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托这些技术,中国将新增3450万亩养殖水面,水产饲料将增加300-500万吨

 水产前沿 2020-10-16
水产养殖要绿色、环保、规范,将推行苗种检疫制度加强管理
  • 文/图 水产前沿 吴佳辉

嘉宾合影

11月27日,“2018年全国海水养殖科技与产业融合论坛大会”在海南海口举行。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副秘书长)张文、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建华、农业农村部渔业与渔政局养殖处陈家勇处长、中国水产学会荣誉理事长贾晓平、海南大学副校长陈险峰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研究员、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李健研究员、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史海涛教授、正大集团总经理陈丹、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李琪、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杨金龙教授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及多位科研工作者,企业高层和一线养殖者等近300人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副主任委员陈刚主持

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海水养殖装备与生物育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渔业分中心承办,正大集团、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会上,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李健研究员、海南大学副校长陈险峰教授、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史海涛教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副秘书长)张文,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建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研究员对海水渔业的发展和科技与产业融合表达了美好的愿景。

部分前排嘉宾

精彩报告

嘉宾:农业农村部渔业与渔政局养殖处陈家勇处长

报告题目:《我国水产养殖现状与产业绿色发展探析》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面临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已由高增长阶段转为向高质量发展。然而,水产养殖布局不合理、生产空间被严重挤占、优质水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大而不强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从世界渔业发展趋势和我国渔业情况看:天然渔业资源大部分已经呈现充分利用或者过度利用状况。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未来渔业的发展和水产品的供应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品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健康食品,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多吃水产品。

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绿色发展”是从国家层面出台新时期为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强烈信号,要求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坚持质量兴渔、坚持依法治渔、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

嘉宾: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王爱民教授

报告题目:《热带海洋牧场建设与渔业资源利用新途径》

海南岛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洋面积三分之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洋经济物种达3000多种,鱼类种数为东海的1.4倍,为黄海、渤海的3.56倍。为此,海南岛在2010年建立有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2017年建设海口西海岸现代化海洋牧场。会上,王爱民教授也分享了他潜入海洋中见到的鱼类、珊瑚礁、仔鱼等,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高兴趣。

嘉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

报告题目:《刺参良种选育与健康养殖》

近20年来,我国刺参养殖产业发展迅猛,2017年刺身养殖产量达到22万吨。会上,杨红生研究员对刺身的生理生活习性、良种选育现状以及多种养殖模式进行介绍。

嘉宾: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陈丹副董事长

报告题目:《以渔业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正大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跨国公司之一,由华裔实业家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在泰国曼谷创办。正大集团是泰籍华人创办的知名跨国企业,在中国以外称作Charoen Pokphand Group(卜蜂集团)。正大集团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属400多家公司,员工人数近20万人。陈丹副董事长提出,希望能够通过与水产协会、研究院所、企业、传媒等的协同合作,带动农户发展,实现共赢。

嘉宾:中国海洋大学温海深教授

报告题目:《我国海鲈养殖状况及种业发展思考》

海鲈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北方有许多盐碱地,海鲈能够适应盐度,但是对于碱度的适应还需要进一步试验。海鲈的养殖重地在珠海斗门,如果能够培育合适在盐碱地养殖的海鲈,北方将会有大面积的发展。这些年来,温海深教授也在进行养殖试验和品种改良工作,花鲈“牧海1号”等新品种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嘉宾: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易敢峰董事长

报告题目:《海水鱼功能性饲料和投入品创新研发与应用策略》

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秉承“报国兴农、争创、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和持股创业机制,致力于实现三大核心目标——打造全球高档水产饲料品牌,创建全球优水产综合服务企业,搭建全球大水产事业创业平台,从而推动水产行业更加快速和聚合发展。

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将依托智慧大北农平台战略和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科技战略,致力于为中国水产养殖业提供高端饲料产品和微生态产品,并提供全面技术解决方案,用科技倡导中国水产健康、安全养殖。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将在福建、湖南、湖北、天津、江苏、宁夏、广东、浙江、山东等地投资超过20亿元,建立起一系列高档高端水产饲料生产基地,水产微生态生产和研发基地和水产饲料研发基地,同时广纳海内外优秀高端人才,践行大北农创业文化,以豪迈之志和更大手笔,推动水产行业加速、高效发展。

水产养殖面临的不可控的变量要比畜禽行业要多很多,这几年的台风等极端天气对水产养殖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值得我们所有渔业从业人员的思考。

这两年,华南地区的海水鱼深受台风和寄生虫(小瓜子虫)的影响,而南美白对虾的问题更是高发,高养殖失败率导致大面积转养。我们认识到市场的转变,也就需要思考投入品产业。最近,我们在海水鱼发酵功能料获得突破,通过营养、饲料、动保产品的作用,提高水产品的健康、肝脏、体型。

未来的十年,水产养殖业将有3个获得大幅度增长的力量。一些肉食性鱼类目前在某个阶段或全阶段都使用冰鲜鱼投喂,未来冰鲜鱼的减量使用,将转化为300-500万吨的饲料;再者,传统的颗粒料将向膨化料转型;第三个方面,水产发酵功能料将更大范围的使用。通过更科技、卫生的发酵工艺,增强体质、改善水质的发酵饲料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除了降低养殖风险,水产品的养殖效益的提高也尤为重要。未来的十年,是整个水产产业链的重塑,商业模式的重构是比较重要的方向。比如说,在多宝鱼养殖集中区,企业通过贴二维码的方式,直接扫描二维码追溯从种苗到流通的整个过程。由于绿色、健康水产品的打造,一些达到标准的品牌多宝鱼已直接由养殖端进驻商超,去除中间环节,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

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可追溯体系的构造,打造品牌产业,形成智慧渔业,中国渔业的未来将蓬勃发展。

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来琦芳研究员

报告题目:《盐碱水土渔农综合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仍以3%的速度扩大,威胁到当地农牧业生产,成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洗盐排碱水的出路问题,也影响了治理改造的长效性。很多人知道盐随着水来,但能不能让盐随着水去?来琦芳研究员提出了“盐碱水土渔农综合利用”理念,即把盐碱水土视为一个整体,让盐碱随水定向迁移排入池塘;在降低土壤盐碱程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耐盐碱性能开展水产养殖,解决了盐碱水的出路利用问题。水产养殖还可有效降低盐碱水的总碱度,有机底泥可以返田堤升土壤肥力,从而形成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我国有分布广泛的盐碱水土资源,遍布东北、华北、西北内陆地区以及东部盐涂地区的19个省、市和自治区,据不完全统计,若开发5%即可新增上亿亩农业可利用的水土资源,形成新的生产力和就业空间。盐碱水土资源的渔农综合利用模式是以盐碱水养殖为基础,以生态修复为目标,开展复合生态构建工程,通过‘挖塘降盐,以渔降碱’,将‘白色荒漠’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以种养结合的‘鱼米绿洲’。现在多地区实践也证明了,盐碱水土渔农综合利用对脆弱的盐碱生态环境修复、防止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具有积极意义。”来琦芳研究员总结。

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梁友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石斑鱼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石斑鱼的种类较多,全世界已记录的有100多种,我国已记录的有10属67种。从浙江到海南、北部湾直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分布。全球90%以上石斑鱼产量来自亚洲,目前仅亚洲有石斑鱼类的养殖。

全国石斑鱼的产量大约10万吨,市场需求在15万吨左右,经济效益高达200亿元。

中国渔业年鉴统计,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石斑鱼已成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2018年产量达13.15万吨,商品苗种约3亿尾,产值100亿元以上。石斑鱼还被推广至北方地区,成为工厂化养殖的新宠,山东、天津、河北等省市发展迅速,已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石斑鱼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19年初步估算预计增长10%以上。

由于石斑鱼养殖病害出现频率增高,市场偏向于追求抗病力强及生长速度快的杂交品种。珍珠龙胆、杉虎斑、云龙斑、花龙斑等相继问世,彰显石斑鱼种业的发展方向。

无论工厂化还是高位池育苗,都要朝着设施工业化、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智能化方向发展,才能培育出更多优质健康的石斑鱼苗种,立足于不败之地。

嘉宾: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研究员

报告题目:《海水养殖种业与海洋牧场增殖的科技问题与发展对策》

当前,对虾种业存在几个问题。种苗企业普遍“重育苗、轻育种”、盲目追捧境外品牌亲虾、性状鉴别和评价缺乏标准、选育目标性状产量性状多,抗逆性较少、育种技术单性状选育多,多性状聚合少、分子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多,实际育种应用少。

对虾种业要进一步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抓住亲虾从“一家独大”到“众家争鸣”转型的有利时机,培育和壮大国内种虾企业。

2.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育、繁、养、加”一体化,以终端优质产品提升竞争力,同时保护知识产权。

3.严格性状鉴别和评价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

4.鼓励满足环境需求和市场需要的抗逆、抗病、优质品种培育。

嘉宾: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研究员

报告题目:《全程饲料蟹类养殖和营养品质调控》

这几年,河蟹由湖泊网围养殖过度到以池塘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又多以传统养殖为主。投饲随意多变,多采用低质原料和大量使用冰鲜鱼,造成品质下降,而提高品质的关键在于营养饲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蒋增杰研究员《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例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

嘉宾: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兰长杰副总经理

报告题目:《慧渔业构建模型及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应用实践》

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励图高科”)长期专注于“智慧海洋”、“智慧环保与安全”、“智慧城市与互联网+”三大领域的软硬件开发、网络平台建设与行业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专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北斗导航系统(BDS)、360全景图制作与虚拟现实、移动物联网五大核心技术的研发。

现场花絮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