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轻视,甚至不屑于去知道志愿军的指挥官是何许人也,在抗美援朝中的前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均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被削去了一大半,而此时,麦克阿瑟才真正见识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厉害。 正当麦克阿瑟被志愿军打得郁闷之极的时候,前线又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败退途中发生车祸身亡。”这个消息无疑是给“联合国军”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军心又一次沉重打击。也正是因为的沃克的身亡,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彭德怀率领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遇到了最难缠的对手——李奇微。 李奇微 李奇微接替沃克担任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指挥官,他刚一上任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李奇微制定战术如果战争在高傲的麦克阿瑟眼里是件股掌之间就能搞定的事,那么在李奇微看来则恰恰相反。刚被调到朝鲜战场时,李奇微就立刻召集起所有的部下,让他们回忆以往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战的细节。 听完了部下们回忆起的细节,李奇微发现:
由此,他断定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的极限也就是一个星期,他将此总结为“月夜攻势”和“礼拜攻势”。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为了应对志愿军的这一特性规律,李奇微制定了一套缜密的“磁性”对阵策略:
事实证明,李奇微制定的这一策略确实奏效了。志愿军发现敌人的战斗意志开始变得十分顽强,并始终在作战中坚守一点。而每当晴朗的夜晚来临之时,“联合国军”的阵营前更是彻夜燃放着照明弹,如同白昼一般,让志愿军的夜战优势毫无用武之地,志愿军在前线的作战一度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之中。 志愿军渡过鸭绿江 麦克阿瑟被免“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接任这样的局面,让此前一直郁郁寡欢的麦克阿瑟又变得得意起来,他三番五次要求美国总统杜鲁门启用核武器,甚至叫嚣“一定要把战火烧进中国”。 美国政府很清楚,若是此时扩大战果,无异于是火上浇油。于是在1951年4月1日,麦克阿瑟被解除“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由李奇微接任。 在李奇微这个十分难缠的对手面前,彭德怀之前制定的“成建制歼灭敌人整师整军”的目标已经行不通,而以往屡屡奏效的“大迂回,大包抄”战术显然也必须进行调整。 麦克阿瑟 毛泽东点醒彭德怀5月26日,毛泽东的一封电报点醒了彭德怀:
毛泽东特意以此提醒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处于僵持的时期,切忌贪多嚼不烂”。 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彭德怀详细地制定了现阶段的对敌策略,那就是“以小规模的歼灭战为主,全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一场地下长城式的浩瀚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地道战”再现朝鲜战场曾经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发明的地道战就在华北平原上让日本侵略者吃尽了苦头。而此时的朝鲜战场,面对“联合国军”强大的海陆空火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坑道战”再次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 1951年夏季,李奇微大举向志愿军发动攻击,志愿军部队创造性地将两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马蹄形,既加强了工事的防御性,又提高了作战的灵活性。志愿军总部充分肯定了这一“坑道工事”创造,并立即向全军推广。 在当年的夏秋防御作战中,“联合国军”需要付出平均40-60枚炮弹的代价,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 但在山林纵横的朝鲜战场上,想要大面积构筑这种坑道工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挖筑工具稀缺落后不说,还有敌人对工事的轮番轰炸破坏,导致许多志愿军战上倒在了修筑坑道的过程中,而这样的牺牲换来的是更多志愿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图 至1952年5月底,在横贯朝鲜半岛中部250公里的整个正面防线上,志愿军日夜挖掘,修建出了7789条坑道,总长度达198.7公里,构成了一条坚固的“地下长城”。 依靠着坑道防御工事的作用,志愿军顶住了敌人疯狂的轮番轰炸,也没有让“联合国军”取得任何优势。至此,朝鲜战场正式进入到了僵持的第二阶段。 上甘岭战役打响1952年3月25日,彭德怀由于被诊断为脑瘤不得不回国接受治疗,他做出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最后一次排兵布阵:
扼守朝鲜半岛中部的五圣山是南北朝鲜分界的门户之地,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立即前往五圣山勘察地形,此时正是志愿军全线开展大规模防御的时期,秦基伟下令全军大修坑道防线。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图 接替李奇微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指挥官的詹姆斯·范弗里特,是一个典型的“唯火力定胜论者”,他一向不把作战时弹药量的限制放在眼里,甚至经常使用超过限额六倍的弹药量。 除了双方那些小规模的攻防战以及志愿军神出鬼没的冷枪冷炮外,整条战线都处在一片沉寂的对峙中。为了打破这种僵局,范弗里特构想了许多花样层出的作战行动,但统统被李奇微一一驳回。 李奇微被调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新一届“联合国军”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走马上任。在范弗里特的一再怂恿之下,克拉克同意了他的“摊牌行动”计划:
范弗里特将目标锁定在了五圣山前沿阵地537.7和597.9这两处高地。 黄继光舍身堵枪口 虽然这两个数字对我们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是朝鲜战场的那场“上甘岭战役”却被我们所熟知。上甘岭战役就是围绕537.7和597.9这两处高地而展开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事迹,就是发生在这场战役中。 10月14日凌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场阵地防御战打响了,志愿军也失去了537.7和597.9前沿高地,史称“上甘岭战役”。 在接下来的七天七夜里,上甘岭的战况一天比一天惨烈。美军的轰炸更是空前绝后,激战高峰时,上甘岭537.7和597.9这两个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的小高地,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发射炮弹30余万发,平均每秒钟落弹6发。这种高密度的火力,无疑是对志愿军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美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此时,英国和法国纷纷明确表示:“不会再向朝鲜战场增派一兵一卒”。 秦基伟明显觉察到了美军的兵源正在枯竭,在上甘岭上坚守阵地长达30多天的志愿军准备发起反击。 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图 10月30中午12时,志愿军第15军火炮群集中了133门大口径火炮、30门迫击炮,对敌人占领的阵地开始进行了全面反攻。这是志愿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炮战,第15军的火炮进攻几乎完全压制了“联合国军”的纵深炮火。 在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伤亡的70%是出自志愿军的炮火杀伤,但是,历经长达半月的苦战、始终镇守上甘岭战场的45师也是伤亡惨重。 11月1日起,志愿军指挥总部将志愿军第12军31师部队调往上甘岭,与第15军45师换防。随后第12军两个团的部队也全部配属给第15军,加入上甘岭作战,给秦基伟的第15军前沿阵地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我们可以想象到,作为始作俑者的范弗里特内心该有多么地懊恼,原本预计伤亡二百人、速战速决的计划已经化为了泡影。于是,他下令集中火力想尽一切办法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路线。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志愿军发起决定性大反击中国人民志愿军自转入坑道防御作战以来,断粮缺水成了上甘岭战役中最大的难题。而“联合国军”又将飞机大炮对准了志愿军的补给线路,导致许多志愿军甚至百姓都死在了为前线送粮的途中。 对于每一位志愿军战士而言,身后不远处就是家,敌人已经把枪口瞄准了自己家门口,如果守不住防线,就会国破家亡。 1952年11月,守在上甘岭阵地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最后决定性的大反击,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抗美援朝苦战之后,志愿军逐渐掌握了大规模阵地战技能,而陆续跟进的后勤补给也成为志愿军的强大后盾。 11月25日,志愿军成功夺回537.7高地和579.9高地,上甘岭战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奇微 战后曾有人记载:
上甘岭一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再也无力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大规模的战役了,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三八线)上。 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代表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克拉克不禁感叹:
写在最后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当我们回望起这段历史时,很多人都会总结为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斗争。军队装备、后勤补给都无疑处于极端劣势的新中国,能够凭借的却是正义对阵非正义的信念,用公理反抗霸权主义的勇气。 只要我们拥有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心怀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那将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 专栏 中美交锋——抗美援朝 |
|