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行业“病了”!能治病、懂治病、敢治病的渔医越来越少,10年后,谁来治病?

 水产前沿 2020-10-16
每个养殖品种都面临非常严重的疾病,病害肆虐之处死亡惨重,损失巨大,行业时常哀嚎一片...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袁圣、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薛晖、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陈辉

在养殖水生动物种苗普遍退化的大背景下,病害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的瓶颈。近年来由病害引发的损失巨大,几乎每个养殖品种都有非常严重的疾病,从养殖金鲳的刺激隐核虫病到异育银鲫的鳃出血病再到草、鲫、鲤、花白鲢的越冬综合征,病害肆虐之处死亡惨重,损失巨大,行业哀嚎一片,养殖户闻病色变。而病害一旦发生以后,诊断困难,治疗乏力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水生动物病害现场诊疗手段的匮乏,临床标准的缺失,药物更新缓慢,治疗方案不成体系(停滞不前),过度关注于病原而忽略养殖本身的系统性等问题造成了病害防控愈发混乱的局面。很多时候,养殖户成了渔医,而技术人员却只扮演着药品销售的角色,技术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没有凸显;关于水生动物病害防控的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养殖现状及趋势,愈发激烈的医患矛盾及临床技术断层等问题导致能治病、懂治病、敢治病的基层渔医越发稀少,十年以后,谁来给养殖户处理鱼病是值得大家思考的时候了。

网箱养殖金鲳爆发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死鱼惨烈

异育银鲫爆发鳃出血病(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的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存在着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乐天派们认为免疫增强剂或者动保产品的大量使用可以很好预防病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养殖一线在超量使用免疫增强剂及动保产品后病害依然高发,人心惶惶,损失惨重,不能了解病害发生的原因,为了用药而用药的情况十分普遍。那么水生动物病害是如何发生的?发生以后如何寻找病因,得出合适的处理建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获知。

养殖的过程可以看成为一个木桶,苗种质量、饲料投喂、水质管理、底质优化,体质强化、捕捞销售、疾病治疗都是构成水桶的木板,疾病的发生跟各块木板的平衡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会因一到两块短板而爆发。由于鱼价不稳,效益降低,降低饲料档次及投喂量变得越来越普遍,长期以往,水生动物营养不良,免疫机能下降,苗种携带的病毒就可能大量增殖引起发病;底泥中的病原在水质恶化,溶氧下降后大量滋生,通过体表锚头蚤等寄生虫叮咬造成的伤口或者胃肠道内不科学投喂形成的伤口入侵,就会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体表的伤口处理不及时,水霉继发生长,则会形成真菌性疾病。

在养殖过程中不发生疾病的池塘几乎没有,病害是每个养殖户都绕不开的坎,老百姓们对于真才实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求贤若渴,而一个优秀的渔医的成长需要积淀,应该掌握包括流行病学、病理学、营养学、水产微生物学、鱼类学、水化学、药理学、鱼体解剖、显微镜操作、水质检测及临床应用等知识,在处理问题时还需结合养殖记录、问询等措施,综合分析病因及病症,才有可能处理好鱼病。

疾病的防控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疾病的预防,二是疾病的治疗。疾病的预防又分为水质的改良及稳定、底质的调节,体质及免疫力的强化(科学投喂)以及一些诱发因素的处理;疾病的治疗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疾病的确诊,这是治疗的基础及关键。二是开出处方,用药物进行干预处理,这是最终落实的抓手。

疾病预防来看,大部分人已经做得很努力了,至少从表面看,大家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药品针对性不强,使用时间节点把握不准,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导致预防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推荐用于病毒性疾病预防的多糖类物质并未达到宣传的作用,可能跟产品的质量、投喂的剂量、投喂的时间及投饵率都有关系;从疾病的治疗来看,技术的进步不多,实际操作中技术人员往往将疾病与养殖过程割裂开,陷入了单纯通过病原来判断疾病的窄性思维中,难以对疾病形成的真正原因进行分析,也很难做到合理用药。而苗种退化,带毒率高的事实将会导致带毒养成成为今后水产养殖的常态,疾病发生的概率还会进一步提高,疾病防控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疾病的确诊仍是很多技术人员难以逾越的障碍。疾病都有病原,病原分为生物性的及非生物性的,生物性的病原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等,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并发的情况,如寄生虫叮咬形成伤口,细菌在伤口处继发感染引起细菌性败血症,如果只处理细菌则细菌性败血症很容易复发;真菌在赤皮部位继发生长,形成表观肉眼可见的棉絮状物,如果只处理水霉,不对伤口进行恢复也会造成频繁的复发。非生物性的病原有营养、水质、底质等,他们的恶化是诱发及加剧鱼病的重要因素。鉴于鱼病确诊的复杂性及多种病原可能混合感染的情况,对于疾病的确诊应该做几个工作:一是到池塘对濒死鱼进行检查,这是因为有些症状会在濒死鱼拿出水面后快速改变,如大红鳃病的濒死鱼捞出水面约10秒左右鳃丝即由鲜红变成暗红色,典型症状已经不再典型,给确诊带来困难;其次对濒死鱼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包括目检,显微镜的镜检及解剖观察,必要时还需对鱼体进行触摸等感官认识,通过详细的对鱼体、口腔、眼球、鳃盖、鳃丝、鳍条、粘液、鳞片、肌肉、肝胰脏、胆囊、肾脏、血液、肠道及肠道内容物等的检查发现问题;第三需对水质状况进行检测,可在不同地点取水检测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藻类及浮游动物量等,其对疾病的判断有重要意义;第四需对养殖户的管理状况进行询问,询问的内容包括死鱼发生的过程,死鱼的数量变化,水色及水质的变化情况,用药处理的过程及结果等,这些情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质、底质、溶氧、藻类及用药史后开具处方。用药分为外用及内服,外用药物选择需要结合水质的状况、溶氧的状况、鱼体体质状况及摄食状况来进行,如藻类较少,溶氧不足时慎用苯扎溴铵等表面活性剂,其对藻类影响较大,可能导致藻类死亡引发泛塘;鱼体在长时间越冬后体质虚弱,处理水霉时应避免使用硫醚沙星等药物,否则过量的药物可能引起爆发性死亡;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较多的池塘前期应避免大剂量使用氯制剂,否则造成鳃部损伤,生长缓慢;鱼类摄食不佳时慎用敌百虫泼洒,否则可能导致鱼类拒食,内服药物无法摄入。内服药物则需根据药敏实验及病灶情况具体选择,如肠炎等疾病,可以选择氟苯尼考、磺胺、庆大霉素等药物,其对肠道内致病菌效果较好,而全身性的细菌感染如爆发性出血病等则应选择恩诺沙星等溶解性,吸收性均较佳的药物,方能快速的在血液中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杀灭细菌。有了处理思路以后,选择正规、合适的药物也是保证疗效的重要保证。目前渔用药物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含量不足、挂羊头卖狗肉等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及养殖户、渔医的信心。这里要提下的是药敏试验并不是筛选药物的唯一依据,药敏试验筛选出的药物确对病原菌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还得考虑如下问题:筛选的药物能否溶解于水中?能否在肠道被顺利吸收?肝胰脏的状况能否承受此药?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等,综合以上信息,方能选出最适合的药物。

疾病的治疗是一件复杂且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不管是什么疾病,到了发病中后期往往都是混合感染,病原已经不止一种,对致病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发病或致死原因,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案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呼吁基层渔医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技能,科普健康用药知识,坚守职业操守,为水生动物的健康保驾护航。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