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禁!百亿蛙产业终获救,端午后迎消费高峰!黑斑蛙、棘胸蛙养殖未来可期

 水产前沿 2020-10-16

禁食禁养100多天后,养蛙行业终于迎来了曙光!
  • 文/ 湖南江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胡亚洲 伍秋福

01

长夜终去,黎明将至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一夜间改变了每个中国人民的生活轨迹。1月,有专家表示,此次新冠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一时间野生动物与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根据《决定》指示,牛蛙、美国青蛙是允许养殖的,但是养殖时间长、技术较成熟的黑斑蛙、虎纹蛙、棘胸蛙都在禁食名录中。而在“同蛙不同命”的根本原因在于,牛蛙、美蛙是作为水生动物管理,而黑斑蛙等是作为陆生动物管理。

蛙,属于两栖动物,蝌蚪全部在水中生活,只有成蛙是水、陆两栖。因此,有地方政府、法律和水产专家,以及养蛙人均希望将蛙类划入水产养殖,按照《渔业法》管理。

长夜终去,黎明将至。在禁食禁养100多天后,养蛙行业终于迎来了曙光。《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于5月28日颁布文件中明确了养殖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国林蛙(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等品种按水生动物管理,意味着它们在可养可吃范围【详情点击:权威发布!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公告:黑斑蛙、棘胸蛙、东北林蛙归入水生动物管理】。

02

蛙类养殖业已在崩溃边缘

受到新冠肺炎的影响,各地蛙类生产受阻,生产资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禁野决定》通过后,全国的养蛙业更是被突然按了暂定键,数十万吨蛙类被封存。

2019年底,全国多省市都在积极建设标准化黑斑蛙养殖场地,估计新增养殖场地超过3万亩。但是,到目前为止,新场地不能放养蝌蚪苗,不能养成蛙,这不仅意味刚刚投入的建设费用打了水漂,更是对生产资源的浪费。而生产转型又要面临场地改造等诸多问题,这无疑又加重了农户的损失。

每年的2月中下旬,黑斑蛙结束冬眠,养殖户需要向蛙池灌水,引蛙出洞、产卵繁殖,随后将蛙卵转移至育苗池进行孵化。到3-4月份,青蛙进入繁殖高峰期。在蛙类解禁之前,养殖户只能尽可能推迟青蛙产卵时间,不向蛙池注水,而这又导致青蛙大量难产死亡。对于已经产卵的场地,它们同样面临很多问题:田里的卵块需要孵化、蝌蚪和产卵后的成蛙需要投喂和护理。年前的饲料库存已经用光,但是存栏蛙无法出售,没有回流资金,根本没有能力持续购买饲料和其他投入品。而这又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成蛙、蝌蚪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妥善的管护,疾病就会接踵而来,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如今已至5月末,成批的蝌蚪开始登陆转入陆生,此阶段极易爆发腐皮、肠炎、白内障、歪头等疾病接踵而来,场地精管、种防尤其重要。

禁食禁养期间,养蛙人停工的停工,转行的转行,关场的关场,处于崩溃的边缘。

03

蛙类养殖增收创利

我国养蛙历史悠久,蛙肉更是药食同源的优质产品。何志刚等在文章《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指出,养殖黑斑蛙肌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氨基酸组成合理,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优质蛋白质氨基酸模式。黑斑蛙是平衡膳食营养结构的优质来源,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的保健食品,而且养殖黑斑蛙肌肉营养品质接近并且部分指标优于野生黑斑蛙,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与人工养殖前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斑蛙和棘胸蛙开始人工驯养,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养殖规模庞大、养殖技术成熟。据悉,2019年黑斑蛙养殖面积已突破15万亩。黑斑蛙主要养殖模式为稻-蛙、稻-蛙-鱼(鳅)等,而棘胸蛙养殖也主要利用山涧的优质冷水资源,这不仅符合新时代水产养殖业“绿色生产、提质增效”的要求,而且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

早在2014年,黑斑蛙就已经在人工管理条件下全程食用全价人工配合饲料,而养殖的种苗也是经过9代以上人工选育的苗种。在黑斑蛙饲养环节,其遵循“优养、重防、精管、严控”的养蛙精管法,进行标准化的养殖管理和疫病防控。黑斑蛙是安全驯养品种,其养殖技术成熟、养殖环节安全可控,因此,黑斑蛙的安全性无庸赘述。

04

蛙类复工复产建议

在短短几年内,黑斑蛙的养殖规模和产量成数百倍的增长,一度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中推广的明星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已形成了科研-推广-养殖为一体的良性发展产业。

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心中的恐慌情绪也慢慢消散,各行各业也已积极复产复工。久违的餐饮业也敞开大门,正常营业,“报复性消费”可从各大餐馆的门庭若市中可见一斑。随着蛙类的解禁,市场上对青蛙的需求量也必会逐渐增加。但是,对于整体市场而言,疫情带来的影响不会立刻消失,今年的青蛙消费高峰期可能会在端午节之后出现。这就要求养殖户根据当下养殖情况和市场趋势,调整养殖策略,积极有序的复工复产。

1)2020年全国新增黑斑蛙场地数万亩,加之疫情和政策影响导致今年的苗种产量本就不足,青蛙解禁后,各地对苗种的需求量将会猛增。

2)黑斑蛙成蛙的存栏量明显多于往年,完全可以满足几个月内的市场需求。因此,上半年出早蛙的养殖模式已不适用于今年的情况,晚蛙养殖模式和错峰越冬养殖模式或将是更好的盈利模式。

3)当下,成蛙和蝌蚪疾病较多,应从“外养生态、内养生理”的维度管护好青蛙,提升抗病力和成活率,以稳产来弥补过去两个月带来的损失。

4)这次疫情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研发新品种是养蛙业的出路。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积极投入育种工作,申报新品种。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