未大规模整合的时期,安乡县拥有9家主打草鱼料的本土饲料企业,繁荣一时。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这两年湖南掀起了一场草鱼膨化料热,无论是外地集团型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纷纷上了膨化线,新一轮战争似乎即将打响。

成立于2003年的湖南荣丰饲料有限公司(简称“荣丰”)是安乡本土老牌企业之一,年产销量5万吨草鱼硬颗粒料,占据安乡草鱼料15%-20%的市场份额。当所有厂家都上膨化线的时候,荣丰却按兵不动,这是为什么?

就草鱼膨化料话题,近日,笔者采访了湖南荣丰总经理徐阳春。面对新的市场变化,徐阳春显得从容,并且他说,对于膨化料,他持谨慎态度。

湖南荣丰荣丰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阳春

水产前沿:近两年很多企业,包括本土企业都在热衷于上膨化线,在此之前有企业在做膨化料的推广工作吗?您能否介绍一下湖南草鱼膨化料的发展历史? 

徐阳春:对于膨化料我还是有些感受的,我做饲料到今年已经第21年了,我觉得湖南膨化料的推广,这是第三次了。印象中第一次推广是在2000年之前,当时是武汉高龙推了两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很好的市场反响。接着应该是2012-2014年,海大推膨化料,很不巧碰上2013-2015年的鱼价低迷期,养殖户接受程度低,推广又受阻。这两年鱼价行情不错,湖南澳华举起了膨化料大旗,推广力度很大,本土企业也争相上膨化线。所以,回顾湖南膨化料的推广历史,这是第三次。

水产前沿:您为什么还不上膨化线?

徐阳春:首先,湖南的草鱼膨化料普及率还非常低,大约只占到5-6%的份额,推广历史比较曲折,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我们没有单独去关注膨化料板块,上不上膨化线要站在公司整体的经营层面去考虑。现在公司的销量比较稳定,客户反映也比较好,我们并没有想过要用膨化料去打市场,而是跟着膨化料的发展节奏走,必要的时候我们会上膨化线。

现在我们的销量做到了5万吨,5万吨基本也达到设备生产总产能的80%了,满负荷运转最多能做7万吨料。现在上膨化线就要上大产能的设备,一般都是时产10吨级,需要一两千万资金投入,加上环保形势也比较严峻。所以,就目前而言,上膨化线不太划算。现在的想法是在现有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把质量做到极致。

不管是膨化料还是颗粒料,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养殖户多赚钱。现在鱼价这么波动,万一明年鱼价掉下来,推广膨化料,老百姓能不能跟着你多赚钱?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我们企业应该更多去思考的问题。所以我对膨化料持谨慎态度。

水产前沿:湖南的水产料市场经过了这些年的整合,本土很多企业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而荣丰一路走来,销量却稳步增长,您有什么感受?

徐阳春:荣丰是从很小的企业做起的,是一家合伙制企业,我们一共4个股东,15年风风雨雨一起走过来,甚是难能可贵。我们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把各自的理念糅合在一起,求同存异。

能够发展到今天,除了股东团队之间的惺惺相惜,最关键的还是产品质量。我们做产品的思路朴素点讲就是,让老百姓感觉到用我们的东西用得放心,用我们的东西没上当。“靠质量取胜,让用户说好。”是我们十几年来一直绷紧的弦,没有动摇过。虽然这么多年发展不是很迅猛,但是比较良性,不断有进步。

现在荣丰已经有5-6万吨的产销规模,近阶段我想把现有的三条生产线的产能全部利用起来就行了,而不求激进的发展。我现在想的比较多的是培养人才,作为我们小企业,人才储备比较薄弱,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愿意去大企业,而不愿意加入到我们小企业。市场开发出来了,没有人守也不行。

公司厂房

水产前沿:现在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有两方面压力,一个是来自环保,一个是来自大型集团型企业的挤压,面对这两种压力,您感受如何?

徐阳春:环保这一块确实压力很大,好多我们安乡的企业说停了就停了,就连接盘的人都没有,安乡就停了2家,原来也曾做到2万吨的规模。我们现在的厂址周围居民比较多,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很强了,如果还要扩容的话,为了企业长远发展考虑,搬到工业园会更好。

市场的压力,我觉得还好,公司铁杆的经销商都是跟着公司一块成长起来的,客户群体非常稳定。下面的客户反映,荣丰的饲料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放心的,饲料质量稳定,一包饲料说长40斤鱼,那就基本上就是长40斤鱼。我觉得我们维持5-6万吨的销量压力不大,因为我们没有负债,财务成本很低。有的经销商开玩笑说,如果说本土企业要垮,即使最后安乡只剩下两三家本土饲料厂,应该都会有荣丰。

水产前沿:您怎样去把控风险?

徐阳春:首先是原料风险的把控,原料涨价和跌价都存在风险,像去年豆粕涨跌幅度达一千多点,采购时机点没选取好的话,无形之中就会增加成本。还有赊销风险,应发展优质稳定的客户合作。我认为饲料厂的风险主要还是在内部。

水产前沿:回顾荣丰15年创业史,遇到过哪些挑战和机遇?

徐阳春: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那时候原料价格涨得很猛,算是行业的危机。一般情况下,一包饲料长40斤鱼没问题,但是那一年普遍包产只有30斤上下,包产35斤就算是好饲料了。这一波原料涨价对很多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我们反而在这一年销量由1万吨逆势增长到了2万多吨。

然后就是2013年,原料继续涨价,我们再一次守住,又上了一大步。2016年开始,鱼价上涨,我们也上了一大步。所以,回顾这几次危机,荣丰都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反而在危机中得以成长。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